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正华:晚清民国时期的赵化乡贤
刘建斌|文
一提起赵化镇的历史人物,大多数人往往都会只想到“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鲜有人述及比刘光第还早三年考中进士的廖正华。究其原因不外有两点,其一是廖正华历史地位不如刘光第,其二是廖正华留给后世的文献资料偏少,研究者因此无从着手。
廖正华,字鹿苹,富顺县赵化镇万安村人,光绪三年丁丑科王仁堪榜进士,历官翰林院检讨、湖北候补道、湖北德安、武昌知府。据廖氏族谱记载,廖正华“学行纯笃、识见高远”,且“与刘光第同是赵化乡人,交往密切,与蜀人杨锐亦是挚友”。
要研究廖正华,首先就要梳理清楚廖正华、刘光第与杨锐三者之间的关系。四川绵竹人杨锐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成名,参加院试时,杨锐以及他的兄长杨聪被恩师张之洞赞为蜀中当代苏轼苏澈。杨锐作为两广总督张之洞的重要幕僚,任职15年间,张之洞的奏疏和重要文献,基本都出自杨锐之手。1898年,杨锐入京任内阁中书,后晋为侍读。入京任职期间,杨锐经常写信给张之洞,报告朝廷的动态,从这一点看,杨锐不但与张之洞关系非同寻常,而且是张之洞安插在朝中的眼线。
杨锐与刘光第同朝为官,同为蜀人,同在绳匠胡同居住,同时参加康有为发起的以救亡图存为宗旨的“保国会”,同日因“戊戌变法”赴难。他们之间的交谊深厚,是史学界的共识。刘光第曾专门拜访张之洞,商讨国家振兴之路,这中间与杨锐的牵线搭桥不无关系。
再说赵化进士廖正华,先于刘光第入京做官。刘光第与廖正华二人在京期间的过从,没有更多的史料可以佐证,但是,1993版《富顺县志》及《廖氏族谱》均明确记述,刘光第的被难,让廖正华愤然辞官回乡,确是不争的事实。由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廖正华与刘光第,这两个从同一个小镇走出来的进士,既是同僚更是知己。
刘光第、杨锐、廖正华,三个四川人,就这样相识相知。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廖正华任湖北候补道,这中间有杨锐的因素,但当时的杨锐的恩师湖广总督张之洞对廖正华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
1897年,在杨锐力荐下,张之洞派廖正华赴日本考察学校、警察、农工商等事务。这次日本之行,正值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迅速崛起让廖正华大开眼界,发自内心的觉得,国家要强盛,当从国民教育着手。身处日本的廖正华,写了一篇《劝同乡父老令子弟游学书》,被吴玉章等人原文誊抄在家信中寄回国内,在家乡富顺境内及周边广为散布。廖正华在《劝同乡父老令子弟游学书》中写道:“因知天壤之大,何地无人,日本以区区三岛国,地瘠民贫,发奋为雄,三十余年即敢与大邦相角逐”,“如能远涉重洋,藉资讲习,取彼之长,补我所短,上之强国,下之强家,外而利人,内而利己,均有所裨,数年之后,庶可冀有起色”。自此之后,富顺及周边一带的学子,诸如谢持、雷铁崖等人,开始陆续留学东洋,学成归来后,成为了国家的栋梁。
廖正华一生重视教育,尤其是廖氏族人的教育,可谓硕果累累。据廖氏后人统计,廖正华的后裔,先后有20余人留学日本,其中还有一个叫廖竞成的,娶了一个日本女子为妻。廖正华的兄弟廖湛华,字问渠,历官芦山、合江教谕;廖正华的兄弟廖寿华,由廪膳贡生官大邑教谕;廖正华的儿子廖文濂,字小苹,由北榜中举,侄子廖文瀛,字若愚,由廪膳贡生官蒲江教谕。
1875年的赵化,时为举人的廖正华站在文昌宫前,对身边的乡绅萧世楷说,我们都来呼吁一下,让大家捐款捐物将文昌宫改造成正式的书院,这样延续文脉造福桑梓的大事,我辈不做更待何时?是年,赵化文昌书院就在廖正华、萧世楷、许凤仪、谢裕清等人捐田土、器具的情况下正式改建成功,讲授四书五经八股典籍。1904年,文昌书院改为公立高等小学堂,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赵化中心小学的前身。1885年,刘光第丁母忧三年,被富顺县令陈洛君任命为文昌书院山长,西学自此进入千年古镇。一百多年来,这所学校培养了进士廖正华、刘光筼,一榜三高的高正理、高光烈、高光照,举人何吉安、廖湛华、陈铭建、秀才涂哲等一大批人才。
廖正华在教育事业上的贡献,远不止培养了家族里几个教育行政官员和倡办文昌书院这么简单。
1898年“戊戌变法”的失败,让廖正华痛失刘光第、杨锐两位知己,而一度轰轰烈烈的“湖北新政”,也在日渐保守、固执的张之洞的影响下,失去了原来的色彩。1900年川南大旱,富顺尤烈,情系桑梓的廖正华更加牵挂故土。在诸多外因的合力下,廖正华愤然辞去武昌知府的职务。31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而今58岁的他,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重新踏上了故乡的土地,他要做什么呢?
他的想法很简单,他要在早年间购置的万安寨内,践行耕读传家的士大夫理想。据民国20年版《富顺县志》记载,万安寨本名万全寨,位于距县城80里的赵化镇屏西保内,是由当地易、韦等姓共建,年久倾圮,光绪中由廖正华购买培修并更名为万安寨。寨内平地可容二三百人,还有堰塘及种庄稼的隙地,廖正华仿照日式建筑修建屋顶花园,开富顺县农村仿东洋建筑之先河。
1904年,富顺开始创办新式学堂,两年后的1906年,富顺县首设官立中学堂。四川省劝学道根据富顺县推荐,任命德高望重、具有进士出身和维新思想的廖正华为富顺县立中学堂首任监督。按理说,廖正华作为县内名儒,本可苟全性命于乱世,在赵化镇万安寨内含饴弄孙,但当他接到富顺县立中学堂首任监督的任命时,没有半点犹豫,毅然决然地开启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教育事业。
为了保证富顺县立中学堂的教学质量,廖正华亲自负责教师的选聘工作。他所聘任的教师,要么是具有社会影响的举人、贡生,要么是高等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的毕业生。这个高标准选聘人才的传统,一直被很好地保留和延续下来。廖正华卸任之后,继任校长的是同样进士出身的著名教育家罗琛,还有后来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厚黑教主李宗吾。再举一个例子,富顺作协原主席周开岳老先生的父母,就是民国早期官派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生,学成归国后父亲曾任过富顺县立中学的校长,母亲则任过富顺县立女子中学校长。这个例子很好的证明了廖正华在师资力量的建设上近乎苛求的办学理念,一直在县域内延续,客观上也为才子之乡的富顺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据富顺县政协《文史资料》第8期载,富顺修民国20年版《富顺县志》的修志馆成立于1919年,当时县当局聘请前清翰林宋育仁作监修,让同样是前清翰林的廖正华作次于监修的职务。廖正华是宋育仁的前辈,作武昌知府时也颇有政声,或许是耻居宋下,当聘书送到廖正华手里的时候,廖正华大发脾气说,我无能高攀此任,修志馆工役或能充当。发脾气归发脾气,廖正华自己没有参与宋志的工作,但他没有阻止儿子廖文濂以曾经的河南候补知县顺天举人的身份,参加宋志的编撰校勘工作。民国20年版《富顺县志》在卷一第1页声明,该志“辛亥后卒之人,虽方正清廉如廖鹿苹太史聂九愚部郎黄敬修刺史均未入传”,足见县政当局对名儒廖正华等人还是保持了一贯和足够的尊重。
1921年,百年名校富顺二中的首任校长廖正华辞世。他留给世人的,只有窗明几净的学堂和朗朗书声,或许,这正是他的挚友刘光第、杨锐舍命为之奋斗的新世界。
1.《富顺二中校长 赵化才子,富顺二中首任校长廖正华的桑梓情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富顺二中校长 赵化才子,富顺二中首任校长廖正华的桑梓情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46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