| 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网

一直以来,有很多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的学者,却因为各种原因落选于中国院士的评选,而今,这样的事件再度发生——

俞孔坚的“大脚”

为何终未能迈入院士大门?

11月27日,中国工程院正式公布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增选结果回答了此前媒体关于“俞孔坚的大脚能否迈进院士大门?”的疑问:俞孔坚终没能迈进中国的院士大门。——尽管在此前他已经迈入了美国院士的大门。

俞孔坚,北京大学教授,2016年被授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荣誉。这是美国成立最早和荣誉最高的院士机构之一。院士包括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现有26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华人院士包括钱学森、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贝聿铭、丘成桐、朱棣文、施一公等。 2017年4月,俞孔坚又被欧洲最古老的罗马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以表彰他在生态友好、丰产并富有创造性的设计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此表征罗马大学在维护学术卓越的传统。”

而就是这样一个在国际上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影响力日盛、回国20年扎根祖国而做出世界公认成就的杰出的爱国学者,却在国内遭到了反对之声:今年5月,风景园林界20位专家联名致信中国工程院,反对把俞孔坚纳入《2017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而在其后的第二轮评审候选人资料公示期间,又有人联名加入,超过百人。理由竟然是“批判中国风景园林,但又要选风景园林的院士”,和他的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倡导生态优先的“反规划”、鼓吹不同于“小脚园林”的‘野草之美’,主张城市要“大脚革命”和“与洪水为友”等等。而这样的联名信,竟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院士的评选 。

一直以来,有很多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的学者,却因为“有争议”或“得罪人”等各种原因落选于中国院士的评选。这样的事件为何会重复出现?倡导“大脚革命”的俞孔坚怎么会成为又一个陷入如此“怪圈”的学者?

百人联名信能否代表整个行业 ?

在上述这封网上疯传的、措词尖锐的信中,联名专家罗列了俞孔坚不能胜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理由,诸如侮辱中国园林优秀传统; “文化汉奸”,“反传统”,“伪艺术”等等。

但通读全篇,信里除了一些诸如“文化汉奸”、“歪理邪说”等情绪化的语言外,并没有举出更多的事实依据。甚至指责俞孔坚在各地所作的、已经被国际广泛认可和获奖,又被国家权威媒体作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优秀示范的生态建设工程,如贵州六盘水明湖湿地、哈尔滨湿地公园、金华燕尾洲公园、衢州鹿鸣公园等等。

“我们当前该进入一个理性、公正的时代了。 ”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在他看来,两者根本不是在一个尺度上的对话。一个关注的是人与土地关系的“生存的艺术”,目标是再造秀美山川; 另一个则是固守陈旧观念,追求自娱自乐。“传承古典是美德,但恶语中伤一个探索人居环境健康发展途径的年轻一代的思想者,则是霸道、愚、腐、酸了。”

进一步考察这些“专家”的身份可以发现,最初签名的20位专家,也并不能代表学术界和整个行业:除了北林有一位教授参与了签名,其余签名者大多都是官员,包括各省市园林局原局長、副局長,或者巡视员、副巡视员,或者大学校长,以及一部分相关园林设计院、公司的总经理等。

尽管联名信的发起者施奠东强调他们这些人大多已经退休,和俞孔坚并没有利益冲突,也不是派系斗争,只是就事论事。

但这样的说法并不能让人信服。十多年前,以若干老院士、老专家、老官员为代表的一群人坚持使用风景园林学,而以俞孔坚等一批年轻学者为代表的一群人建议使用景观设计学的名称。至今,行业的分歧和争论一直存在。

在众多的业内人士看来,名单中有一部分专家仍在业内,担任园林设计院、公司的负责人,涉及的现实利益可想而知。联名信的发起,除了对自身地位的考虑,更多的是利益之争。“其中也不排除确实有一部分老人因为他们一直以来的知识积累和视野的局限,所以看不惯俞孔坚的做法。”

俞孔坚够不够院士资格?

据了解,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以此标准来衡量,俞孔坚到底够不够院士资格?

从199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俞孔坚带领北京大学的团队及土人设计以土地的名义,倡导天地人和的理念,以解救中国城市病为己任,探索重建中国和谐人地关系的实践,通过设计解决一系列生态与文化难题。其在推动中国生态建设方面的重要贡献包括开创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和“逆向规划”、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城市生态修复等众多方面,被国际权威学者誉为国际行业领军人物。

他从古代农民的智慧中获取灵感,二十多年来,试图复兴这些古老的农业智慧,把它们跟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发展简单、廉价又不失美观的生态工程技术,已在中国200多个城市中进行了大规模应用,大面积解决实际问题。他的作品通过生态设计,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综合解决中国和世界普遍面临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给令人沮丧的环境带来了希望”,被时代周刊誉为“自然的力量”。其作品曾13度获全美景观设计奖,4次获得“国际建筑展全球年度景观奖”的殊荣。

“我们不光要修复城市,还要修复国土。在国土尺度上来解决问题,再造秀美山川。......我的理想就是要形成海绵国土,不仅仅是一个海绵的城市,而且要回到人与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这是俞孔坚在最近央视中文频道播出的《习近平的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纪录片里接受采访时所说。

这也是他多年一直强调的理念和目标。而这样的理念和目标,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动诠释和践行。

基于这样的成绩,俞孔坚于2016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这标志着学术界对他多年来不懈探索和杰出成就的高度认可,更肯定了俞孔坚作为一个学者、一个知识分子的价值存在。

从学术成就角度看,中国自然科学、设计科学与艺术、工程技术水平与美国等欧美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这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事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权威性,在建筑领域的权威是毋庸置疑。从aaas的网站上公布的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可以看到,全球景观设计领域一共4位,而俞孔坚是唯一一位外籍院士。

在这样的成绩面前,人们不禁会疑问:像俞孔坚这样一位给中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获得崇高国际荣誉和认可的中国学者,为什么会被中国院士拒之门外?

打破怪圈, 多一些理性分析和客观公正

联名信事件发生以来,俞孔坚一直对争议保持了平静。在记者多次联系之后,俞孔坚表示:“本来院士只是荣誉,我能否评上都很正常,无话可说。”

在俞孔坚看来,在井底看天,天地是多么局促。而站在泰山上看风景,天地又是何其宽广。

但毫无疑问:俞孔坚参选院士事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事件,引发人们对院士评选机制的思考——为什么很多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的学者却落选于中国的院士评选?这样的事件为何会重复出现?

如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屠呦呦曾四次申报院士,但都没有成功。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落选之后表示“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如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2011年落选中科院院士,却在2013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和科学院院士。

至于落选的原因,据媒体报道,饶毅一贯是犀利敢言,老是“得罪人”,而饶毅也表示,“我觉得首当其冲,别人对我们这一群人回来感到不安、不自在。”多次主持科研体制改革调研的中科院生科医学部王志珍院士就曾对记者称,院士评选机制“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吗?也不能这么说”。

在众多的业内人士看来,院士评选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评院士主要应该评正面的贡献,要尽量客观。

饶毅在谈到屠呦呦多次申报院士不成功时曾对媒体表示,中国的文化是,“只要有争议,我们就不管,就丢在那里。”屠呦呦被提名过院士,因为有争议就搁置了。“中国文化不愿意面对争议。这样重要的东西,有争议就逃跑了,最后导致墙内开花墙外香。”饶毅感叹说。

在饶毅看来,搞清楚争议一点不难,就是把各种东西摊开来看,只要你有勇气做完。不要惧怕争议,要理性分析。

“工程院代表中国最高工程科技水平,而不是民意机构,应有自己的权威学术标准。”一位业内专家表示。

在他看来,如果有上百名专家的联名,却没有找到指控俞孔坚的任何以事实为依据的道德和学术不轨,这只能证明被指控人优秀的、完全的人格和学术修养。 因此,要多一些客观的科学讨论,懂一点对话伦理,不要被一些偏激性的言论裹挟,更不能让保守僵化的文化生态,扼杀创新的思想。

而更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的是我们的学术生态:我们的优秀科学家的成果为什么非要国外权威机构来认可?我们为什么还要重复这么多的“屠呦呦事件”、“饶毅事件”?

推荐阅读

1.《屠呦呦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吗 俞孔坚的“大脚”终未能迈入院士大门 我们还要重复多少个“屠呦呦事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屠呦呦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吗 俞孔坚的“大脚”终未能迈入院士大门 我们还要重复多少个“屠呦呦事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40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