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教育是属于学校,教育是老师的职责,俨然在一些人眼里,教育成了学校的专有名词。

我们的文化是推卸文化,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推卸教育。 马未都

我们经常看到家长冲到学校,指着老师,校领导的鼻子问“你们老师是怎么教的?孩子交给你们就教成这样?完全不负责任!”。还有时常震惊网络的校园暴力,欺凌,各路网友无不纷纷指责当事学校,老师,一致认为他们才是最该负责的人。诚然学校做为以教育为职责的单位,是应在教育一块扛起前进的大旗。但不要忘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

家庭教育是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接受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往往决定着一个孩子的品性,大部分人的性格是在走出家门之前就形成了的。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高,胎教都越来越备受重视,从仅仅是一个还缺乏社会性的头脑,像一张白纸一样无知的生命个体,之后逐步学会走路、说话,初识人间烟火,这些都是父母陪伴着。“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人可能会说自己大字不识一个,怎么去教育孩子?优秀的父母,在教育方面确实更加得心应手。其实,文盲也并非不能成为教育高手。世界中学生奥数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母亲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但她却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请问有多少大学毕业的父母又能做到呢?不仅是学习方面,孩子的言行,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孩子自身的问题,大都是父母问题的折射。当一个父母不知道怎么去心平气和的交谈的时候,你又怎能期望孩子去跟你交心交肺呢?

家庭和学校都是处于社会之中,社会教育可能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个新鲜词。社会教育又是什么,谈到这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例如性教育,如果社会对性的认知没有改变,性教育是推进不了的;如果一个人穿吊带衫的女子走在大街上,还在被人品头论足,认为过分裸露的话,那还有谁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去探讨对性的认知。如今的网络暴力是愈发严重,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一句话,都构成了这个社会的大环境。每次键盘下敲下的一个字母,都是在对身处这个社会的所有人的伤害,雪莉的自杀让人诧异,然而细想,在她自身抑郁的情况下,还要遭受来自网络的暴力言论,任凭怎样强大的内心也难以支撑。或许当时的网友给予更多的是温暖的问候,结局会不一样。当我们离开家庭,离开学校,渐渐深入社会之中,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一个社会人。长期以来,人们可能忽视了比较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的自我教育。进入社会后我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而不是被这个社会所吸引过去。个人道德、品质、素养的自我提升,人格的自我完善,是推进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环境改变的源头,是社会教育趋向利好的势头。

特别是在今天,在学校难承其重的时候,在应试教育的当下,教育不仅仅应该只存在与校园内,家庭,社会,生活的点滴,都是教育的领域。“教育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生活的教育更需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去追寻和探索。

1.《生活即教育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生活即教育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51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