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到底学什么?

几乎翻开每本关于大学学习的书籍,开篇都会谈到这个问题,各种大师的经典论据和历史巨匠的分析,几乎千篇一律,这里本书也没有免俗,不过我们的答案不是什么听起来不得了的答案,很简单就是:获得自我学习和思考的方法。我认为对于今天在中国的大学生做到这点就很不容易了。

本章开篇,我们提到了一个“功不唐捐”的概念,其实这和天才=10000小时科学训练的观点有些类似,不过今天我希望我们把这个命题能够展开来谈谈,也就是如何做到“自我学习和思考”到底学习什么?怎么学习?为什么我也一直在努力学习,可是收效甚微?甚至曾经有同学给我写信说:我发现我花了很大力气去准备考试和没有准备的结果差不多,难道成功只能靠天赋,那么这世间的教育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认为最基本的大学教育应该掌握两个维度:知识和能力

什么是知识和能力

我在本书的序就说过,我不是学术专家,我也不做考究,我只是以我自己的亲身感悟做一些定义,尽量做到深入浅出

所谓知识:我们所知道的

所谓能力:我们所做到的

也许你会问谁轻谁重?坦诚讲,这个问题就如同男人厉害还是女人厉害一样,我只能给你一个相对标准的废话答案:看什么阶段和时候。这里我只强调一点,在大学一味的拔高某一个维度都是不对的,虽然我们主要就是做大学生能力训练的,但是我们并不提倡以荒废学业和牺牲知识学习为代价,不然“能力训练”只会成为逃避知识学习的借口。

如何学习知识?

如果要把知识做一个分类的话,从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最终呈现结果我们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原理知识:每个科学知识体系中都有大量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需要你花费大量的时间记忆,也是很多大学生“深恶痛绝”,花费时间最多的,自我感觉成果最低的一种知识。

应用知识:通过很多实习,课程实践、社会实习等等教学环节,得出的具有指导性的、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知识我们称为应用知识。

举个例子:告诉你什么是苹果,讲解它的属性和特点是原理知识,告诉你怎么做苹果派是应用知识

在大学里,相当一部分同学过分偏重某一类知识学习的现象不少,有的同学擅长死磕读书,埋头苦干,不管参加任何活动都喜欢拿一本书,而且通常都是《论语》《庄子》等。读一些一看就让人望而生畏的书籍,把自己打扮得像极了一个读书人,最后看得有些走火入魔,这类学生一般给我写信,我都是不敢回复的,他们不问询专业,不讨论恋爱,不纠结社团,他们字里行间不是中国未来走向就是如何避免宇宙灭亡;而另外的一部分同学就只是看一些名人自传或《33天提高口才》《60天读完名著》等快餐书籍,掌握一些应用知识,就感觉如获至宝,甚至开始立志成为或超越历史上的前辈与先哲。

记得有一次,在重庆某高校,一个大一学高分子材料的新生,在讲座结束后,拿着一本钱学森先生的传记来找我咨询,讨论“关于导弹轨道运行的问题”说是要革新目前世界所有的导弹设计方案,当场把我秒杀,以我脆弱的文科生思维,我迅速在大脑里整合知识,问了几个问题,我说你知道韦纳·冯·布劳恩?看过他的著作,或了解他的观点吗?或者你告诉我你的观点是因为看了什么书籍得出的理论推导呢?最后他给我的答案就是:《军事天地》和《航空知识》

所以,请记住:不要看了几本《色彩心理学》《好玩的心理学》甚至是《人性的弱点》这种都连入门级都不能算的书籍,就开始扬言成为一个心理学专业人才,或干脆就在寝室床上提出一个可以灭掉弗洛伊德的理论,这样的行为除了走火入魔还是走火入魔。你至少应该老老实实读几本诸如外文中译版的《心理学史导论》《自我.群体.社会》的书籍再说。

所以在知识学习上,我们的建议是:大学同学,尤其从大一开始,就要读一些原理知识的书籍,而不是各类快餐书,不管你学习什么专业,没有一定量的原理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对该学科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或说不反复读一些经典,你的理解力和思维力是无法有本质提高的,当你掌握了一定量的原理知识以后,你再回头来看这些畅销书,你就会很快的分辨出哪些书是东拼西凑,哪些书是断章取义,哪些书是沽名钓誉,不会浪费你余生的阅读时间,更重要,没有原理知识积累的实践都很可能是徒劳的,很多没有一定原理知识积累就匆匆开始实践或开始操作的同学,看似有很多实践经验或人生阅历,但是他很难把这些经历带给你的帮助发挥到极致,甚至最后把“实践”当成了一种迷信。因为缺少原理知识的积累,你就始终很难建立你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你也很难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与连续思考问题的能力。

但是仅仅读一些原理书也是不够的,至少让一个年轻人天天看这些书籍,无论从学习质量和吸收效果来看,都是差强人意的,那么你最好也要看一些实用性或可操作性强的书籍,甚至有机会就去把你所学习知识投入实践检验,这样你就会慢慢有一种融会贯通的感觉。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学校学习的时候,没有重视原理知识,终有一天,经过大量实践,突然发现,原来都是以前学校学过的呀,当初怎么就不知道认真学习呢?是啊,为什么呢,就是你的学习知识的方法是理论对接理论,你就无法做出评估,就不知道学习的知识到底有没有用,人在不确定自己学习的知识是否有用的前提下,要有很强的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几乎是不可能的。

学习知识真的有用吗?

也许你会说,很多人不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校知识教育,还不是取得了人生的成功。是的,的确有很多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知识教育仍然在社会有一席之地,但是在这里我必须强调几点:其一、成功的定义是多元的,如果只是单一维度看待成功,比如挣钱、社会地位等,那么这个和读不读大学真的没有太大关系,尤其很多学生的“创业”成功案例,如果你认为没有毕业就已经会做一些小生意、摆一个地摊倒卖东西都算是成功,那么我可以说有没有系统的学校教育确实不那么重要。

就像我经常对学生说的,一个人不读大学和读大学的四年,其实都在成长,关键是我们今天作为一个读大学的人,你要问自己,我的成功和他们有什么不一样。不管社会怎么批判,你也挡不住人们对于大学的向往,因为人们不是向往大学,而是对于真知的敬畏。你看看成龙、赵本山这些人如此成功,为什么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没有读书,没有进大学的遗憾,当成龙在在香港面对李敖下跪迎接时第一句话就是我很崇拜你,就是很遗憾读不懂你的书;赵本山和于丹同台仍然会有一些不自信,甚至给于丹鞠躬时,我们作为一个大学生难道不应该作为一个大学生感到庆幸吗?记住,不是读大学没有用,很可能是你读的大学没有用。

其二、就算很多人没有接受过系统学校教育,但是他通过实践掌握了自我学习和思考的方式,你可能只是知道李嘉诚没有小学毕业,你怎么不看他今天还在坚持看双语节目锻炼英语呢,这类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的成功的我们把他归于“无可奈何型”,比如宗庆后、牛根生等等,他们都是有着不同常人的童年苦难,你有吗?他们接受过人生关于生存问题最直接的考验?你有吗?如果没有,那么你凭什么享受了那么多年读书机会、有着还算不错的家庭呵护与童年,现在单凭你在大学看了他们的传记就能成为他们?公平吗?

不公平,甚至他们的成功也许都不是他们想要的,他们是被逼无奈,如果人生还有选择,我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希望有正常的求学经历,因为那样的学习方式从整个人生来看是成本最低的,收益最稳的,不然你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就是这些人不惜一切代价都要给下一代创造良好教育的机会

其三、还有一些人更是传奇,尤其在高科技领域。比如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比尔盖茨退学、马克·扎克伯格退学,那么我只想说你应该看看他们完整的人生履历,这类我给他们的定义就是“天才机遇型“他们确实有0着不一样的智商和家庭背景,他们遇到了适合他们的年代,他们庆幸能够和整个社会发展同步或超越一点点,你有这样的智商吗?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平凡的人,来自平凡的家庭,你的父母还能给你上大学的机会,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多数的人来说:

接受过高等教育或更多的教育的,普遍来看,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会更强大,你看看你的很多高中同学,没有读大学,这个年龄,已经为人父母,守在老家,你甚至可以看到他的一生就是这样。而大学,就是让你在不愁吃,不愁穿的前提下,再次深造自己,你怎么知道你不会出国,你怎么知道你不会考研,你怎么知道你不会成为一个领袖或专家,大学就是帮助你在人生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帮你的一辈子打下一个广阔的平台,你的人生从此充满了可能性,你的人生也因为大学可以变得更加丰富和精彩。

所以,在本期,我最后说一句:大学第一步,从学习知识开始!

本章推荐

如何提高记忆力:掌握原理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确实很费脑子,需要记忆和梳理,推荐书籍:《思维导图》东尼·博赞,1942年生于英国伦敦,英国大脑基金会总裁,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他曾因帮助查尔斯王子提高记忆力而被誉为英国的“记忆力之父”。他发明的“思维导图”这一简单易学的思维工具正被全世界2.5亿人使用。

1.《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读大学到底读什么?从这一点入手,会给你的大学生活一个良好开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读大学到底读什么?从这一点入手,会给你的大学生活一个良好开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58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