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解答:
孝文帝即位时,正当大有作为之盛年,同时国运之隆如日中天.太和十七年(493年),他决定迁都洛阳,其动机如下: 1. 中原地区的起义人民 北魏从道武帝建国(383年)至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统治中原历一个世纪之久.在这一个世纪中,他们不断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因而引起了各族人民和汉族的反抗.这种反抗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地区遍及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各省.孝文帝除了在中原地区推行均田,减轻租调,对各族人民作出让步外,为了更有力地中原地区人民的反抗,进一步巩固政权,不得不把国都迁进关内来. 2. 解决塞北一带的严重粮荒 北魏自道武帝定都平城以后,人口集中,游食者多,粮食供给感到困难.太和十一年(487年),平城一带发生严重的旱荒,北魏皇朝至此不得不迁都.况且自从孝文帝扩大推行均田制以后,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已经为北魏皇朝的主要基础,从关外的平城移都到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洛阳,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来说,就有其特殊的意义. 3. 北避柔然的包围 当时踞居北方的柔然,势力强大,如北魏仍都平城,便有被柔然包围的危险,甚至平城也有失守的可能.倘南迁洛阳,可免累卵之危,而有磐石之安. 4. 北魏政制,久已汉化,塞北荒寒,不配做新政治中心 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亲政,是年建明堂,改营太庙,明年毁太华殿,改建太极殿,十七年改作后宫.北魏的国力至此已盛,与其在平城因陋就简的改造,不如迁都洛阳,可以彻底兴筑,以弘规制.同时,洛阳是中原政治与文化的中心地区,孝文帝既以华夏文化的继承者自期,自以定都洛阳为宜.都洛阳,更能迷惑中原的一批醉心于“中夏正音”的大夫. 5. 北方统一以后,若图吞并江南,必须将首都南移 此时南齐国力,日趋衰颓,不但不能威胁洛阳,而且孝文帝认为如大举南侵,南北统一可期.何况要南伐便得大量利用,那就要迁都比较向南之处,就近征兵,更为方便.因此孝文帝迁都,实抱有侵略江南的野心. 6. 藉迁都的政策,以振鲜卑颓风 当时北魏皇朝,虽逐步汉化,而一般鲜卑,则以建国已逾百年,不免暮气渐重,孝文帝实在想用迁都政策,来给他的族人一种新的. (乙)改制的内容 孝文帝在迁都前后的几年间,以全力从事于内政教化的建设与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孝文汉化运动.他的汉化政策内容如下: 1. 政治方面 a. 班禄 魏初百官无禄,取给于人民,以致廉者不得温饱,贪者坐拥厚资.太和八年(484年)从尚书中书监高闾所请,采用汉制,规定百官俸给等差,并严防. b. 立三长制 所谓三长,就是恢复古代的闾里制度.太和初,从给事中李冲之言,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本身免官役,又邻长家有一人得免官役,里长家有二人,党长家有三人.三长制提高了的地位,认为他们是老百姓,而胡人的特殊地位也有改变,使胡人与的地位相同. c. 行均田制 公元485年,孝文帝采纳李安世的建议,实行计口授田的均田制.此制之施行,仍由调查户口,把荒芜的田地按户分配给无地贫农,按耕田征收地租.均田制规定:男子在十五岁以上受露田(种谷物之田,不种树)四十亩,女子二十亩;有耕牛者,一头可分三十亩,但以四头为限.露田不得买卖,身死归还官府.人口增加时也可领新地.另给桑田(住宅或种树之田)男女每人二十亩,称永业田,桑田皆为世业,身死不还. d. 改官制 北魏初年的官吏名称,大都汉、鲜卑杂用.孝文帝迁都以后,用王肃原订官制,采用南朝汉族封建政权的官制.在孝文帝看来,北魏就可以成为华夏正朔相承的皇朝了. e. 修刑法 以中国固有的法律,重新修订. f. 变度量 依汉法改用长尺、大斗,做汉之五铢钱,而制定太和五铢钱. 2. 习俗方面 a. 禁同姓相婚 太和七年(483年),下诏禁鲜卑族人的同姓相婚,有违犯者以不道德论. b. 禁袒裸之俗 太和16年(492年)孝文帝又禁革鲜卑人的袒裸之俗. c. 禁胡服 鲜卑族起自塞外,其俗编发左衽,衣狭而短,汉衣宽而长.至孝文帝时,自己著帝王衣冠,而臣下百姓亦采用的衣冠.又制定五等公服,悉依汉制. d. 断北语 北魏初定中原,自然使用本族的语言.军中号令用的是鲜卑语,仕宦北魏皇朝,也要学习鲜卑语.孝文帝时,下令禁用鲜卑语及其他各族语言,以汉语作为北魏唯一通行语言.朝廷中有说北语者,免其官职. e. 改姓氏 鲜卑族的姓氏多缀语,孝文帝既废止使用鲜卑语,自然也需把鲜卑复姓改成汉字单姓.如拓跋氏改为元,独孤氏改为刘,丘林氏改为林,出大汗改为韩等.诸臣旧族,也改从汉姓. f. 定氏族 规定所有鲜卑氏族与立相同的谱牒,奖励胡汉通婚,先从他自己及其子弟实行,令诸王子娶中原女子为妻,而将本族前妻列为妾.于是民族与鲜卑民族变成了在一条阵线上.当时世族与平民仍有界线,他利用世族与平民之冲突,将鲜卑加入到世族的阶级之中.于是胡汉世族得到互助.但是鲜卑人到都城者日益奢侈,而边疆上未受汉化的胡族,对于他们显然的分化起来. g. 禁归葬 命鲜卑贵族死于洛阳者,葬于洛阳北邙山,不得还葬平城.同时又令北人迁到洛阳,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郡洛阳县人. 3. 习俗方面 a. 建明堂(行大典所在),辟雍(太学),征求典籍,并定礼乐. b. 在洛阳建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大兴儒术,重用儒生,以爵赏奖励学士,如刘芳、李彪著人以经学进身;崔光、那峦诸人以文学进身,都是很好的例子. 四、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影响 1. 胡汉文化融成一体 汉化政策的实施,使胡汉两族的血统、宗教、言语、风俗,和习惯等,融冶于一炉.鲜卑族之接受文化,由野蛮而进入文明,文化水准自然提高,政治学术方面,亦有了长足的进步.从此,胡族便彻底溶入于汉族的集团中而不复识,使中华民族又来一次扩大.所以这时期在政治上说,被征服的是汉族;但就文化上来说,被征服的却是胡人. 2. 胡汉民族大混合,奠定隋唐的盛业 汉化政策实施以后,北人同于南人.北人“南染吴越”,南人亦能晋语,中原正统文化与吴越土著文化交流,艺文儒学,因之兴盛.在北方,胡汉同化;在南方,文化交流的推展,胡族骁勇劲悍之雄风,熔冶于中华民族的大洪炉.中华民族亦注入新血轮,获得新生机.与胡族的融和,亦沾染胡族的武风,重振蓬勃的朝气,致有隋朝的一统局面出现,开创新局的隋文帝就是. 3. 使魏人失却了原有的强悍之气 随孝文帝南迁洛阳的鲜卑贵族王室,尽是锦衣玉食,穷奢极侈之徒,他们沉醉在汉化绮梦中,“以征服民族自居,视榨取被征服民族以供享用为当然之事,因而日入于骄奢淫佚”.当日奢侈之风,弥漫整个首都,王公大臣,类皆穷极豪华,生活靡糜,风气如此,纪律自然废弛.因而使他们固有的骁勇善战的民族精神,却反而没落了. 4. 造成文臣与武人的冲突 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北方空虚,一部分留戍北边的族人,犹如奴隶,而禁军官兵,又时常受文臣的排抑.所谓“自非得罪,当世莫与之为伍,一生推迁,不过军主”.因此,他们对于京城贵族的享乐生活,十分不满,曾掀起变乱,公开杀戳大臣.这样一来,文臣与武人间隙日愈加深,重文轻武的观念,也愈来愈明显. 5. 导致六镇的叛变 按南北朝时代,最重者为“婚宦”,以此分别门弟之高下.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在六镇(即:怀朔、抚冥、武川、柔玄、怀荒、御夷)的人,不论“婚”或“宦”,都不及在京师的人.洛阳的人成为清流,六镇的人成为浊流;洛阳的人变为很有钱,生活舒适;而六镇人民越穷,生活艰苦.在洛阳汉化深,文化水准提高;在六镇汉化程度浅,尚保有其原始的朴勇性格,文化落后.因此,逐渐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集团:一个是洛阳集团;一个是六镇集团.这两个集团在文化上,社会组织上,社会地位及政治地位上都不相同.所以,由隔阂而致对立,终于造成北魏帝国空前的六镇大内乱. 6. 均田制的实行,使隋唐两代的经济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均田制以官荒田授给无田的农民,保证休耕制的实施,并且规定了桑田的私有,在一定程度上使失去土地的农民能够重新和土地结合起来.承十六国破坏局面以后的北方社会经济,有了继续发展可能.此后,耕地增加,农业迅速进展,并给以后隋唐在均田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繁荣,准备了前提.这不能不说是封建经济史上的一件大事.隋唐经济之所以比两汉南北朝有进一步的发展,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是起着积极影响的. 7. 引起鲜卑故臣的不满 由于孝文帝过度重用,因而引起了鲜卑故臣的妒忌.《南齐书·魏虏传》言穆泰因孝文用而反,由此可见鲜卑族之不满于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了. 8. 使鲜卑族向封建制飞跃的成功 孝文帝的一系列的改革与措施,无疑地缩短了鲜卑族人向封建化飞跃的过程,使他们家长奴役制迅速进入封建制,这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贡献. 五、结论 总的看来,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于中原地区,迁都洛阳,以及一系列的改革与措施,其主观动机,无非是想缓和和阶级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所有这些欺骗性的改革都是由上而下的,虽能发生一定的效力,如笼络了一部分无耻的汉族士大夫分子来帮助鲜卑贵族统治汉族人民,但鲜卑贵族对汉族人民的压迫与歧视,依然如故.所以,并不能消灭汉族人民对鲜卑统治者的仇恨与反抗.但在另一方面,这些政策却给鲜卑、汉两大族人的进一步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固然,这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就是孝文帝不这样做,也迟早会实现的;但是孝文帝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对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各族的融合,作出了贡献,因此,孝文帝仍然不失为一位卓见的政治家.
1.《齐国力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齐国力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595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