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黄山某学校,一个男孩站在学校宿舍5楼阳台外想要跳楼,他在宿舍里留下了一封遗书,上面写着想对父母说的话,他说:“我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机,对不起,你们去生一个更好的吧。”

很有可能这又是一起:“孩子沉迷手机,父母施加压力,最后导致矛盾爆发”的事件,近些年随着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几乎每个孩子都要同时面对手机游戏的诱惑,和父母对学习成绩的期许。

前两年,中国社科院联合多家机构做过调查: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总体普及率已经达到98.1%,10岁前触网率为72.0%,小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为64.2%,初中生71.3%,高中生86.9%。

每次发生类似事件,都有人提醒:青少年要适度使用电子产品,合理分配学习娱乐时间,不能沉迷电子游戏啊。说得语重心长,看到这话的人都点头称是,然后呢?然后他们就拿起自己的手机,刷起了小视频,玩起了王者农药。

人人都知道沉迷手机的危害,又有多少人能坚定拒绝?近些年,很多年轻人也开始教自己的父母使用智能手机,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在手机上找到了自己的快乐,要么刷视频,要么玩游戏,时不时还要记录一下自己的生活,发在家族群里。

成年人尚且抵御不了的诱惑,指望未成年人扛住,这不现实。

如果你不是90后、00后,应该记得我们小时候不是这么长大的,那个时候就算身在大城市,也都是到街上去玩儿,和小伙伴们一起,捡树枝、逗蚂蚁,爬山、看云,那些无忧无虑的岁月现在想来可能没有太大意义,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恰恰是在那几年建立起来的。

每个人刚出生时,大脑都是一片空白,需要经历一个缓慢发育的过程,这期间,它接受外界的刺激,做出反馈,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越接近自然,接近同龄人,我们的发育过程就越正常,一旦在这期间持续受到太强的刺激,就会让大脑产生焦虑、烦躁、易怒等负面情绪。

某种程度上看,当年很多人管网络游戏叫毒品是对的。在刺激机制上,孩子玩网游确实会产生成年人赌博、吸毒时的快感,长此以往,孩子们对普通的刺激不再感到满足,就会不断的索取更高级的刺激、进入沉迷,引发更多的问题,比如校园暴力,比如性。

很多家长都认识不到这一点,觉得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孩子用手机?没问题啊,他们这代人本来就是网络原住民,学校也在号召用平板学习、上网课,这有什么可担心的。

然而孩子不会一心只为学习,除了上课,总得娱乐娱乐,休息一下吧,我学习的时候能用手机,凭什么要休息了,你们就把手机收走?!近些年,未成年人因为手机和家长产生的矛盾增加了,引发的恶性事件也越来越多。

江西宜丰,一名高二女生因为老师让父母收走她的手机,在宿舍坠楼而死。

湖南湘潭,一名17岁少年跳楼自杀,遗书上写着,老师强行翻看了他的手机。

2017年,一名高中生在眼镜店暴打母亲,因为妈妈配完眼镜结账时,挡住了他的手机屏幕,那时他正在玩手机游戏。

这位想自杀的安徽男孩最终还是被救下来了,可谁知道他接下来能不能戒掉手机游戏,把心思放回学习上呢?

父母亲希望孩子自律、刻苦,本来需要极大的智慧和长期的言传身教,现实却是大部分父母都做不到这些。于是一方面要求孩子听话,一方面教育手段不当而匮乏,结果就是无能、无力。把孩子交给戒网瘾专家杨永信、“大爱无疆”游学营、国学教育豫章书院,不少父母以为这样就行了,他们就听话了。

青少年沉迷手机,是一个时代性、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各国政府和专家都曾表示忧虑,想改变现状。美国、日本、韩国等多国警告、立法,或限制手机使用地点、或限制使用年龄。我国近几年的两会也多次出现关于“青少年沉迷网络”的议题。

但事实证明,无论是政府、校园、家长再三限制使用,还是手机应用推出青少年模式限制网络服务,效果都是只到地表不浸深层,达不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替父母和学校承担了对孩子的知识教育任务,冲破了信息的天花板;但同时教育的难度却更高了,需要有人在孩子们能“拥有一切”的同时,去帮助他们克服人性的弱点,找到方向和自我,这一点,我们的父母、老师,能做到吗?

化解“人性之恶”,有千万难,互联网的原住民们,前面的路还长着呢。

1.《中学生自杀 安徽中学生跳楼自杀:控制不住玩手机,对不起,你们生个更好的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学生自杀 安徽中学生跳楼自杀:控制不住玩手机,对不起,你们生个更好的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47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