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

①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

B.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C.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D.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引领全文。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

B.②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

C.③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

D.④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指出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B.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

C.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

D.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4—6小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

“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选自2016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B.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C.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D.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5.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6.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春节临近,烟花爆竹摆上了各地的零售摊点,随之而来的,则是“今年放不放鞭炮”的大讨论。

昨天,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留住“北京蓝”。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人群82.9%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比去年同期上升6.4个百分点。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北京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98.3%的受访者表示会严格遵守。

昨天,法晚记者从新浪微博等多渠道随机截取的1.8万余条网络留言显示,近四成网友不想燃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即安全又环保。(节选2017年1月25日《法制晚报》)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声已经越来越强烈。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举。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高明了太多。

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彻底的无辜者。人类存在于城市之中,每个人都在排放碳,每辆车都会排放PM2.5,每个家庭都在使用和消耗能源。通过自身行为的克制,为环保尽一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然而,自觉行动是一码事儿,强制限制是另一码事儿,春节期间的“禁炮令"不是不能出台,是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在此之前,引导工作就非常有价值。(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每日新报》)

材料三:

给“鞭炮热”降降温确有必要。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略。最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普遍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显著增多。而燃放烟花爆竹,往往会对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出台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措施,确实大有必要。

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这个无可厚非。尽管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亦不能一棍子将其打死。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但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举动,到头来只会是害人害已。而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积极寻求新的、更安全、更环保、不扰民的过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确有必要给当前的“鞭炮热”降降温了。

(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东北新闻网”)

材料四:

近年来,各地对于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从限放到禁放,体现的是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而普通民众从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抵制到主动遵守,也说明大家环保意识在增强,人人都希望过一个祥和绿色的健康年。电子鞭炮作为年货“新宠"持续走俏,就是环保宣传、民众自省的最佳佐证。

事实上,“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少了鞭炮,还有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赏灯会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年更有味道。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承担责任,自觉放弃燃放爆竹,为改变公共环境尽一份力,形成了政府提醒、百姓配合的社会管理新局面。它的价值将远超春节不放爆竹本身。

(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法制晚报》)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首都文明办发出绿色环保、文明出行倡议书,二是众多网友参与“今年放不放鞭炮”的讨论。

B.材料二认为春节“禁炮令”并不单是政府的工作,政府的规定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

C.材料三分析了给鞭炮热降温的原因:一是烟花爆竹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近几年京津冀等地空气质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增加。

D.材料四介绍政府对春节烟花爆竹管理变化和民众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态度变化,说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和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中记者从微博中获取信息说明当前的媒体很注重网络,对网友的观点、态度很重视,同时也侧面表现了目前我国网络的发达。

B.材料一用具体的数字说话,如“上升6.4个百分点”说明认识烟花爆竹危害的人数增加,“98.3%”说明受访者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强等。

C.材料二用首都文明办的倡议书顺应民心以及河南朝令夕改的“禁炮令”的对比说明“禁炮令”政策不能随心而为,要注意地域特点。

D.材料三在讨论“禁炮令”时考虑问题全面,注重多方面的分析,比如第二段也从民众有权选择自己的过年方式的角度进行细致分析。

E.材料四是议论文体,分析了“环保宣传、民众自省"在“禁炮令”中的作用,同时从民俗的角度讨论“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的理由等。

9.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说说你的看法。(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皇甫无逸,字仁俭,京兆万年人。父诞,隋并州总管府司马,汉王谅反,逼之不从,见杀。时五等废,炀帝熹诞忠,赠诞柱国、弘义郡公。

无逸历淯阳太守,治为天下最,再迁右武卫将军。帝幸江都,诏居守洛阳。帝被杀,乃与段达、元文都立越王侗。及王世充篡,弃母妻,斩关自归。追骑及,无逸顾曰:“吾有死,终不能同尔为逆。”解金带投之地,曰:“以与尔,无相困。”骑争下取,由是获免。

高祖以无逸本隋勋旧,尊遇之,拜刑部尚书,封滑国公。时蜀新定,吏多横恣,人不聊生,诏无逸持节巡抚,得承制除吏。既至,黜贪暴,用廉善,法令严明,蜀人以安。

皇甫希仁,憸人也,诬告无逸为母故阴交世充,帝判其诈,斩希仁,遣给事中李公昌驰谕。又有告无逸交通萧铣者,时无逸与行台仆射窦璡不协,因表自陈,并上璡罪。有诏刘世龙、温彦博按之,无状,遂斩告者而黜璡。及还帝劳曰比多谮毁但以正直为佞人憎尔无逸顿首谢帝曰卿无负何所谢?

拜民部尚书,出为同州刺史。所至辄闭閤不通宾客,左右无敢出入者;所须皆市易它境。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然过自畏慎,每上表疏,读数十犹惧未审,使者上道,追省再三乃得遣。母在长安疾笃,太宗命驰驿召还承问,忧悸不能食,道病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孝。王珪驳曰:“无逸入蜀,不能与母俱,留卒京师,子道未足称,不可谓孝。”乃更谥良。

(选自《新唐书•皇甫无逸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

B.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

C.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

D.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等,《礼记》中将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文中的“五等”,特指五等爵制。

B.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文中的“谥”是官谥。

C.民部,官署名,后在唐代因避讳而改为户部,是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

D.高祖、炀帝均为皇帝的庙号。高祖指开国之君,“炀”是贬义,隋炀帝是中国声名较差的皇帝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逸效命朝廷,深受信任。隋炀帝巡视江都时下诏命他守卫洛阳;隋炀帝被杀后,他同段达等人一起拥立越王为帝。

B无逸做事细致,处事谨慎。他向皇帝上表章,读了上十遍还不放心,使者已上路了,还要追上去再三叮嘱后才让派送。

C.无逸严于律己,为官清廉。他在外任同州刺史时,所到之处往往闭门不交接宾客,所需要的物资都是从辖境以外买来。

D.无逸精于治理,才能突出。隋朝时,他担任淯阳太守,政绩被评为优等;唐高祖时,他将战后的蜀地治理得井然有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蜀新定,吏多横恣,人不聊生,诏无逸持节巡抚,得承制除吏。(5分)

(2)有诏刘世龙、温彦博按之,无状,遂斩告者而黜(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E.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15.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效仿,也善于从反面借鉴改正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中“,”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

③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谣诼谓余以善淫。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改革开放初期,受利益驱使,市场乱象丛生,不少商人拿仿冒品来鱼目混珠,欺骗不知情的顾客。

②秦武阳为人既无胆量,又少谋略,干大事而惜身,关键时刻引而不发,终不能成就大业。

③互联网时代,社会飞速发展,创客辈出,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登高自卑,脚踏实地。

④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这种行为实际上近于南辕北辙。

⑤那时候,知识的总量还没那么大,如果一个人目不窥园几十年,他就可把所学的那个专业的门类全部拿下。

⑥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入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自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B.类似于几年前手机、楼盘的“饥饿营销”,当前被许多网红餐饮店采用的排队营销术,虽然让商家赚得盆盈钵满,但严重扰乱了餐饮业的市场秩序。

C.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D.记者调查发现,“快递实名制”实施一年多来,并未严格执行,群众对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和快递员怕麻烦、不过问是“实名制”遇冷的重要因素。

19.下面选项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萨大路上一家手机经销店正在搞让利促销,我过去垂询了一下几款名牌智能手机的价格,发现并没有便宜多少。

B.校园羽毛球冠军争霸赛选手宋老师赛前表示,希望上届冠军孟老师在明天的决赛中能够承让。

C.老师和我们初中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还惠存着,因为它是我们师生情谊的见证。

D.昨日,我画院几位老艺术家下乡采风,举行笔会,我也有幸叨陪末座。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人如果真有价值,便不会被忽视。一张百圆纸币不管把它弄成什么样子,人们还是希望得到它,就是因为①。当然,有些东西的价值并不在于这件东西的价值本身,也许它本身并没有多大价值,但它有办法让人觉得它有价值,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②,就像同样是块土地,在城市里,寸土寸金;在荒郊野地里,可能分文不值。③,就找到了自己的最大价值。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工匠精神为各行各业所必需。一个员工只要恪尽职业操守,就可以具备工匠精神,一个企业只要重视产品的质量提升,就能够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一定能够培育出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①员工能够恪尽职业操守未必可以具备工匠精神。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位哲人说过:“向后看才懂得生活,向前看才能生活”。

读了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试卷(答案)

1.B(B项,“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于文无据。)

2.D(D项,④段是将诗人和社会的横向联系来看,并无对比之意。)

3.C(A项,“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错,原文是“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B项,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原文强调“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D项,无中生有。)

4.C(A项,环境描写的作用,不能暗示老太太的苦痛难受的心情。B项,“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是村长在开导老太太,让她正确面对这件事,而不是“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D项“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于文无据。)

5.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②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太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③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1点2分,答对3点满分)

6.①在人物形象上,这样结尾标志着老太太由“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思想、心理发生的重大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在情节结构上,这样结尾使情节突转,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深思,回味无穷。③在主题表现上,这样结尾不仅表现了母爱的淳朴与伟大,更表现了人性的淳朴和理智,深化了作品的主题。(1点2分,答对3点满分)

7.B(B项,“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错误,原文有“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意思是政府的“禁炮令"能出台的条件是要经过这三个阶段,并不是说交由民众充分商讨。)

8.BC(B项,“受访者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强”错误,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受访者认可首都文明办的倡议。C项,“要注意地域特点"于文无据。)(4分)

9.①传统民俗使然。鞭炮寄托着人们对新年蜒美好祝福,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民俗,认为“年味儿”就是“炮昧儿"。②认为燃放鞭炮是安全的。鞭炮具有不安全因素,无论制作、运输还是燃放,都有危险伴随,但有些民众忽视了这些不安全因素。③对燃放鞭炮造成的环境污染理解不够。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有些民众没有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减少环境污染的一分子的道理,认为燃放鞭炮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5分)

10.C(原文标点: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

11.D("炀帝”是皇帝的溢号)

12.B(文中“追省再三.的意思为“追回来再三检査”.“省”是“省查.检査”的意思.而非“叮嘱”之意)

13.(1)当时蜀地刚刚平定,官吏大都放肆横行.民不聊生.皇帝下诏让无逸拿着符节前去巡视抚慰,可以承受诏命授任官吏。(得分点:“横恣”“巡抚”“承制”各1分,句惫2分)

(2)高祖就下诏让刘世龙、温彦博审察这件事,没有证据,于是斩杀诬告的人并罢免了窦雄。(得分点:“按”“无状”“黝”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皇甫无逸,字仁俭,京兆万年人。父亲皇甫诞,是隋朝并州总管府司马。汉王杨谅起兵谋反,逼迫皇甫诞而(皇甫诞)不从命,被杀害。当时五等爵制已经废除,炀帝赞扬皇甫诞的忠心,追赠皇甫诞为柱国、私义郡公。

皇甫无逸历任淯阳太守,政绩为天下优等,两次升任后为右武卫将军。炀帝巡视江都,下诏命他居守洛阳。炀帝被杀后,他就同段达、元文都一起拥立越王杨侗。等到王世充篡位,皇甫无逸放下老母和妻子,杀出关门独自归顺国家。追他的骑兵赶了上来,皇甫无逸回头时他们说:“我宁愿死,始终不会同你一起谋反的。”他解下金带丢在地上,说:“把这送给你们,不要再阻拦我了。”骑兵争着下马夺金带,因此幸免于难。

唐高祖因皇甫无逸是隋朝的旧功臣,待他非常尊敬,授他为刑部尚书,封为滑国公。当时蜀地刚刚平定,官吏大都放肆横行,民不聊生,皇帝下诏让无逸拿着符节前去巡视抚慰,可以承受诏命授任官吏。到了以后,罢黜贪暴,任用廉洁良吏,法令严明,蜀民得以安宁。

皇甫希仁,是个阴险的小人,诬告皇甫无逸为了母亲暗中句结王世充。皇上判明其中的伪诈,斩杀了皇甫希仁,派遣给事中李公昌乘快马告诉皇甫无逸。又有人告皇甫无逸暗中与萧铣勾结。当时皇甫无逸与行台仆射窦缓希虼松媳砦约撼率觯⒆嗝黢辑的罪过。高祖就下诏让刘世龙、沮彦博审察这件事,没有证据。于是斩杀诬告的人并罢免了窦5然矢ξ抟莘祷兀实畚坷退:“以前有许多人低毁诬告你,只因你正直而被奸佞小人僧恨罢了。”皇甫无逸叩头谢恩,皇上说:.您没有辜负我,为什么要谢恩?”

授任为民部尚书,外任同州制史。所到之处往往闭门不交接宾客,身边的人都不敢随便出入,所需物品都从辖境以外买来。皇甫无逸曾经巡视境内,留宿民家,灯芯燃尽,主人想要续上,皇甫无逸抽出佩刀斩断带子作为灯芯。他的廉洁正直多像这样。但自己过于小心谨慎,每次上表章,读了上十遍还不放心,使者已经上路了,还要追回来再三检查才派送。他的毋亲在长安病重,太宗让人从驿道兼程前去召他返回看望,他忧郁不安吃不下饭,路上得病逝世。皇上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为孝。王珪驳斥说:“皇甫无逸入蜀,却未能带母亲一同前往,留下母亲一人而母亲死在京城,为子之道不足以称颂,不能叫作孝。”于是改谥号为良。

14.BD(B项,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D项,尾联抒发的是作者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而不是“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2项给5分。多于两项不给分。]

15.(6分)

(1)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②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

(2)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6分答对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作用)1分,分析2分;第一问两点可任答一点。意思对即可。)

16.(5分)(1)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2)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17.B(①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使用正确。

②引而不发: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又比喻善于控制自己。使用错误

③登高自卑:释义:自:从;卑:低。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做事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不能误以为看见高山而觉得自己很渺小。使用正确

④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可改为“买椟还珠”。使用错误

⑤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使用正确

⑥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后泛指结交了不正派的人。使用错误)

18.B(A项主宾不搭配,“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国家”,C不和逻辑,“汽车本身的状况”有好有坏,属于两方面情况,“而保证行车安全”是一方面情况。D项成分残缺,“问题”后加“的担忧”。)

19.D(A项,“垂询”敬辞,多用于他人,用于自己不当。B项,“承让”是承蒙谦让的意思,一般是在比赛后优胜者谦虚客气时说的话,谦辞。C项,“惠存”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写的上款。)

20.①它有自身的价值

②位置决定价值

③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答案】②企业重视产品的质量提升未必能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③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未必能够培育出众多“中国工匠”。(三个判断都是存在条件不够充分的问题,“具备工匠精神”“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受多重因素的制约。“建立起了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也不是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中国品牌”的首要条件。)

22.作文(60分)

材料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向后看才懂得生活,”可理解为生活需要反思,需要总结经验教训。“向前看才能生活”可理解为要看到希望,要有憧憬和追求,要奋斗,要努力拼搏。要将“向前看”和“向后看”结合起来,可有所侧重,但必须提及另一点,要辩证分析二者关系。

1.《糊涂一时3码中特 2018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糊涂一时3码中特 2018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415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