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怪事
【成语名字】咄咄怪事【汉语拼音】duò duò guài shì【成语解释】咄咄,感叹声、惊怪声。“咄咄怪事”指令人感到惊讶,不可思议的事情。#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书空咄咄”【成语典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成语注解】1、殷中军:殷浩(公元?~356),字深源,晋陈郡长平人。识度清远,好老易,负有盛名。初为庾亮记室参军,后起为建武将军。朝廷欲平关河,以浩为中军将军,以平定中原为己任。征姚襄兵败,废为庶人。2、同“恒”,一直。3、寻义逐之:推求缘由。4、 咄咄:感叹声、惊怪声。【成语出处】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源)2、宋.杨万里〈明发栖隐寺〉诗:“如何今晨天地间,咄咄怪事满眼前。”3、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发宋陵寝》:“凡梦中神所许,稽其数,无一不合。咄咄怪事乃如此。”4、清.沈起凤《谐铎.卷三.帖嘲》:“世有一字不通之辈,而能知我高才,可谓咄咄怪事。”5、清.陶佑曾〈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噫!一小说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于著述界之前途,亦咄咄怪事,咄咄怪事!”另可参考:《晋书.卷七七.殷浩列传》【成语用法】语义说明 指令人感到惊讶,不可思议的事情。使用类别 用在“异于常理”的表述上。【咄咄怪事造句】 1、这间公司财务危机十分严重,不倒闭才是咄咄怪事。2、事实摆在眼前,他居然还能睁眼说瞎话,真是咄咄怪事!3、这个兴盛一时的古文明区域居然消失无踪,真是咄咄怪事。4、如果是位国文老师,却常常让学生纠正错别字,岂非咄咄怪事!5、他的平均打击率高达四成五,今天却连连被三振,真是咄咄怪事。6、在一个宣称人民至上的国度里,竟然会发生这等迫害人权的咄咄怪事。7、社会风气越来越开放,从前男女拥吻被视为咄咄怪事,现在则已经见怪不怪。8、一个号称自由民主的政府,居然不允许人民发表自己的.意见,岂非咄咄怪事?【反义词】不足为奇,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参考词语】:怪事咄咄【汉语拼音】:guài shì duò duò【成语解释】:即“咄咄怪事”。见“咄咄怪事”条。1、清.张尚瑗〈仙霞关〉诗:“七闽路与中原通,怪事咄咄惊天公。”【咄咄怪事的成语故事】殷浩是晋代的大将军,和另一位将军桓温齐名,两人实力位阶相当,时常明争暗斗。殷浩原被封为中军大将军,要带兵平定关河的乱事。但在征讨姚襄时失败,桓温抓到这个机会上书皇帝,尽诉殷浩的罪状,使殷浩因此被贬为庶人,离开京城迁居到南方。殷浩被贬之后,仍然过着平静的生活,毫无怨言,只是每天对空写字。当地居民都很好奇,偷看他到底在写什么,但就只看他写“咄咄怪事”四个字。可见殷浩虽嘴巴不说,心里仍然是气愤不平。“咄咄”是惊叹声,表示难以置信之意。《太平御览.卷五○.地部一五.可蓝山》引《凉州记》:“定据平凉,登此山,有群狐遶之而鸣,射之,竟不得一,定乃叹曰:『咄咄!此亦怪事也。』”即是叙述赫连定登可蓝山时,有好多只的狐狸绕着他嚎叫,赫连定拉弓射牠们,却一只都射不到,因而惊叹地说:“真是怪事!”。后来“咄咄怪事”演变为成语,用来指令人感到惊讶,不可思议的事情。1.《咄咄怪事 咄咄怪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咄咄怪事 咄咄怪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475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