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批判性思维通俗的说:是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事物,用科学的方法验证事物的真实性。

如果超出判断的经验和能力范围,应当通过学习来搞清楚来龙去脉,如果没有足够的论证,不可以轻易下结论。

批判性思维是了解事物的前提,在批判性思维的帮助下,可以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地方,更清楚的看到事物的本质,得出自己的观点。

而没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会更容易相信自己以往的经验,或者他人的言论,而这些不与当前事物匹配时,所形成的观点,往往就是谬误。

克林顿 • 希拉里多次提到一件小事:

在一个暖春的午后,她和爸爸一起散步,发现一个老太太穿着非常厚的羊绒大衣,还戴着一条毛皮围巾,如此打扮,与天气格格不入。希拉里对爸爸说:“你看,那位老太太穿的好厚,真是太奇怪、太可笑了。”爸爸沉默了一会儿,反驳了她的观点:“我不觉得可笑,她穿那么多,也许是因为生病初愈,或者是别的原因,你看她那么慈祥,愉快,不觉得她很美吗?”希拉里听到爸爸的话后,觉得自己太不尊重那位老太太,羞愧的说不出话。

类似经历有很多,看似不能理解的现象,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就会有新的看法。

例如有人在公交车上吃东西,我们会觉得没素质,不曾想他连续加班,一天没吃饭了。

总之,每件事物都可能有隐藏的另一面,我们没有批判的思考,并不能够发现它的存在。

此外,批判性思维还指在面对新事物时,用新的眼光去看待。

好比在打球时崴到脚了,第一次崴脚和第二次崴脚的损伤是不同的,如果第二次受伤时,仍用第一次的治疗方法,可能事倍功半。

批判性思维还指在面对一个现象时,要独立思考,不盲目听信别人的言论。

有个记者曝光了一家包子铺,馅儿是用废纸箱拌肥肉做成的,于是民众纷纷相信记者,斥责包子铺,后查证事件纯属捏造,记者也被刑拘。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社会而言,如果公民能够对当下的时事热点和社会现象有一些深入思考和明智判断,人们就不可能盲目跟从;

对公司而言,若要在创新时代的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鼓励和建立批判性思维的企业内部文化;

对个人而言,掌握了批判性思维能力,更容易得知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做出正确的判断,方便于工作和生活;

猎豹公司CEO傅盛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人和人之间是没有本质差别的,我们今天本质的差别来自于认知的差别,只要能把这种思维的障碍和边界突破,你就会真正变成不一样的人。

这里傅盛说的认知差别,就是指是否拥有批判性思维,在互联网浪潮中,每天都有无数公司倒闭,傅盛能带领猎豹走到今天,少不了批判性思维的功劳。

而今天的国人是否都拥有批判性思维,值得详细探讨。

曾有人问王思聪:如果一定要出国留学,你觉得成年之后去还是成年之前去?为什么?

王思聪给出的回答是:

“我觉得成年以后再出国已经没什么意义,因为思想已经固化了,被中国的应试教育在思想上给压缩成了这么一个状态了。要出国一定要在成人之前,出国不是学英语学知识,是开发自己的思维模式,开发一个自主的判断能力。”

其实这段话不无道理,说的也是批判性思维,并且很多留学生都学会了,因为在国外,批判性思维是门必修课。

02

批判性思维起源于古希腊,从文艺复兴到现代科学,一直延续在在欧美学术界,不断发展壮大。

学科枝繁叶茂,杰出的批判性思维者也大多都是欧美人。

如今,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已经是西方教育的重要内容,北美的大型考试中,都设有“批判性推理”和“分析写作”,来测试学生的分析、论证和表达能力。

在美国,上世纪5/60年代,大学生们呼吁逻辑课程应该与现实生活相关,因此诞生了一大批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书籍,教学上也设立了很多课程。

甚至在1991年,“应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大学生”写进了美国的《国家教育目标报告》。

反观中国,如前文王思聪所说,中国学生大多欠缺批判性思维教育。

高中以前,主要任务是面对高考,课本里有很多知识点,也没有进行论证,只是单纯地印在课本上,要求学生记住。

如《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论点,毕业多年,仍然有很多人记得,但相同的,毕业很多年了,很多人还不知道论据在哪里。

追寻踪迹,可能高中哲学的矛盾对立统一,含有批判性思维的内容,但这只是浩瀚知识里的星星点点,且有很多人并不理解,理科生还学习不到。

说到这里,就必须提一下批判性思维的对立面——海绵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就像海绵吸水,只要有水,就统统会被海绵吸附过来。

特点是,在吸收信息的过程中是被动的,面对事物没有思考,直接认同别人的观点。

没有接受批判性思维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多养成了海面式思维的习惯。

大学之前被应试教育束缚,大学也没有开设相关课程,中国人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只有一条路——社会实践。

好在批判性思维不一定非要学校传授,生活经历的教学来的更直接。

当你生活的环境促使你去经历,去实践,很快的,你就会质疑之前的思维正确与否,随之而来的,是新思维的建立。

尽管西方国家的在教育上给民众施予帮助,中国当下的社会环境,对于我们掌握批判性思维更有价值。

03

踏入社会,身处形形色色的人群中,很自然的就会被裹挟着参与社会活动,有时你不去思考,现实也会打破你的观点,逼迫你去重新认知。

在不断地推倒旧有思想,建立新思想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呼之欲出,此时加以引导,就可以建立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而在建立过程中容易发生偏差,为此,笔者为您总结了3个误区,用以防微杜渐:

1. 切勿把“生活经验”当做“万能经验”。

在生活中,人们总会积累一些自认为正确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正确的,但不是万能的。

面对新事物,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这次发生的事情表面和上次一致,但本质可能不尽相同。

举个例子,上次感冒时,你喝了一包板蓝根就好了,这次感冒,你以为再喝一包板蓝根就能痊愈,结果喝了好几包,仍不见效果。

究其原因,上次感冒只是轻微着凉,而这次感冒是病毒引起的,必须吃药才能痊愈,两次感冒病症相同,引起原因有很大差别,事物也是如此。

2. 把“相关关系”当做“决定关系”。

我们看到现象出现,总是单纯的以为只有一个原因,错误的理解了原因和结果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很多时候,原因和这个结果并不一定是决定关系,可能只是相关关系。

我的同事刘伟是个爱学习的人,他在网上买了套英语学习资料,评价很好,但是张伟学习了半年,并没有看到效果,后来才知道,他单纯的以为每天按时上课,完成打卡任务就行了。

这样显然是不对的,英语的学习不单单是在课程上,课后的复习,生活中的运用,甚至比课堂学习更重要,课程固然好,但不是学好英语的决定因素。

3. 避免陷入“斥诸公众谬误”。

“斥诸公众谬误”指在论证一个观点时,不顾论据能否支撑论点,以得到多数人的赞同作为论点正确的理由。

这也是一个错误的思维方式,观点的正确与否自有时间证明,不能因为赞成的人多,就把错的说成对的。

几年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吃泡面有害健康,甚至有媒体和名人也这么认为,由此,更多的人深信了这一观点,然而并没有充足的理由来证明。

真相也并非如此,吃泡面对身体是几乎无害的,直到几年后,有官方媒体辟谣,泡面的黑锅才被洗清。

以上是3个最常见的误区,避免走入误区是建立批判性思维的基础,此外,在了解了批判性思维后,就可以利用该思维去学习思考。

CriticalThinking Community对批判性思维总结出了一个可以遵循的原则:

怀疑, 但不否定一切;

开放, 但不摇摆不定;

分析, 但不吹毛求疵;

决断, 但不顽固不化;

评价, 但不恶意臆断;

有力, 但不偏执自负;

希望拥有批判性思维的您,可以用自己的眼光看待问题,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建立一套科学有价值的思维方式。

1.《批判性思考 知乎高赞:没有批判性思维,你还不如王思聪》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批判性思考 知乎高赞:没有批判性思维,你还不如王思聪》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46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