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战争成语故事 古代历史战争成语故事

古代历史战争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在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历史战争成语故事了,看完以后是不是感触颇深呢?我们中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呀!

  成语的详细解释:

  1、习用的古语。

  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生涩求异。

  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二:凡作倔彊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当引用成语。

  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二:“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生涩求异。”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凡作倔彊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当引用成语。”

  鲁迅《坟·我之节烈观》:“不节烈(中国称不守节作‘失节’,不烈却并无成语,所以只能合称他‘不节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国家?”

  2、指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大多由四字组成。

  清·任泰学《质疑·经义》:“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或是当时成语。”

  赵树理《金字》:“我想了一阵,想出个模棱两可的成语来,写了‘有口皆碑’四个大字。”

1.《战争成语故事 古代历史战争成语故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战争成语故事 古代历史战争成语故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473174.html

上一篇

谐音歇后语:水仙不开花

下一篇

东坡画扇 东坡画扇成语故事

沉鱼落雁的故事 沉鱼落雁的成语故事

沉鱼落雁的故事 沉鱼落雁的成语故事

关于沉鱼落雁的成语故事                  沉鱼西子  西施,春秋时期越国辖内今浙江诸暨人,姓施名夷光别名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有“沉鱼”之貌,相传西施在溪边綄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所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国色天香四大西施画像美女,西施居首。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相争,吴...

古代成语故事 古代的成语故事

古代成语故事 古代的成语故事

古代的成语故事                  草木皆兵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

负荆请罪成语故事 负荆请罪的三国成语故事

负荆请罪成语故事 负荆请罪的三国成语故事

负荆请罪的三国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秦、齐、楚、燕、韩、赵、魏,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

鸡鸣狗盗的成语故事 鸡鸣狗盗四字成语故事

鸡鸣狗盗的成语故事 鸡鸣狗盗四字成语故事

鸡鸣狗盗四字成语故事                  鸡鸣狗盗的成语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孟尝君,名田文(前279年),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威王时担任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号靖郭君,权倾一时。田婴死后,田文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

既来之则安之的意思 既来之则安之的成语故事

既来之则安之的意思 既来之则安之的成语故事

既来之则安之的成语故事                  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选自《论语·季氏》。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

文君当垆 当垆卖酒成语故事

文君当垆 当垆卖酒成语故事

当垆卖酒成语故事                  释义:  指临街卖酒。  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与(卓文君)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与保佣杂作,涤器于市中。”  故事:  汉朝大才子司马相如虽然才华横溢,仪表堂堂,却郁郁不得志。有一次,他回到家乡四川临邛,大富豪卓王孙请他去...

人心所向 人心所向的成语故事

人心所向 人心所向的成语故事

人心所向的成语故事                  释义  众人都有共同的向往。  出处  唐·房玄龄等《晋书·熊远列传》。  故事  晋朝人熊远很有威望,人们敬重他为官清廉、孝敬父母,而且平易近人,待友诚善。  熊远在年轻时便胸怀大志,立志做国家栋梁。一次,县令召他到县衙门做功曹,但他却辞谢不从。人们看他不愿做官,但又希望这样的好人做官,为了...

响遏行云的故事 响遏行云的成语故事

响遏行云的故事 响遏行云的成语故事

响遏行云的成语故事                  释义  常用来形容歌声高亢嘹亮。  出处  《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有一位名叫薛谭的青年。他天生一副清脆的好嗓子,实在是一棵歌唱家的`好苗子。一天,他知道音乐家秦青才华盖世,就拜别父母,去秦府拜师学艺。秦青见他十分诚恳,也就留下他了。  薛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