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地道风物

1. 公元467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出生

2. 公元1903年,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诞辰

3. 公元1925年,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出生

4. 公元1928年,安阳殷墟开始发掘

5. 公元1937年,新四军建军

6. 公元1942年,弘一大师李叔同圆寂

7. 公元1949年,中国少年儿童队成立

8. 公元1970年,我国与加拿大建交

9. 公元1998年,科索沃危机爆发

10. 公元2016年,音乐人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

丨三千年的历史,是负重,更是机遇丨

殷墟妇好墓出土商代玉人。摄影/周昭辉

当人们津津乐道八大古都时,安阳的名字很容易被忽略。既不若西安、南京等城市闻名遐迩,又不似洛阳、开封底蕴深厚,即便是古都地位相当的郑州,也因争议之名,引来不少流量。安阳的七朝古都名号,总有一种朦朦胧胧的尴尬之感。

文峰塔位于安阳古城西北,原名天宁寺塔,建于五代后周时期。文峰塔上大下小,由下往上一层大于一层,逐渐宽敞,是伞状形式,这种形制的塔极为罕见。摄影/石耀臣

然而若把目光投向这片土地,我们不难发现,安阳这个貌似平庸的小城,却保留了古老中国最粗粝最稚嫩的可爱模样。

羑里城位于安阳汤阴县,是世界遗存最早的国家监狱。“画地为牢”、“周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典故均发生在此地。摄影/石耀臣

中国在这里打下了草稿

1928年10月,当身着长袍的董作宾,在安阳殷墟挥下第一锹,古老的尘封气息扑面而来,三千年前的商朝生活画卷,毫不掩饰地铺陈在世人面前。

殷墟车马坑遗址。摄影/石耀臣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三千年前,安阳“出道即巅峰”。当商王盘庚把迁都的目光,投向安阳这片广袤的土地之时,属于安阳的高光时刻业已来临。

位于河南省最北部的安阳,接通豫、晋、冀三省。西隔高耸巍峨的太行山,与山西相望。自太行山蜿蜒而出的漳河,成为河南与河北之间的一道天然地理分割线。同样发源自太行山的洹河,是安阳的母亲河,为安阳冲积出肥沃、广袤的扇形平原。

安阳地理位置。绘图/Paprika

气候暖湿,植被葱郁茂密的安阳,不仅适合农业生产,也能满足早期先民放牧和狩猎的需要。对几易其都的商朝而言,安阳是国都的绝佳选择。几乎没有任何政治基础的安阳,像一个空白的调色盘,等待盘庚这位优秀的设计师肆意创作。

自盘庚之后,商朝在安阳殷墟绵延国祚270多年,殷商先民在这片土地肆意涂抹,为古老的中国搭出了一个简易的城市建设框架,并奠定了中国汉字的发展轨迹。此后三千年,华夏民族在这个框架内“缝缝补补”,逐渐完善成中国现今的模样。

安阳林州太行山大峡谷海拔最高的石板村、大垴村。摄影/招力行

中国的城市规划都在复刻这里

安阳殷墟,能够满足我们对先民生活的所有幻想。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殷墟博物馆内藏品。摄影/石耀臣

在殷墟出土之前,商朝和上古时候的三皇五帝及早期的夏代一样,仅有只言片语的记载,影影绰绰,不免让人怀疑它是否真实存在。出于寻根心理的悸动,人们难免对先祖生活的细枝末节充满好奇。而安阳殷墟,为我们填补了这份空白。

作为中国最早期的城市之一,殷商在安阳的都城建设,为以后其他城市的修建,提供了一个模板。

殷墟王陵遗址,司母戊鼎的发现地。摄影/石耀臣

提及对称之美,人们往往会想到故宫,毕竟辉煌夺目的故宫,把对称美学发挥到极致。若我们要对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美学追根溯源,隐藏的大佬——安阳殷墟,正微笑着等待着大家的审视。

兴建一座都城,王室宫殿区是毫无疑问的“市中心”。经考古人员挖掘考证,殷墟的王宫建筑高大繁复,并且相互连属,整体院落多重有序,左右对称分布。在殷墟54号基址,房基包括南、北、西三组,呈现半封闭状,颇有些中国传统四合院的感觉。

距离殷墟60多公里的内黄县三杨庄汉代民居遗址,水井、车辙印等痕迹鲜明。虽距离殷商已过了千年,但汉代的民居建筑理念,仍未脱离殷商的印记。供图/视觉中国

手工业作坊,是古代城市的活力来源。在殷墟,制铜、制玉、制骨、制陶等多类手工业作坊遗址,四散分布,拱卫着王室宫殿区。

如今到处兴建的产业园区,也是殷商人“玩”剩下的路数。同类型的手工业作坊,在殷墟亦是呈现出集中连片分布的街景。比如,在殷墟南部的苗圃北地,主要分布着铸铜、铸铁等作坊,制骨作坊就占据了北辛庄一带,而刘家庄北地则是制陶作坊的大本营。

安阳滑县道口古镇,大运河穿城而过。古镇内的古城墙、古庙宇、古民居,仍存有殷商城市建设的影子,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典范。摄影/李平安

道路、水井等基础建设,殷墟也有自己的想法。据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殷墟的道路也有着宽、中、窄三种。三条东西走向、两条南北走向的大道,构成了殷墟的主要交通走向。

我们可以大胆想象,若自己行走在三千年前的安阳街头,沿着宽阔的大道,很容易就可以直达王室宫殿。若穿行到较窄的中道,我们会路过成片的手工业小作坊,做骨针的小张和小李的作坊隔墙相对,他们若要找制铜的小王和小赵玩耍,则要穿过几条窄小的道路,去向另一个街区。

安阳洹水公园。摄影/石耀臣

好会玩的商朝人

现代人的手机内存,几乎一半都奉献给了表情包。事实上,生动有趣的表情包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属原创,若要论把表情包玩到极致的,还属殷商甲骨文。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大多刻在龟壳之上,也有部分刻在牛肩胛骨上。图/安阳殷墟博物馆

甲骨文被广泛发掘以前,还有另一个“响当当”的身份——专治疟疾的中药品牌“龙骨”。

120年前的夏天,北京酷暑难耐,金石专家王懿荣罹患了疟疾,在大夫给的药材里,有着奇怪刮痕的龙骨,引起了他的注意。

商代人重占卜,祭祀战争等大事皆要“求神”。图/安阳殷墟博物

比对研究后,王懿荣从甲骨的刻痕中,辨认出雨、日、山、水等文字。于是他笃定,这些龙骨上的刻痕,应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后经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等人共同研究认定,甲骨上的划痕,就是殷商先民使用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甲骨文的问世,在清末兴起了一阵“殷商热”,甚至这股“甲骨文风”,一直吹拂到了今天。生动的甲骨文,再现了先民的日常生活。一个个灵动的文字,自带情绪,俨然是商朝人的表情包。

安阳殷墟甲骨文发现坑。摄影/石耀臣

火、山、水、雨这类简单的汉字,最早被辨认出来。这些文字,完全是自然现象的复刻,形象又粗糙,是殷商人的涂鸦山水画。

早期的甲骨文,就像是殷商人的涂鸦简笔画。绘图/Q年

在甲骨文中,“人”字担当重任,不少汉字,都由它组合变形而来。甲骨文中的“人”字,是一个侧身而立的人,一副彬彬有礼的模样。若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身后,就组成了“从”字。若要遇到事情,需要多人商议时,多人会聚集在一起。众人头上顶着烈日,就是“众”字的甲骨文写法。

人、从、众的甲骨文写法。绘图/Q年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可能永远和平友爱,若遇到意见相左的时候,两个“人”字背对而立,写下来就是“北”字。在甲骨文中,“北”最初的意思和“背”一致,都是对立的意思。要是两个人的争端升级,开始拳脚相向,两个面对面的“人”,则摒弃了谦恭,挥拳向对方头部袭去。这样画面感十足的甲骨文,仿佛自带“音效”,满足了“吃瓜群众”对殷商日常生活的好奇。

龙元素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图为安阳内黄县颛顼帝喾陵的龙头屋檐。供图/视觉中国

远古时期,先民的物质生产水平及其低下,一阵狂风或是一场暴雨,都能给先民部落带来灭顶之灾。与脆弱的人类相较,面临自然灾害时,一些强壮凶猛的动植物,反而更有生存优势。面临生存危机,当通过自身挣扎仍旧无望时,人们难免会寄希望于外物。此时,这些生命力顽强的动植物,就是最好的情感寄托对象。

参考资料

朱光华 杨树刚

《从看晚商都城的迁徙与建制》

牛世山

《从洹北商城到殷墟商邑: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嬗变》

唐际根 荆志淳

《殷墟考古九十年回眸:从“大邑商”到世界文化遗产》

1.《中国人幼儿园 “中国人的幼儿园”在哪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人幼儿园 “中国人的幼儿园”在哪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51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