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个伟大进步,它充分肯定和明确了教育的本体功能和任务,表明了只有发展了人的素质,才可能培养各种优秀人才。教育只有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各种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关于教育中的素质,理论界有多种意见和看法,综合的看,教育中的素质应包括人品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劳动和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换言之,即做人素质、求知素质、劳动素质、生活素质、健体素质和审美素质。教育中的素质至少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素质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人的素质这一发展的可能性,就根本谈不上教育。同时,素质又是基础教育的目的,基础教育正是力求去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素质。

第二,人的素质既是同一的,又具有差异性。每个人都具有某种基本的、共同的素质,但每个人之间的素质又是有差异的,且同一个人各方面的素质也是不相同的,因此就构成了对教育的要求和发展的不同取向,这就是个性特长发展。

第三,素质是人们自身具有稳定性、潜在性的某些因素,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或不可捉摸的,它可以通过教育与环境的影响得到改变和发展,并且可以通过能力和知识表现出来。

素质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对应试教育的挑战,是教育的转轨,而不应是应试教育的修补和完善,它是根据教育的社会地位、功能和作用,重新确立教育目标,重新够建课程,重新设计教育的组织原则与方法原则,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是师资的水平和素质。 同样,外语教学要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外语教师的素质是问题的关键:

第一,人品素质或师德素质。

外语教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热爱外语教学,忠于党的教育事业。

其次,外语教师应具备面向全体学生与“合格加特长”的素质教育观和教育质量观。

最后,教师要具有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观,应正确看待后进生和两极分化的现象。要做到以上三点,就要求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既普遍培养,又重点辅导,“分槽喂养”,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既要满足优等生的需要,又要指导后进生学会学好,达到全体合格。

第二,心理素质。教师教学工作是一门艺术,教师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外语教学尤其是这样。外语新教材的教学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演员的素质和导演的才能,不论生活中遇到多少喜怒哀乐,一走上舞台,就应进入角色。

第三.身体素质。教师工作是一门艰苦的工作,没有健康得体魄是难以胜任的。尤其是外语教学,随着外语新课程计划和新教材的实施,外语教师的教学负担确实加重了不少,同样篇幅的课文,原来要一周才能上完,现在却要求在一课时内完成,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加之录音机、幻灯机和教学图片等电教手段的运用,要备好和上好一堂高质量的外语课,确实要花费教师不少精力,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难以胜任外语科教学的。

第四,教学基本功。外语教师要具备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基本功。九年义务教育外语新教材教学要求外语教师必须具备听、说、读、写、画、唱、演、导的基本功,才能适应新大纲提出的教学要求,学生的能力训练才能到位,全面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如果还是采用 “一条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满堂汉语化的老套方法来教外语,穿新鞋走老路,则不能发挥新教材的优势,而且教学的效果可能比原来使用老教材更差劲,这好比一个没有系统掌握电脑操作技能的统计员,统计数据来用电脑还不如用算盘来得方便高效。因此外语教师必须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努力做到听得懂、说得清、读得通、写得美、画得好、唱得活、导得妙,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树立素质教育得人才观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做到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训练分档,真正做到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学有所得、一专多能。

第五,科学文化知识。外语新教材的教学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教师除必须具有雄厚的专业知识功底,不断学习,不断更新外语知识外,还得具备广博的有关方面的知识,如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节日禁忌等文化背景知识甚至学科外的一些知识,做到“功夫在诗外”,能够旁征博引游刃有余。

只有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素质教育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素质教育之树才能常青。只有这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以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把我们的教育搞得两不像。

1.《谈素质教育 浅谈素质教育对外语教师素质的要求》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谈素质教育 浅谈素质教育对外语教师素质的要求》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56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