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家庭教育二十年 欢迎关注:

嫣然妈科学育儿营

寄宿制”好不好,一直有很大争议,曾经一边倒的认为:寄宿制下对孩子成长有影响的偏颇观点。个人认为无需黑化寄宿制,从自己孩子寄宿的亲身经历和寄宿制家长以及担任十五年寄宿制学校老师的深度沟通中,得出:寄宿制有走读所不及的好处,也有它的缺点。凡事都有利与弊,正确看待,才不会纠结和迷茫。

我只想真实客观地将寄宿制学校的利弊分享给大家,给广大家长做个参考。

低龄寄宿,的确关涉到孩子个体,会有适合与不适合的情况,在最初的时候,依恋的现象的确存在。当父母跟孩子在宿舍告别的时候,一些孩子会哭,尽管事先已经说好,个别孩子依然会哀求父母别走,第二天可能会重复同样的故事,也有可能孩子开始勇敢地尝试留下来。

但是很多进入小学的孩子而言,可能最放不下的,反而是父母对孩子的“依恋”,这种依恋会严重干扰孩子融入。

家长担心孩子吃不好,本来在家还要追着吃,这下到了学校肯定不会有人追着喂,孩子会不会饿着?

孩子洗脸穿衣都是都是家长帮忙,去了学校谁来帮着洗脸?从来没叠过被子,去了学校不会叠怎么办?早上起床都是叫三遍五遍,好不容易从被子里爬出来还是闭着眼睛家长给穿好衣服,这下到了学校谁来给帮着穿衣洗漱?....

一个又一个如果把家长先打败了,所以还没有让孩子去尝试就先否定了孩子的潜力。什么是潜力,就是这种能力是看不到但是存在的。

对于六七岁的孩子,其实是到了该融入集体生活,迈开独立的一小步了。

记得当初我的孩子送到学校时,各种不放心,一晚上没睡好,等到第三天接的时候,等半天孩子不出来,原来玩得不想走了。

问他想不想我们,想不想家,他说:“开始想妈妈,后来慢慢地就好了。其实这里也挺好呀!”接着兴奋地给我讲学校里一起生活吃饭洗脸的各种小故事,谁夜里睡觉会磨牙齿,哪个放屁会拐弯儿,绘声绘色,乐不可支。

往往是孩子寄宿一开始不适应,爸爸妈妈也不适应。分离的焦虑,孩子有,爸爸妈妈也有,但是更多的时候,孩子很快适应了,爸爸妈妈却失落很长时间。因为从孩子出生到现在,重心一直在孩子身上,甚至有的父母尤其是妈妈还没“断奶”,对孩子极度依恋。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加上社会一部分人对寄宿制学校不客观的观点,家长会主观地本能地对寄宿制产生抵触情绪,自然会影响孩子。

正确看待寄宿制,先要家长做好心理准备,可以告诉孩子:你永远是爸爸妈妈的宝贝我们永远都爱你,只不过是换一种方式,选个更适合你的环境步入小学生活。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我们既然选择寄宿制那么建议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声誉好,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对于孩子成长更有保证。

比如说老师,公立学校老师相对会稳定,实力差一些的寄宿制学校老师流动性比较大,这一点是家长需要考虑的。

其次,低年级孩子初入寄宿制学校,为了孩子有个过度,可以和学校沟通一天接一次到隔天一次再到两天一次逐渐过渡到五天一次,我的孩子所在寄宿制学校就是这样的,到了五六年级孩子已经适应,同时学习紧张了,五天一次已经完全可以接受。

如果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很好,尤其是父母关系和谐,老人不干预孩子的教育或者与父母保持一致,父母中有一人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如果全职更好),尤其有能力辅导孩子作业的家庭,可以不选择寄宿学校。

但如果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不理想,父母亲平时工作较忙,或者老人的影响比较大,那么将孩子送到高质量的寄宿学校,不失为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辅导孩子作业,这是大多数父母的硬伤。

所以,家长在陪孩子做作业的时候还是要尽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我们很多知识是源于生活的积累,孩子的认知有时候无法达到,家长们难免会情绪失控各种咆哮。

“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的孩子养,你的孩子就会很出色”,你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在寄宿制学校晚餐过后,会继续上晚自习。做作业消化当天的知识,老师会全堂陪同,解惑答疑。

手机、游戏统统不要想,根本不许带进学校,对这一点我是十二分赞成,

现在手机成瘾已经不是成年人的问题,是社会性问题。所谓科技改变生活,便捷的同时弊端已经显现。尤其弊端的一面对孩子们的学习影响也是巨大的。

所以再次重点提到选择寄宿制学校的问题,能力范围内尽量选择理念先进,管理到位的学校对孩子还是有好处的。

但寄宿的缺点是,学校提供的是统一标准化的安排,很难为孩子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如果是在家里,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点在某些方面进行强化,对孩子的不足进行纠正。前提是,父母至少有一方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比较专业。

寄宿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集体意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与同龄人的交往,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对自我有更深的认识,未来的目标也更明确。

尤其对于起床磨蹭、穿衣磨蹭、叠被磨蹭、上厕所磨蹭、洗漱、吃饭磨蹭等等各种,寄宿制学校会比较少见,毕竟集体行动。但至于有的孩子回到家就原形毕露,还是和家里环境有关系的。

父母通常的做法是:在学校紧张五天了,回家里使劲地放松两天。其实还是让孩子保持规矩意识比较好,培养不拖拉的好习惯坚持最重要。

对一些家长而言,如果认为“送孩子寄宿父母就可以不管了”其实也大错特错,孩子寄宿,是要求父母打造一种更高质量地与孩子的沟通模式。

尤其是孩子从学校回到家里,要更多地给予关爱和良好的沟通,多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感受。

在学习上发现错误多找原因,最好做个错题本,把一周的错题集中起来在做一遍,虽然在学校老师会做解答但毕竟孩子多不可能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到检点的到,所以家长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多尽心。

但绝对不要看到成绩不好就劈头盖脸训斥,“这一周你都干啥啦,能学成这样?”这是对孩子最大的打击。

多与学校老师沟通,生活、情绪、学习问题找知晓,请老师多加指导,有时候孩子不一定会和家长说的话也许就会和老师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家长不能把孩子放到寄宿制学校一放了之是万万不可的。

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关键在于质,而不是量。

如果家庭环境压抑,父母关系紧张,整天吵架鸡飞狗跳,就算父母再爱孩子,整天跟孩子在一起,孩子也不开心。

反之,父母关系和谐,孩子也能感知到父母的爱,平时住在学校,周末回家,其乐融融,与父母亲的关系反而更为亲近。

不管怎样,原生态家庭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

就寄宿制学校的师资来讲,一般是公立学校退休的教师和专业学校毕业的研究生大学生,当然实力雄厚的学校可能在师资方面会更好些,但更重要的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管理体制。

寄宿制学校一般来说老师都很负责任甚至极其负责任,我的孩子当时在的学校代课老师是退休的优秀教师,从他们身上真正体会到了春蚕精神,现在孩子上大学了,但是好多年还是非常感恩老师当时的辛勤付出。他们早出晚归,比走读学校要更辛苦,付出也更多。

还有一点我非常庆幸的是当时孩子所在寄宿制学校老师极少有吃、拿、请的想象,这跟学校管理和老师素质也有关系,所以这些年来我在家长给老师送礼方面基本是没上过心

不过寄宿制学校不是公立学校,教师流动性相比公立学校来说要大,这方面要多和学校沟通。

还有就是寄宿制学校在学生个人卫生方面比不上在家,毕竟家里一个孩子父母生活起居照顾无微不至,学校里孩子多,老师照顾不到。有些孩子洗漱蜻蜓点水,回家后父母需要督促一下,多教育孩子讲究个人卫生。

孩子一周回一次,有些小情绪父母不能及时觉察到,这一点需要家长和班主任老师多沟通,及时掌握了解孩子的情况。

另外,寄宿制由于全天都在学校,作息时间按点进行,自由度比不上走读。但校园暴力极少发生。

万事都有两面性,寄宿学校是应社会需求而生,所以在为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毕竟每个家庭情况各不相同。每个孩子的特点不一样。

我们所付出的一点一滴都是对孩子无私伟大的爱,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应该被温柔以待。

1.《寄宿制学校 你所不知道的寄宿制学校》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寄宿制学校 你所不知道的寄宿制学校》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51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