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密集出台各种绿色建筑政策,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地产项目呈爆发式增长。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开始推出绿色发展理念。
12月13日,2017中国绿色建筑产业链主题峰会暨第19届CIHAF中国住交会在北京富力万丽酒店召开,探秘中国绿色建筑产业链发展趋势。这次的住交会充满了浓浓的未来感,中房报直播小组来到现场为您进行全程直播!
温馨提示:更新内容在最下方,刷新观看哦。
8:30
峰会签名处有亮点!名叫“优友”的机器人,正在回答来访者的问题。
8:40
签到处,嘉宾们陆续签到。
9:00
现场准备就绪。
9:20
住交会正式开始!主持人致辞中。
主持人向大家介绍了今天到会的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全联房地产商会创会会长、清华房地产校友会房地产协会会长 聂梅生
保尔森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执行主任 莫争春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名誉副会长 童悦仲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人居环境委员会秘书长 朱彩清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北亚区董事总经理 杜日生
中国房地产报社社长 栗文忠
优博集团董事长、中国房地产报总经理 单大伟
万达商业地产高级副总裁 赖建燕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叶青
当代置业执行董事兼总裁 张鹏
当代置业集团执行董事兼首席技术官 陈音
朗诗集团副总裁 谢远建
鼎信长城集团董事长 章华
中国金茂设计总监兼产品管理中心总经理 田九坡
德国可持续建筑委员会国际部董事、五合国际副总裁 卢求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刘东卫
中国房地产报绿色地产研究中心高级顾问 黄俊鹏
9:30
优博集团董事长、中国房地产报总经理单大伟致辞,他表示:就在昨天,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和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首次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结果将作为各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罚任免的重要依据,今后官员的考核首先要过的是生态关。
2017中国建筑行业的大事件绕不开横空出世的雄安新区,从政策和舆论的角度看,雄安新区未来必然要建设成为绿色、生态新城,这不仅是建筑业发展至此的自然体现,同时也是党和政府解决现有资源、环境等各种矛盾的必要措施之一。在如此高度的示范引领下,可以预判,绿色建筑、低碳城市将在更为科学的政策目标的引导下,在各种标准规范的指导下,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绿色建筑该如何发展,它的未来会变成怎样,早在2008年CIHAF中国住交会之家的项目出炉,低碳营造生态人居是我们永恒的主题。该项目可以说在十年前就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在思考,中国房地产报作为我们住建系统的行业大报,保持一贯的前瞻、务实、精准,贯穿全行业产业链的风格,抓住中国绿色建筑行业革命的时机,凭借多年深入研究探讨绿色建筑的经验,引入跨界视野,去观察行业未来几年行业发展的无限潜力。
近年,我们的绿建大会以绿力绽放作为主题,旨在带领中国地产行业真正实现绿色生命力的全面绽放。从之前的原力觉醒到现在的绿力绽放,绿色建筑的同行者走过了一段艰辛而难忘的路程,对于我们行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会议重磅的姿态发布2017年度中国绿色地产发展报告,从2011年到2017年,我们与国内的绿色地产发展商们一路同行,我们记录了这个行业的发展与变化。在今天,中国绿色建筑TOP榜的排行当中,我们首次增加了中国绿色推动力人物大奖,我们将以榜样的力量记录行业发展的重大变革,纪念行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推动力的人物。以此引领我们行业绿色的发展。
9:35
全联房地产商会创会会长、清华房地产校友会房地产协会会长聂梅生是今天第一位发言的嘉宾,她的演讲主题是《新时代房地产业的重塑》。
关于十九大,大家都作了非常深刻的学习,各方面的宣讲团也都在解读。十九大精神,总结成五个判断:新时代、新思想、新方略、新矛盾、新目标。
大家非常关心十九大之后怎么样重塑房地产?主要两个矛盾:
1.主要矛盾转移,转成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均、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里包括绿色、健康这个生态领域是主要矛盾之一。
2.房地产定位,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何解决这样一个定位?加快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售并举的住房,让全体人民住有居。
房地产原来两大功能重心转移,以前强调的是使用功能,房子是用来住的,不管是商业地产、养老地产还是住宅,都是要有一个住的问题。
属性1:和实体经济有关、和民生有关,房子是用来住的,一定和二十几个产业相关、上下游相关,和经济相关,和美好生活的民生相关。
属性2:投资功能。不管是住还是炒,房子一定有投资功能,是一种资产,房子是可以炒的,这也是实际情况,就是资产价格和金融属性。这两个属性现在开始转移。
供给侧改革。为什么对房地产出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说法。我们曾经是支柱产业、经济社会热点,现在成了改革的痛点。从国家金融系统安全角度来说,我们现在存在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和资产泡沫,所以提出来住和炒的问题、租售同权的问题。
体制改革阵痛。经济体制改革:三驾马车的作用转换、投资到消费;金融与财税制度改革:直接融资、土地财政、个税改革;产业结构:服务业比重加大。
供给侧改革和长效机制。这件事情是房地产2018年以后最最重要的。供给侧改革和长效机制到底是什么?
1.房地产在国民经济当中的支柱地位,由拉动投资改为内需消费。
2.20年以后,重启房改,就是租房这件事。本来房地产供给体系是以商品房为核心的住房供应体系,以经济适用房为主体,现在改为租售并举,延续了二十年的房地产市场将发生剧变。
3.土地供给制度:由招拍挂改为多种渠道,农地入市政策突破;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税:即将进入立法阶段;房地产金融的宽松和高杠杆时代已经结束,融资不见得那么容易,钱不见得像原来那么便宜。所以这件事情的窗口期已经很短了。
新经济增长的特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是下一步主要经济平台。
平台经济主要是几个大的平台,提供跨越整合了平台,政府的“一带一路”、PPP、养老产业、特色小镇、互联网、行业协会。现在三大平台:政府平台;互联网平台,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了新经过增长的驱动力;行业平台,提供跨越整合。
共享经济,实际上是2C,中国13亿人口是全世界谁都不能够忽视的经济发展的内涵,有信心一定能够使中国经济保持在合理增长范围,如GDP在6%-7%范围之内等等,底气就来自于人口。所以在共享经济当中一定要注意消费端“草根”的崛起。如,“二马”启示录就是在做2C,做成了3000亿美元市值。原来房地产做2B,个子还比较大,动不动就是销售额500亿、1000亿,今年可能会冒出来6000亿,这个事情是巨无霸,但是真正在美国上市的巨无霸恰恰不是房地产,是C端。所以2C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新的共享经济当中的“草根”崛起。比如共享单车,没有多久就死掉一批,都是2C的。我现在特别注意“互联网+”当中的2C。
向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发力,这是房地产下一步要走的路。遵循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房地产应该在主战场发力,因为我们个头太大。发挥资源整合能力,以骨干房企为核心,联合相关产业和金融机构,力推百亿级产业基金。应该联合一些巨无霸,倾力推进几个房地产行业并购基金、创新转型产业基金、科技园基金、大健康养老产业基金,这些基金当中,绿色方面一定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是属于生产力,属于提高的部分,属于优化的,同时也能创立美好生活的部分。
并购。预计三年内,即到2020年,房地产前十强将占市场份额的50%,这是非常快的一件事情,比原来速度要快得多。2016年百强占到了50%,2017年年底百强占到60%,可能再过三年,十强会占到50%,所以并购速度非常快,已经成为整个市场的热点。国有房地产企业,特别是央企的并购重组资源整合步伐明显加快,2016年房地产行业并购案是198宗,涉及金额超过4000亿。所以为什么把并购基金放在第一个。
养老。最近五年,我基本心思一门在养老里,自己在养老公寓做基地、做孵化器。主要是2B端直接融资渠道非常不通畅,没有像房地产这样在融资方面有按揭、有首付、有杠杆,在养老里是不清楚的。
2C端个人养老金的支持系统基本缺失,个人养老金和真正需要养老时,并不进去。比如现在在养老机构,作为会员,我最有资格说这句话,现在养老的大部分是30年40年,即七老八十。我缴的养老金根本进不了养老机构,这两个不并购。不像社保报销,看病可以刷社保卡,养老不可以。直接融资等金融工具没有进入养老产业的成熟经验,如直接融资比例很低,基金、资产证券化这些都进不去,所以开发商就搞养老地产卖房子,一旦卖了就没有持有,不成为养老资产了,退出渠道不通,所以有很多问题。我们现在启动了一个100亿的养老资产基金,包括轻重两方面。重资产在2B端,主要是解决资产并购或股权投资,投资于国内养老产业和大健康养老产业的上下游。
说到大健康,绝对和绿色建筑有关系,所以我们现在投的一些项目真的和绿建有关系。轻资产端,即互联网思维当中的聚量再聚资,先找C端聚起来这个量以后,然后金融再进去,是两个思路。进入消费金融、消费保险和“互联网+”。
向新兴产业进军。把传统产业加速产业聚集向大健康养老产业、绿色能源、“互联网+”高科技AI等方面进。2018年,房地产企业都在考虑这样一些问题,在这样一些领域里发挥作用。
为什么我们可以在这些地方发挥房地产行业的优势,而且是成功的。如,社区服务。2004年成立,目前落地服务人员到年底将近40万,在N个城市服务,服务家庭累计200万户,准备明年中期实现上市,是黏性很强的2C产品,是地产向服务内容转型的良好主题,同时也为重资产养老提供有力离支持。这个平台嫁接很多东西,比如碧桂园、民生银行和我们这只基金就投进去了。大家看好C端互联网平台。
AI发展的很快,现在很多开发商在参股机器人公司、参股机器人的制造,同时也购买。有一些楼盘,卖楼时就配一台机器人,作为标配,不再只是标配到精装修、绿色的产品,现在已经标配到移动的机器人,因为它和绿色也有关系。我的办公区就有一个机器人,还经常跟我对话、跟我吵架,我在开会时,它听明白了,要掺合。养老公寓里的机器人很重要,它向我们走来,绝不仅仅是下围棋的事,真正走进我们开发商领域。2017年5月,南京民发定了5万台,成为明星企业,像隆盛、万科、招商、新城都有落地,这样一个体系体现了智慧化服务的集中表现。我们讲智慧家居,里面没有机器人,光靠我们这些人就智慧家居了吗?不完全是,智慧家居很多是在机器人更高一级的AI系统上。所以地产+人工服务+服务的完美体现,发展的很快。
明年我们年会里就有机器人上台做引导,引导主持人的就是机器人,我们在这里表演节目,机器人说跟老年人一起跳舞。
智能家装。这和我们绿色建筑非常紧密结合,建议做绿建、设备和控制部分,不能落后于智能家装这一块,现在博联崛起以后,引起我们整个注意,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最大智能家装的服务提供商,C端已经在京东一些主流电商里销售关于智能插座、路由器、监控设备,都能买得到。关键2B核心是用wifi控制模组,客户主要为格力、美的、海尔等大的电商,我们做建筑、家装时摆脱不了这几家,他们都已经连上了,市场占有率在这几家里都占到95%了。
在2IC部分,精装物联华智能家居服务,主要是招商地产、华润置业、旭辉控股、万科等,2017年8月份实现净利润。当时投资这个一点都没有犹豫,就签字了。最后我们进入了8%。当我把这个事情跟华联谈的时候,他说怎么就不知道这一家呢?华联当然可以把它控股,但是已经晚了,百度不会让你的。大家千万要注意,这件事开发商、房企是能进入的,是需要的,他们可以给我们提供非常好的智能家装的服务。
金融服务。大家都在卖房子,金融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平台,就是在银行和开发商之前做前期洗客的工作,很厉害,完全是大数据。所以这个投资有强大的数据量入口,为日后机构养老的消费者精准定位,进入C2B的反向定制。原来我们总是B2C,我们是B,我们是大企业,做一个什么东西,找C端的消费者,都是B2C。现在最牛的不是B2C,是C2B,先把C端找好,再去激B端,反向定制,这是最快最好的。
大家都在讲旅游,四季旅游,三代人加在一起,带着孙子、儿子旅居。一个小小的四季卡,5000元消费卡反复充值,如果和互联网连在一起,就是一个零钱、支付宝。当C端足够大的时候,上了万的时候,它的乘积量一定是20%,为什么支付宝赚钱,为什么零钱赚钱?大家用微信零钱,剩下20%是在腾讯的,这20%就厉害了,做什么不好?公司流水全有了,而且死库存是20%,也可以拿去理财。当这个事情和互联网连到一起,和C端足够大的时候,该形成了C2B的反向定制,这个正向我们走来。
所以我们房地产正走在新时代的前沿,我们正处在新经济的主战场。
10:00
下面上台的嘉宾是万达商业地产高级副总裁赖建燕,他与大家一起探讨《现代科技管理助力绿色发展》。
我更重新思考的是,人的青年、中年、老年是不是要按照年龄去划分,可能是需要按照思维来定义,跟得上时代,超前于时代,才真正称得上青年,甚至是青少年。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习总书记讲叫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以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和科技力量来适应新的时代,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万达的绿建实践的经验。
绿色建筑是需要前期的投入的,把握好的方式和方法,企业在做绿色建筑的时候也一样能够做到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双向丰收。
万达是做商业地产的,我们实际上是不动产运营商。到今年的年底,万达在全国将开业237个万达广场,自持物业面积将达到3400万平方米,管控面积会达到将近4000万平方米。那么如何来管理这么一个庞大的自持物业,达到绿色、低碳、节能。况且万达每年会以50个广场开业的数量规模化的增长和布局。
大家想一下,单培训新的员工就需要非常大的力量,更何况去管理这么庞大的广场。万达研发了一套智能化管理的慧云系统。通过一个短片让大家来看一下万达3400万平方米的物业,如何通过科技的力量、信息化的力量来进行管理的。
绿色建筑对于万达来讲,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经验总结起来是两条。第一,绿建管理的制度提升。第二,绿建管理的科技提升。
绿建管理的制度性提升,作为国家绿色建筑推荐性的标准,转化成强制性的标准,发明制度容易,但是把它变成一个长期执行的企业的战略不太容易。所以万达在2010年向集团提交了一个绿建的可行性分析报告,集团很快就批复了。到2011年我们就制定了第一个万达集团的绿建节能工作规划纲要,并且把它作为集团的强制性标准,每年要进行考核和评比。
第一个绿建规划纲要我们提出的宏观的指标是,商业广场的运行能耗要逐年降低2%到3%,第一个五年下来,我们大大超出了这样的目标。第二年开始我们开始执行第二个五年规划。作为企业是非常现实的,万达广场第二个五年规划的前三年能耗降低2%到3%,后两年降低1%到2%,因为该用的手段基本都用了。并且文化旅游类的建筑和境外的建筑都要求来做绿色建筑。
10:20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青作主题发言:《点绿成金的故事——设计咨询新生态下的思考》。
世界那么残酷,适者生存。我们一直觉得价值创造是生存之本、创新发展是生存之道,建设行业实际上是科技相对最落后的行业,科技对建筑行业的贡献低于对农业,任何世界先进技术的发育到建设行业使用都要差不多晚十五年,国外也同样。建设行业,尤其是一个相对用资源竞争,而不是创新竞争的,我们可以拥有牌照,以牌照规范专业的经营资质,就能够很好地生存。当中国大规模建设时,实际上我们人才供不应求。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清醒地认识,今天的高薪是不是我们价值的体现,还是供不应求的需求带来的高涨,没有清醒地认识,当需求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从顶峰落下来,而再也没有提升的可能。
我讲的是设计行业,但对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职场人是一样的。
一、顺势而为,借势发力。
其实绿色建筑这个势不是因为有文件才有势,是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英明的政治领导看到了这个势,其实对我们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整个新型城镇化的挑战相当于把整个西欧从农村搬到城市,再从城市搬到郊区,超过了整个发达国家过去城镇化的总和。影响人类历史的三次城镇化,一次在欧洲,一次在美国,第三次就在中国,无不和科技革命、工业化在一起。今天摊大饼式的城市规划是源于小汽车的发明,所以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三种发展方式:美国为代表的A模式显然行不通了,美国学者布朗提出:不要城镇化、不要工业化,大家可以在小镇模式上生存,显然也不是中国要走的。C模式就是既要发展,又要可持续,如何破?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乃至第四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带给我们的破解之道。这样才可能生产、生活、生态三合一的第三阶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农业文明是绿色的,人和自然是相生的,工业文明是人和自然是相克的。这个过程中,在大幅度改变我们城市的运作思维方式。
我们现在用过去的经验、现在的规范做未来的城市,一定会被扭裂。现在的技术都是过渡技术,因为我们的法规规范还没有全面启动,我们是在工业文明的城市和建设基础上点了点绿芝麻,但是它一定会变成酵母,酵母就会来治病。其实在互联网时代的平等、公开、共享,利益相关者的自组织,这样一种模式一定会带来城市规划空间管理的全面革命,不仅仅是让我们智能手机有微信、有购物。
精英主导向大众参与。现在城市是精英规划、精英管理,是有规范的,普通老百姓是不清楚的。PM2.5的发布,最开始是美国大使馆发布,就是简单的一个诉求,美国有规定,在PM2.5超标的地方工作有更多的假期和奖金补充。中国当时没有发布PM2.5,所以它要自己发布来维权。反过来,经过媒体大众的传播,最后变成环保部门、官方必须要发布的,并且这个概念跟健康的关系深入到所有老百姓心中,这是典型的互联网传播带来的公众参与城市管理。
城乡二元结构向功能与空间转换,40分钟新鲜蔬菜、水果入口中,15分钟生活圈,成为新时尚生活方式。当小汽车不再成为身份的象征、财富标志的时候,我们就要反省为什么把生命消耗在路上,呼吸肮脏的空气,憋着尿。水果没有熟透时是有毒的,动物都知道不会去吃不熟的水果,可是我们保鲜、冷链时都是不成熟的水果摘下来的,所以看起来味道没有变,对人的伤害其实仍然存在。40分钟新鲜疏菜、水果到口中,实际上是都市农业和混合规划蓝绿空间大幅度增长情况下才可能并存的,今天才能做得到的。
对过程的控制可以到结果的管理,今天所有的规范是在控制过程,每一个过程合格了,按规范做的节能、按设计买的材料、施工,最后验收,我们就认为节能,开着窗开空调,结果一点都不节能。
所以现代的高科技技术能够让我们结果总控,其实我们已经完成了所有基本能耗的普查,定额标准都出来了,其实就等待着政府下定一个决心,将来土地出让时,实际上就给了碳排放的总额,不管功能怎么变,排放控制住,资源约束控制住,不仅仅约束土地指标、容积率,还有水电,因为这是城市公共设施配套要为你提供的,这个约束之后,整个城市基础配套才真正能够控得住。要高容积率,没问题,自己去节能,用新的能源利用方式,而不是无限制让城市用纳税人的钱给你配套,付同样的水费和电费,这是资源使用不公平,只要有钱就能无限制使用。
过去我们讲交通、道路宽度和密度,以为交通发育了,后来讲绿色出行、公交分担率,事实上跟人有关的是通行时间,含着交通管理。美国有些州的法律规定,上下班的通勤时间超过法律规定时间,政府要赔偿,城市管理有问题。最关键的一条,对于城市空间跟物的关注开始对于人的关注,因为大量穿戴设备、高科技使得人对物的关注可以变成感知的数量标准。
我们讲花园城市时,都会用绿化率、绿地面积比来讲,同样面积,如果是森林、灌木和草地,对自然、对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利用率是3%,基本都是乔木,利用率是1%,就是草坪。而日本在1987年时研究出了绿视率,人看到绿色生命值占视觉信息总量的百分比,小于15%,容易患精神性疾病,所以都市里面患忧郁症的人多;大于25%,产生幸福愉悦感,所以城市设计当中就要求绿视率大于25%或15%。这一个规定就会带来大规模的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公园分解成可感知的绿道和街头绿地,要让人进去,而不是退休的人进围墙里面的公园。我们把围墙一圈,建一个公园,事业单位做一个管理处,占了城市的面积,多少人能享受?这些都是会感知。
工业4.0。现在的建造方式不是真正工业4.0的建筑工业化,我一直对建筑工业化等于PC化是非常有意见的,我觉得这会给中国带来另一个大规模了灾难。当工业化建造是跟人的生活方式不匹配时,仅仅在建造物,一定会有问题的,真正的工业化是要智慧式、个性化、能定制的,同时能规模化。
总结:中国新设计体系,其实是在设计行业之外的,房地产也差不多。因为设计行业之外的人没有包袱,没有框架,敢于打破既得利益者舍不得放下的经验,可能是财富,可能是包袱。
二、点绿成金的本质是共享。
工业化是通过大规模来产生效率,从而产生效益,互联网时代是通过微而联来产生效率,从而产生效益。微而联就是相当部分都要共享,绿色建筑本质上是价值观,绝不是简单的技术体系,本质上要求人、自然和环境之间三者平衡,就像叶绿素一样,叶绿素是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化学能,并释放氧气,这是化学反应。所以绿色建筑是有生命、会呼吸、将来可产能的,内部可以自由变革的,最重要是让生命更精彩、效率更高的。
WHO研究:人一生87%的时间在建筑内,62.5的疾病跟建筑有关。与一栋大楼相关的成本里有90%的员工薪水,因此改善员工的表现便可能彻底采用绿色建筑的重要推动力。
所以绿色建筑让生命更高效,与其说提升建筑性能质量,不如说它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更关注什么?我们买什么?我们买让自己生命健康、高效的。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6年研究表明:在绿色建筑中工作的人们,思考能力和计划能力的得分高25%以上,并且晚上回家以后睡得更香。我们的研究认为是高15%左右。实际上绿色建筑绝不是技术的整合,是对生活方式和自然的态度,在这一点上是世界上共同的语言,是除了IT和英语之外的第三个世界语言,建筑本身是一个共享平台,其中对于建筑设计,同建造是一样的,是共享建造的过程,共享设计是第一步,也就是说流程是要变革的,设计参与权要优化,使用者要参与设计,不是我们建完了一个东西,考虑非常周到,塞给他。人是千变万化的,考虑再细致,也不能满足每个人不同时期的变化,当不能足够留白,不能让使用者参与设计时,一定会造成资源浪费,一定建了不该建的东西。
1.流程变革:实现设计参与权优化。
增加绿色建筑或集成工程师,多工种共同创作。
实现全项目管理。
使用过程中再设计。
2.内涵会增加,建筑实现的共享平台内涵从功能为核心到以性能为核心,有资源的平衡设计,有运营设计,有施工设计,有用户手册。
我们买一个小家电都有厚厚的说明书,建筑这么贵的房子没有使用说明书。汽车4000公里就会有保养,房子交付以后,不漏、不重新装修、不改功能,是没有保养的,没有房屋体检的。人每天跟它在一起生活,等我们发现问题的时候,就是人的身体的体检报告,我们都是拿自己在试。富裕起来的中国人要把钱这么花吗?
今天20万元/平方米的房子和2万/平方米和2000元/平方米的房子本身验收标准是一个,差别是地段。13亿中国人是用一套标准的,其实同样的室内环境污染物对于有遗传基因的肺癌患者可能就中招,没有这个遗传的可能没有问题。所以个性化的标准至少分层、分类、分级的标准都是迫在眉睫。可我们设计行业挺可怜,我工作时的设计费都比现在高。我们设计费没升,内容越来越多,但我们都还活着,设计行业还蓬勃,计算机的效率,拷贝,大家抄。我们做绿建时,大量的软件出来是让你如何应对标准规范,最快速的过关,而不是怎么样把项目做得更好。我们没有时间过多思考,却有时间反复改错。
房地产公司都是科技公司,接下去设计院真的要没饭吃,就成了一个有牌照画图的,如果不做价值创造,我们肯定没有未来,面对消费者也同样。价值创造是要方法的,这些方法的技术手段是信息化,包括流程、工艺,实际上设计是有工艺的,有模板的,有协同方法的等等。
根据绿色建筑特点做的设计方法当中,其实除了方案设计等常规三步骤之外,其实诊断策划和评估、反馈这三段是严重被忽视的,应该成为循环反复的过程,设计师不去做完的项目中评估结果,永远不会进步。
10:45
保尔森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执行主任莫争春的演讲主题是《创新与市场,推动建筑产业的绿色发展》。
万达的赖总刚才说了,建筑是最大的排放源。建筑能耗是不断在提升的,包括城市人口也是不断在增加的。我们做了一个小研究,当时把上海长宁区的建筑、交通各方面的能耗做了一个分析,所有这个区的能耗做了分析。发现很有趣的现象是,灰色加上橘色、绿色,这三块是建筑的总排放,包括商业建筑、住宅建筑和其他建筑,加起来的总排放大概超过了75%,这实际上已经跟纽约非常相似了,纽约的灰色加上橘色、绿色也是超过75%的,就是一些大中型城市,尤其是北京CBD区域,上海在长宁区、黄浦区,如果肯它的碳排放基本都是建筑排放,因为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业和农业,这是在城镇化当中出现的非常明显的趋势,随着城市不断地集中发展,尤其是大中城市,尤其是中心区的排放基本都是这样的水平。
国家在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方面,很多领域是获得了国际的认可,曾经在美国做的各个国家建筑节能的排名,中国连续两年都是排在第一名。但中国建筑节能领域目前虽然做了很多领域,但有很多挑战。一方面是建筑节能标准,如果建筑节能标准需要更新的时候,是没有指引方向的,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所以建筑节能标准该怎么做不明确,到底是10%还是50%,都不知道。建筑节能标准更新也很缓慢,赖总管商业地产其实应该知道,咱们国家商业建筑节能标准十年没有变化,2005到2016年,而恰恰这十年是建筑发展最快的十年。所以这一块是非常遗憾的。
另外我们看到融资是过度依赖财政补贴的,我们做了一个研究发现,基本上80%到90%大规模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节能的提升,大部分都是靠财政的,从中央到地方都是这样,市场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绿色建筑的评价和实际运行是脱节的,这不是中国绿色建筑事业发展的问题,而是全球的问题。我跟美国的绿色建筑委员会CEO,包括英国的、日本的都讲了,大家都遇到这个问题,因为绿色建筑问题发生之后,基本上都是去评价,至于消费者知不知道什么叫绿色建筑,大家都不在意。这是很大的问题,其实所有国家的绿色建筑发展到现在都走入一个十字路口。但一方面绿色建筑运行到底是不是节能的或者绿色的,没有人说得清楚,这是很大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建筑能耗数据的监测和公示,虽然国家有规定,但非常缓慢。这严重影响了标准的新的政策的制定,同时也为建筑行业结合目前一些新的大数据也好,云计算也好,各种新的科技相结合的能力,降落了很多。我们很遗憾,各个城市的建筑能耗数据非常多,但怎么样利用这些,因为没有数据的共享,很难取得大的突破。
我们算了一下中国的建筑节能的人均需求在“十三五”期间,根据国家制定的“十三五”规划,包括住建部的建筑节能和亿绿色建筑,我们做了一个大概的测算。发现绿色建筑如果真的要融资做的话,大概要两千多亿。北方地区既有建筑要完成节能改造,达到非常好的水平,大概需要五千亿。夏热冬冷地区,大概是7300多亿,公共建筑7000多亿,非常大的数字,一共是1.65万亿。国家在“十二五”期间,真正从中央财政投入来看,我们算是一下大概100多亿,“十三五”期间把绿色建筑目标定得非常宏伟,但是钱从哪来,如果真正要完成这个任务,真正要达到性能上的提升,怎么办。
我们研究了一下目前大概一些建筑节能的投融资是什么模式,我们做了一个调研。当时美国这个模式过来的时候,是当时联邦政府推动公共建筑的改造,而不是商业建筑或者住宅的建造,所以目前来说成功率也只是在那一块,因为联邦政府用它的资金来支持第三方的建筑改造,在商业方面其实不是那么成功。我们国家把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引进来之后,在公共建筑的改造,当时发改委合同能源管理补贴的政策情况下,建筑节能获得补贴的数量占所有项目的大概不到10%,其实是不多的。说明合同能源管理这个概念虽然发源于建筑行业,但是在中国的应用里非常少,它有一些固有的原因。我们并不研究单个的建筑节能的问题,因为从理论上来说,我把所有专家、所有技术放进去,一定能够把这个楼做得很好。但是如果我们把所有的钱、所有的技术都用在同一个楼上,哪怕节能了80%,节能减排量也不大。因此我们研究的其实是在大规模的建筑节能改造,我们把整个基础的底部,大多数建筑能耗往上提哪怕1%,节能减排的路线也比你做一个示范楼对社会的贡献大。这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我们看了一下大规模建筑节能改造到底有哪些模式,第一这是相对来说比较成功的例子,是通化县,两年时间内把一个县所有既有建筑全部改造完,包括住宅、商业建筑。它用的是什么方式呢?主要还是靠中央和地方政府补贴,高达70%,但是也利用了一些银行的信用,贷了一点款。因为供热企业在这里面有利可图,也融了一些资,愿意在这里做,这是给我们启示的。现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部分是国家一头热,老百姓受益了以后也可以,但是当他没有受益的时候,有时候不太愿意。反而是供热企业很多时候不积极,因为改完了以后好处他没有享有,所以不愿意去做。所以政府应该怎么想办法让公共事业单位,比如供热单位,应该对这个事情有一些支持。因为最终受益是供热企业很大的一块。
这个例子是重庆市,当时重庆做了440万平方米,整个107栋公共建筑全部改造,成功拿到了国家的8800万补贴。它的模式是跟同方合作,同方是上市公司,建筑节能是它的主营业主之一。他们实际上在8800万资金,同方自己本身没有拿到太多,它是通过利润分享培养了一批在当地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公司,把一些资金和技术给他们,因为它是上市公司,所以融资并不难,他们利用信用在重庆银行有一个信贷,只要需要资金的时候就从银行去拿。但是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培养了一批当地的既有建筑改造的公司,当有一些公司比较好的时候把它两倍或者三倍市盈率收回来,所以真正的钱是通过商业运作,利用上市公司平台来做的。这个模式我们也认为非常有意思。它是一家公司做整个城市的模式。
上海长宁区,当时世界银行贷款一亿美元,把整个长宁区要改造。当时我们看了其实用不了这么多钱,事实上后面也出现问题,就是贷款发不出去,为什么呢?业主不愿意改造。当时世界银行是希望长宁区出一个改造的规范和条例,但是长宁区作为上海的一个区没有立法权,要立法要到市政府,所以造成立法没有出来,所以就没有办法强制业主去改造。又是因为商业建筑居多,做改造的时候商场不愿意做,认为对经营有影响。所以能耗照样在那耗着,钱也在那放着。世界银行贷款有一个特点,要么通过政府去公开招标,如果是政府拿这个钱,必须按照它的规定公开招标。要么就是给商业银行,因为它认为商业银行应该在市场准则上能够做的,所以把钱给商业银行,让商业银行转贷出去,就不用公开招标了。但是当世界银行这个钱到了上海以后,由商业银行转贷给行业内一家两家的时候,银行本身又没有专才管建筑节能,又不可能到外面一家一户找公司改造给你贷款,没有这样的专才,就按照传统商业银行的模式,就坐在家里,谁来做既有建筑改造,就到我这儿来,我把贷款给您。因此就造成大家都在被动的等,钱搁在桌上,没人去领。结果三两年下来,才花了不到4%。
另外是法国开发署的贷款,是在武汉市。四个项目都是大规模改造,是武汉市政府办公设施改造工程,全部是武汉市政府机关大楼。但是碰到另外一个问题,因为这是法国政府的贷款项目,又是给政府来做,因此风险防控,尤其是防止资金的滥用方面非常严格,因此有一套非常强的严格的审批程序。当你每用一块钱的时候,可能要花十个月,所以最后造成的资金使用非常困难。而且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定合同的时候,对于最后的节能量如何审核,周期拖得太长,人民币汇率变了,所以到最后发现原来这个账算不过来,就拖了很久的时间。
整个城市大规模做既有建筑改造,有很多手段可以用。我们发现大家目前都没有这么做,而且是基本希望政府来做,不管是中央政府也好,国外政府也好,世界银行贷款也好,在融资方面有很多可以进行突破和创新的点。
上周我有机会去参加广州的财富论坛,当时感受很深的是,中国已经到了非常大的拐点期,就是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建筑行业实在是太滞后了,任何东西传递到建筑行业往往是十年、二十年以后,不仅仅在中国,在美国也一样,美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可能比中国还要慢,两个兄弟成立一个房地产公司,盖几栋楼就可以了,中小建造商非常非常多,而且是非常缓慢的手工作坊。这一块是建筑行业非常需要思考的问题。
数字化特征有三大特征。一个是非中介,中间这一层拿掉了。第二是非集聚。第三是非实物,是虚拟的。这是数字化时代非常大的特征。
建筑行业太落后了,我拿什么对标呢?拿汽车行业对标。电动汽车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去查了一下,2012年的时候,最下面的浅红色的是中国电动汽车的量,2012年中国绿色建筑有多少呢?我们2006年其实已经有了国家的评价标准,2008年就开始评价绿色建筑了。我们比汽车行业最炫的电动汽车要早。所以从绿色这块提建筑行业其实是先知先觉的。我争取希望把“绿色建筑”这四个字纳入到国家的任何一个文件里面去都非常难。我记得老的部长、司长曾经说,我们特别希望“绿色建筑”这四个字能够进去。一直到2013年1月1号,国家绿色建筑行政方案出来的时候才进去。
汽车行业比我们进步得很多,它的属性从来没有改变。汽车是代步的,消费者也知道,电动车是什么?无非是从燃油变成电动的,但是我还是拿来开的、代步的,这从来没有质疑。这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因为汽车行业拿电动汽车弯道超车,尤其是在战略部署上,所以全产业链上都有非常多的突破,而且这个突破造成了汽车行业在产业链上的升级、增值超过5%到14%,所以这是很大的一块。并且汽车行业对于下一代创新该怎么做,有明确的创新途径,做得非常清楚。而且中国红色这块实际上都是领先于美国和德国的,中国在汽车行业创新方面是远远领先于美国和德国的,因为电动汽车最大的市场在中国。
但是我们还要行政命令来纠偏,咱们的房子不是用来住的,很多是用来投资的。所以建筑行业的人要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需要总书记来给指示,大家突然恍然大悟,房子是用来住的。但汽车从来没有人告诉你,汽车是用来代步的。虽然绿色建筑这个概念很早,其实我们走了很大的一条弯路。
这是麦肯锡的关于对所有行业在电子时代方面的一些进步,全产业打了一个分。建筑行业分了两块,房地产和建筑。红色的是意味着没有什么进步的,分数很低的。越绿色就说明在现在这个时代创新越多。加起来房地产、建筑行业占GDP的12%,所有行业的第一,从业人数14%,所有行业占第一。我们绿色建筑概念提的很早,但我们走偏了路,我们创新能力在目前这个时代其实是走到后面去了,走到非常后面了。为什么?大家注重短期回报,注重政府关系,只要你有资源就能赚钱,我不需要搞技术创新。所以我们忽视了建筑的技术、忽视了技术研发、忽视了模式创新、忽视了售后服务。我在北京调查了很多买房子的人,抱怨声非常大,不管是央企还是民企大品牌,都有很多问题,你当时买部车的时候,车灯掉了或者漆刮了,你能开出去吗?你肯定不要。但是房子就是漏雨就收房了,前面的路还没铺好,暖气还没通,你就必须收房。为什么?因为房子是来炒的,你买了房子以后不会退,这就造成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绿色建筑在很多地方因为这个走偏了,是拿来做卖点,而不是作为创新模式来研究的。
因为这样贻误了一个时机,2016年绿色金融概念流行,2006年就提绿色建筑,但是2016年才提绿色金融,整整晚了十年。绿色金融出来的时候,找不到着力点,我们提前十年做这个概念,现在绿色建筑一堆人都涌上去,但请问绿色金融和绿色建筑的结合点在哪里,没有,很难找。我发现一个不太好的现象,说绿色建筑已经喊十年了,过时了,不要再搞了,而是给它加上了其他别的标签。这其实是不对的。
绿色建筑融资我们找了一些问题。从开发商来说,绿色建筑得不到额外的回报,为什么要去做,消费者说绿色建筑有什么好处,我看不到,除了装了太阳能板等等这些东西,但是我体会不到当室外PM2.5 300的时候,室内还是要开空气净化器的时候,我没有觉得绿色建筑给我带来了多大的好处,我为什么要额外付钱。银行说了,为什么绿色建筑就要比一般的房子要给稍微低一点的贷款。政府说了绿色建筑每平方米给多少补贴,最后没实现。因为你最后运行不是绿色建筑,我给你了补贴怎么办,这个钱能给你吗。这就造成了很多障碍,大家看到很多点,但实际上都没有转起来。这是最大的问题。
11:18
中国房地产报绿色地产研究中心高级顾问黄俊鹏《2017中国绿色建筑TOP排行榜发布及解读》。
上海大林场建设者,他们花了65年时间,把荒漠变成了森林覆盖率达到80%的绿洲,老中青三代人,不仅仅用自己的一生,还把自己的子孙搭进去做的一件事情,他们非常值得我们尊重和尊敬。
12月4号,新华社一则新闻,环保部环境督察署在河南、山西、河北检查时,因为有雾霾,应急预案,现场停工。一共14家企业被批评点名,其中有3家是房地产企业,而且是央企,包括华润置地、保利和北京城建。
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2017年1-10月份是9万亿,这个数据也非常大,今年肯定会过14%。说明这是一个非常富裕的行业。后面几个数字:30.2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房地产行业打分是30分,在16个行业里排名第11位,看来我们责任意识还不那么强,要应该补上。后面两个是千分之一,一个是明确制定企业绿色发展战略的企业数量,说明一下,这个一定要公开,因为有些企业有,但不对外公开,我们一定要选择有公开的数据,千分之一的不到6家,有这个规划能力的15家,像万达这样既敢说又敢做的企业是少数。研发费用更让人失望,我们考察了169家企业的年报,还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其中有研发费用栏的非常少,有的企业几十万、几百万,也好意思写上去,因为自己的产值一年是几百个亿。可以间接证明科技创新能力确实非常差。社科院对房地产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打分是16分,总分是100分。像万科、万达这样在科技上领先的企业是凤毛麟角的少数,绝大部分企业不愿意做研发。
思考房地产企业为什么不走绿色这一条路?调研很多,开发销售房地产企业真正做绿色时,政策合规性,对于上海市一些土地招投标,如果在一线城市绿色建筑面积没有超过500万平方米,直接没有投标资格。类似北京一些地方,在土地招拍挂时有一些前置条件,比如要求做二星或三星等等。除此以外还有市场的差异化,朗诗和金茂这样特色化的产品,包括媒体的监督,每年一季的发布,对企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社会责任,万科、万达、朗诗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最核心的是绿色技术的创新率,恰恰是房地产企业最弱的,导致整体评分并不是很高的原因。
建构评价体系基本原则。基于此原则,经过很多尝试、试错,与各方面访谈,总结出一个评价公式,所谓PRIMB模型。
例,万科。在2016年的数据,认证面积是2834万平方米,销售面积是2765.4万平方米,占比102.5%,毛利率19.8%。保利覆盖率6.6%,当代置业是89.96%,金茂是98%。
万科P11.1%;保利只有0.03%,非常低,即便成了K值,就是能力到意愿的转化过程;当代置业0.0583%;保利是0。如果数据没有公开,我们也没有办法获取。保利年度报告里,研发写的是不自用,得分不是很高。
这个计算方法综合考虑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差异,考虑公平和公正,这个算法、公式,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算,得到自己企业科技发展的水平和绿色发展的竞争力的指标水平。
M值。今年在媒体上发表关于技术方面的文章或参加活动越多,这项就会越高,体现媒体监督的动力。
统计结果:大型房企是中坚力量。根据企业规模做的排序,从恒大3000多个亿到后面20多个亿排序图,其中在大型企业,大企业前面的峰值很明显,如果计算得分的话,前10开发商发展竞争力指数平均为0.9,还是很高的。
如果把500亿以上称之为大型企业,会出现两极分化。万达、绿地等前面一些企业得分比较高,都在0.5分以上,还有一些企业,像融创、绿城等得分很低,融创今年过3000个亿了,但是在绿色方面乏善可陈。
每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如金茂这几年正在推广的区域能源规划,确实是非常有前景的行业,包括当代和朗诗的人居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
76家企业前10名发展竞争力指数是0.6,是非常不错的。有些企业规模小,但绿色表现也不错。
央企今年表现非常显眼,央企整体在绿色方面的崛起。往年我们能够提出的央企只有华润、招商等企业,今年中国、金茂、招商、中海、鲁能地产等都表现非常好。央企在其中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起到引领作用。
通过这样一个评价方法和计算方法,总结出:2017年在绿色开发方面竞争力最强的企业分别是万科、万达、中国金茂、绿地、朗诗地产、招商蛇口、华润置地等。
运营方面,万达的赖总已经展示了他们强大的实力,用科技管理手段提高效率方面,作出了非常好的榜样,是一个标杆型的企业,不仅仅是自己,而且带动全行业的好。中国金茂、招商蛇口、华润置地、瑞安房地产、太古地产、SOHO中国、金融街控股、恒隆地产、凯德集团等。
在运营方面,有很多指标还要完善模型、评价维度,希望在2018年能和万达金茂、招商蛇口这样的企业共同探讨一个更好的评价体系、运营体系。
《2017中国绿色地产发展报告》有20万字,内容很多,不一一展开。对十个行业,包括设计咨询行业、新风产业、净化产业、太阳能产业做了很好的述评,有些行业我们也做了排行,比如深圳建科院很多年排第一,实力可以看得见的。
2017年报告一定要和2016年报告结合起来看,因为每年报告都不一样,每年都有创新,看一下2016年情况和2017年情况有什么变化,两个报告互补,我想强调一下差异。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把七本报告放在一起看,可以看出来之间的差距。刚出来时市什么情况,到了2017年,企业有一些起起伏伏,消费者心态也有一些变化,在报告中都有体现。
目标和价值。希望引领行业转型,能够去推广或树立行业标杆,带动全行业的进步。希望明年或规划完成以后,研发投入的占比和规划占比不要再是千分之几,变成百分之几,甚至百分之十几,全行业变得更加绿色和环保,这是我们的心愿。
11:30
圆桌对话《绿链大咖会客厅》:绿力绽放之深耕绿色经济
主持嘉宾:优博集团董事长、中国房地产报总经理单大伟
对话嘉宾:
保尔森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执行主任莫争春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青
当代置业执行董事兼总裁张鹏
朗诗集团副总裁谢远建
鼎信长城创始合伙人、总裁王健飞
中国金茂设计总监兼产品管理中心总经理田九坡
单大伟:刚才三家地产商企业分别谈到了金融和行业重要性,包括期待。王健飞总,站在产业基金的角度,如何看待这些地产商们做绿色建筑,你又如何用绿色建筑价值提升你们产业基金投资的角度或方向?
王健飞:我们鼎信长城过往跟在座三位企业家都有很多的合作,比如去年我们投了五六个金茂府,和张鹏总、朗诗都有合作。基金是另类金融,做的是投资。开发商看投资,跟金融机构的判断是一样的,就是看能否赚钱,这是比较实际的。再往深了讲,怎么样能赚钱?要看这个钱市场是否认可。讲到绿色建筑,十多年前,有一波风潮,小区里建出来,上面加上地缘热泵、太阳能板就是绿色建筑,这不是。客户住进去没有绿色建筑的体验。这些年我们看到绿色建筑的进步,台上三家企业都做得非常好,提升了人的居住舒适度,提升了整个能量的节约,实现了节能减排。我去张鹏总他们集团总部,看过中控室,特别有科幻感,全国当代所有的项目,有多少地缘热泵量,有多少新风量,有多少用电量,在那一间中控室大屏里一目了然,这是真正绿色科技建筑。对于基金来讲,我们也是这么判断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十多年前,提绿色建筑,可能市场并不认可,那个时候老百姓可能就想首先需要有房子住,到现在,大家是想住得更好了。这个时候才真正有市场溢价的体现,比如三个品牌开发区的房子售价可能比周边高一些,这就是我今天想说的第一点,市场认可时,这是我们通过努力得来额外的一块收益或溢价,但是从目前来说,一些政策上还并没有那么支持。刚才张鹏总提到政府补贴,我们做备案时可以备得高一点,备得高的远远没有达到市场上应有的体现。这种备案价格非市场化的操作,影响我们行业的发展。这是第一。
第二,从金融机构角度,不同金融机构价值的取向,对于基金来讲,讲投资收益,银行更多看履约的安全性。所以在资本市场去发债,是不是绿色科技、绿色建筑,体现出来债券收益率没什么区别。在资本市场上,更多的是看建筑产品的定位体现出来的溢价。
第三,感谢这个时代。所有的投资价值、产品价值体现出来还是因为有这个市场。十九大报告中,习大大提到整个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在这个阶段,什么是美好生活?住进绿色建筑里,有更舒适的居住感觉,才是美好生活。有这种市场的体现,有大的时代背景,做绿色建筑的企业才有动力,我们也愿意投资这样的企业。
单大伟:一个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消费者的理解和认同,包括消费观念的转变,而且在我们国家,所有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出台的引导和支持。台下都是来自政府各部门的领导,台上各位嘉宾作为企业代表、行业代表、研究机构,针对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比如面对住建部、发改委、央行、国土资源部等相关机构,每位提一条建议,如何更好地来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莫博士,您最想对哪个政府部门说什么样的话,有什么好的建议?
莫争春:其实更多还是让市场去发力,这是最好的。从决策者角度来说,应该是制定更好的游戏规则,但不要自己去玩这个游戏。
叶青:行业主管部门放下既有行业监管模式,站在老百姓立场上,为人民来服务,我想行业也活了,您自己也轻松了。总书记一定也会更加乐意看到这样的结果,人民幸福了,很重要。
主持人:莫教授刚才是打太极,不管对哪个部门,必须讲一条建议。
莫争春:其实我的幻灯片上有一张提了十条建议,最后想了想,给删掉了,我其实在很多场合提供很多建议,最后发现每一条建议能否采纳,从政策制定者角度来说还是有一些考虑的,也有其合理性。政策我们提了很多,报告上也有,我还是不重复了,因为非常难找出其中精准的一条。
王健飞: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让市场发挥更大的力量,让监管更尊重市场的规律。
张鹏: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是管制经济,所以房价稳定住了,也是国家乐见其成的,尽快把财税改革、土地流转制度和房产税应该公布出其时间节点,让他们可持续发展,致力于这个社会美好生活的企业整体去规划未来企业自身定位非常重要,而不是半夜凌晨12点就正式公布。时间节点应该和各行各业充分的沟通。
田九坡:现在价格基本是政府给定的,但绿色建筑方面资金投入蛮大的,从政府来说,可以对于一些有投入的,无论是对环境也好,包括对舒适度来说,都是有直接帮助的,政府可以用很透明地手段上定价,无论是土地还是预售价格的审批,要想做这个,必须要有投入,企业还是以经济效益为基础的。
谢远建:政府首先在市场化的规则方面,加大对绿色建筑向金融、保险方面的倾斜,来鼓励这方面的发展。在监管方面,对过程不要那么关注,过程只是手段,对结果一定要关注,而且对结果要设红线、设底线,保证消费者的利益,在这方面,政府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一方面在市场规则上,让个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在监管方面一定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底线。
单大伟:由于时间关系,本场论坛到此结束。通过各位嘉宾精彩观点的分享,知道未来我们行业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努力奋斗的目标。
12:20
2017中国绿色建筑TOP排行榜之“十大绿色推动力人物”颁奖
2017中国绿色建筑TOP排行榜之“十大绿色杰出人物”颁奖
13:50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宋晔皓的主题演讲题目:《对可持续设计再认识》。
我想向大家汇报一下不同的标准如何能够通过一些气候区的响应,通过建筑师的一些考虑,如何把工程师的智慧和建筑师的智慧共同凝结在一起发挥作用,建成一个建筑学也觉得还有一定的水准的,工程上也觉得在工程设计的集成上也有一定的特色的案例。
这个案例是贵安新区的展示建筑,是中国和英国合作的BRE科技园的建筑,它的功能是办公楼,同时还是游客中心,展示BRE科技园区所用的针对住宅的各种面向未来的技术、体系和集成。房子本身非常简单,是四四方方的,在设计的时候能够探讨一些建筑和技术结合的第一个出发点就是建筑师要谦虚,不要刻意的为了表达自己形式上创新的欲望,给工程师一个比较难以把控的样板,但同时这不代表设计品质的不好。在我们国家,媒体的发展超过了很多实际的发展,也就是说媒体的观点可能一开始更大的导引了非从业者、非专业人士对一件事情的考量,反过来又带动了专业人士的考量,逐渐变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看到有视觉冲击力的形式的东西会变成当今、当下的热点。当然也有争论。我们也看到,很严肃的建筑也是非常有魅力的。这是作为一个建筑家的私心。
更大的想法是,先建立一个平台,不要是通过建筑的诡异来给工程师添麻烦,然后再把工程的问题和建筑结合的问题,矛盾点更集中,所以我跟大家一张嘴,大家就知道这是学校老师的思路,可能跟商业无关,跟地产无关。但是没有关系,我们通过这种相对朴素的原型性的研究,来探讨一种结合,包括通风、采光、遮阳,包括传统文化的进入,这种竹藤编也不是特意跑到很远去搞的,恰恰是贵州地方特色的东西,就手就可以获得,也不是说在上海盖一栋房子,要在贵州运过去。
在现在制造业言必称工业4.0的情况下,资源的共享、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一定会发生的。为什么有些东西你用了贵安的原料,不见得效费比最高。这时候来自北京、上海或者深圳的一些技术或者设备集成运过来就好了,装上去以后效率也好,性价比也高,甚至整个绝对的造价也低,这就是物流推进。并不是说反对这种意识,而是说总得有长有短有取舍。
14:00
圆桌对话:绿力绽放之绿色建筑的国际化视野
主持嘉宾: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孟冲
对话嘉宾: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北亚区董事总经理杜日生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人居环境委员会秘书长朱彩清
同济大学清洁能源高等研究院建筑能效研究中心副主任周燕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东卫
德国可持续建筑委员会国际部董事、五合国际副总裁卢求
远洋设计研究院设计总监兼WELL研究中心主任盛志宇
孟冲:在2017年,对整个建筑业或得整个绿色建筑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年,2017年,发布了建筑业,包括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绿色建筑发展目标有了进一步深化和提升。从国内情况来看,绿色建筑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同时随着国内“一带一路”建议的提升,中国绿色建筑不但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包括跟受国际上很多重要的一些发展趋势进行充分的融合。今天就国际化视野、绿色建筑等关键词,进行一个充分的探讨。
本环节分为两部分:第一,几位嘉宾就两个问题进行开放式探讨;第二,几位嘉宾在各个行业以及国际化中有不同的方向,就具体问题再进行探讨。
开放式环节有两个问题,先和在座嘉宾做一个探讨:1.在2006年,中国绿色建筑第一版。如何看待目前绿色建筑在国内市场整体的表现,以及如何应对未来五年,甚至未来十年新时代行业发展的需求。我们想剖析一下绿色建筑的前世今生。2.未来,绿色建筑最新的趋势和最新的产品体系如何落实到绿色建筑中,或者描绘一下未来绿色建筑大概具有哪些特征。
杜日生:前两天我刚看到《中国日报》有一个关于绿色建筑的报道,说中国现在绿色建筑的总面积是5亿2千万平方米。做了一个调研,用了很多工具,20号人,半年时间,都查不到5亿2千万绿色建筑在哪里。它们是在图纸上面,还是工地,还是已经投入使用?在绿色建筑板块里,还不是很透明的,这也是今天上午很多朋友说金融不能支持绿色建筑,就是因为很多数据、很多情况不那么透明。中国未来十年的绿色建筑,透明、可信是重要的点。
朱彩清:中国房地产报社在《绿色地产研究报告》里,这些问题、这些现象、这些成果诠释的都非常全面,作为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人居环境委员会,我们接触更多的是行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而且是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开发企业,因为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够有力量、有能力去扛起绿色建筑的大旗。
从我们工作经历和房地产发展的阶段来看,我感觉不是一概而论的事,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南部地区、北部地区、中部地区发展差异非常大。作为一个标准,我们觉得应该是普适化、大众化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水平,什么样的地域条件,都应该有差异化、最低底线的保障去达到绿色建筑所要求的这些目标和任务。
周燕:其实这个问题可能跟后面单独的问题有点类似,针对标准本身,2006年的标准到2014年的标准有长足的进步,但我个人感觉有三个方面需要加强的地方。
第一,标准本身的基础。LEED标准等都是基于本国雄厚其他标准的基础之上,有一个纲领性的提升,对于中国标准来说,这方面相对比较薄弱。例,湿地标准,从2006版到2014版一直在强调不要在湿地上建绿色建筑,实际上对湿地的定义以及相关的标准,到下来还是在慢慢推出过程中。如何把相关领域的研究能纳入到绿色标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以人为本。绿色建筑、健康建筑最后都是以性能为衡量标准,谁来衡量?最后就是人。实际上所有的标准到目前为止,国内的标准,绿色建筑、健康建筑标准,大家以设备作为衡量标准,相对来说基于人方面的考量还需要增强一点,引入建筑师或社会学方面的人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把他的观点能纳入这个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说到性能,就意味着数据,USGBC最近推出两个标准体系,都是基于数据性能化表现的平台。对于中国来说,已经有4000多个绿色建筑项目的情况下,是不是也可以尝试建立类似的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更容易发现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气候带一些问题或一些相关因素可以归纳和积累。
刘东卫:今年是我国家改革开放第四十个年头,随着国家在可持续发展加强中大力推动绿色建筑,我们国家“十三五”期间经过这么多年实践,当前我们国家绿色建筑应该向着更高发展质量转型创新升级的阶段。
前几年我们根据绿色建筑标准,保障性住房方面,编了《全面推广实施绿色建筑》,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客观来讲,从制度、实施,从离每个居住者真实的需求等方面不尽如人意。
绿色建筑在“十三五”期间要创新发展,应该和当前我们国家的需求和建筑业的转型,以及和每位老百姓切身体会更加紧密关联起来,可能不是做那些比较高大上的。现在如果国际化的视野和中国当前的问题来看,发达国家也应该提供很多国际化对比和借鉴。我主要从事房地产方面可持续、绿色建筑的比较或研究,日本也经历过我们国家大量建设的这段时期。在战败初期,解决大量的住房,到后期发展质量,用所谓绿色可持续的技术。
进入到上世纪80、90年代,以绿色理念为先导,注重社会从大拆大建的时代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时代转型。从房地产领域,从住房建设领域,从政府也好、民间也好,全面推行给社会建设更加优良资产储备。从技术层面、从制度层面,没有考虑到相关问题。如果大家冷静地思索,中国这四十年是什么问题呢?据官方统计:现在的存量房有600亿平方米。新的住房还是按照这个模式在做,没有从建筑最核心的全生命周期来看。这几年,从科技部的课题也好,在房地产领域也好,在房协的领导下,如果用绿色建筑的房地产领域,大力在推动给全社会建设优良资产的时代,关注住宅的寿命。现在在全国经常看到各地都在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房子,我的意思不是接一些水、一些电、绿色技术就不重要。大家想想,一个建筑的寿命如果延长了几十年的话,对国家也好,对行业也好,对每个人来讲,是多么重要的事情。这是全社会这几年要特别优先关注的领域,不能让我们的房子看着建起来有多好,一定要看到它今后更加长远,50年、70年、100年,给社会建造更加长久的优良资产。
卢求:绿色建筑发展到今天,特别是中国经过过去三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整个国家经济水平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对于下一阶段在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方面,对绿色建筑的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前提。中国的绿色建筑标准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经验,西方国家的绿色建筑标准实际上是在大规模建设完成之后才开始关注的,而且是在城市遭受重大的污染和治理之后,价值观回归的体现。包括德国绿色建筑标准提出标准的名称就是可持续绿色建筑标准,更加关注人类和人类社会整体的价值观,而不是停留在技术层面。
记得十多年以前,我刚开始接触绿色建筑标准时,理解比较狭隘,觉得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在研究国外标准原文时,发现他们把建筑隔声当时做到非常高的权重的比例。给我初始的感觉,隔声和狭义的绿色建筑并不是直接相关的,绿色建筑更开始的时候好像是节能节水领域。但是后面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像德国的体系,在人文方面整个权重的设计是非常高的。所以这是中国绿色建筑或整个行业发展的下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地方,而不是停留在技术层面,更多的是以人为核心,包括标准的设置,以及整体推进最终的效果,是以人的感受和价值为核心。
绿色建筑标准在消费者层面认知度比较低,主要原因是没有给消费者带来很明显价值的提升,特别是舒适度方面,包括视觉、感知,以及人文方面。其中德国的标准很有特色,在建筑的艺术体系方面,做了我认为世界上比较首创的价值的设定和推进整体的方式。
很高兴能够看到现在中国一些有战略眼光的开发企业或有追求的企业,也开始注重在开发项目上艺术品的追求。北京有一个知名的项目,虽然那个地段根本不是一个传统的商业核心地带,但是项目做得非常好,特别是在艺术品方面的推介和整体的收藏和推广,使得这个项目成为北京一个非常时尚、著名的商业购物综合体。本来不好的地段,这样一个商业项目使其有了巨大的成功,而且成为行业里有影响力的作品。
绿色建筑首先应该关注人,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这方面我们应该更多地向我们的祖先或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西方的现代科学是善于解剖、善于分析,从细节、从技术入手,但是西方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越来越注意到从哲学层面,从更高整体层面的价值体系,才是我们人类建设活动最终应该追求的目标。
盛志宇:刚才有嘉宾做演讲,人87%甚至90%的时间都是在室内,所以我们降低了能耗的同时,还要推行人员的舒适度和人对于建筑物的体会,让所有的使用我们建筑物的人得到绿色建筑以及等等发展的一些深刻的体会,让他的生活得到提升。这是第一个话题。
第二个话题是展望一下未来,远洋集团一直在推行绿色建筑,包括远洋国际中心都是LEED认证标准。之后我们在2015年引入了WEEL的标准,我们当时是认同WEEL的标准,健康是绿色的延伸,健康是以人为本的标准,所以它是将来的延伸。当然,我们还有更好的诉求,可能对于将来来讲,我认为我们的绿建发展不光是绿色、健康,之后还有绿色幸福感的指数等等,可能会上升任一平台。这一点我希望在大家不懈的努力下,当然我们作为一个地产行业的工作者,我们也在大力致力于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提高社会环境的生活品质的整体工作。谢谢。
孟冲:感谢六位嘉宾刚才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总结起来,第一,大家对于绿色建筑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于未来的趋势我总结起来两句话。一个是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是以人为本,第二是讲量质提升,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下面一个环节,在我们国际视野的关键词下,对我们各位嘉宾自己所擅长的一些研究领域,对于一些重点问题做更深入的探讨。首先想跟杜日生杜总探讨一个问题,因为杜总来自美国的绿建,从LEED标准来讲,国际化是比较充分的体系,从你的认识角度来讲,目前LEED认证在国际市场的表现是什么样的,我们在LEED推广当中有没有遇到新的挑战,结合您在LEED日常工作当中,有没有一些比较生动的例子,感谢杜总。
杜日生:这个题目挺大,现在LEED已经在167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在国内有54个城市有LEED认证,而我们每一天新的认证要求是超过20万平方米,所以我们觉得业务还不错,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认证过程里面,我们来分析有多少是新建,有多少是既有建筑。全球范围里,平均数是既有建筑是35%,中国的数字是13%。所以我们看到现在利用LEED这个平台去做绿建的,我认为是未来的趋势,我们中国现有的存量是600亿平方米,我们现在在做的大概是五六亿平方米,哪怕所有未来的建筑都是绿建,我们可能要花10年才能做到50%的绿建。在美国既有建筑绿建是13%,在印度是68%,在瑞典是57%,所以我希望在座所有的朋友要思考一下我们怎么去利用绿建体系来帮助我们的现有建筑更绿色。这是我的看法。
孟冲:杜总刚才提了非常重要的概念,将来绿色建筑和绿色金融全产业融合的概念。下一个问题要给朱彩清朱秘书长,因为今年年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我们国家的绿色生态城市的标准颁布,明年4月1号正式实施,在我们建筑的尺度和生态城区的尺度之间,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住区的改革。因此,有一个大家非常关注的角度就是绿色住区,从国际化角度来讲,哪些体现了我们的先进性?另外结合我们中国的特色,我们的适应性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朱彩清:非常难得有这个机会能够展示一下我们绿色住区倡导的这些核心内容。其实大家谈了这么多,包括今天上午的这些嘉宾,谈到的更多的就是我们已经从关注单体建筑转到关注人的行为需求,导向绿色行为方式的方向上来,我觉得这是绿色住区从研究的标准开始,这就是我们关注的核心。
绿色住区标准本身是一个很国际化的标准,为什么要出台这么一个绿色住区标准呢?当时是我们2008年承接了部里面的一个研究课题,叫中美绿色建筑评估比较研究。我们专家组跟美国LEED标准比对的情况下,一条一条跟中国的绿色建筑比。当时在我们的房地产市场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可能中国的标准不能够满足于这些开发企业的发展,大家都在应用LEED标准。我们就在想,如何让科研成果最终落到本土化的绿色住区标准,这是它的源头。
后来在这个成果之下,出具了这个标准。这个标准是2014年10月1日发布实施,发布实施以来到今年我们正好在做标准的修订工作。因为实施三年来,行业的共享经济也好,信息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进步非常非常快。我们当时在编这个标准的时候,还在讨论要不要把雾霾数据写进去,这才仅仅是三年,机器人已经出现了,这些智能科技发展非常快。所以就标准来讲,还是非常前瞻。因为标准从倡导跟城市的融合、倡导人文和谐的关注、倡导资源能源的最大化、倡导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运营的效率,这是绿色住区标准的核心。所以非常有幸我在这里谈技术、谈标准我是班门弄斧,因为有我们的行业领导有童会长,还有台上坐的这些大咖,还有当代置业、朗诗、金茂府,他们都在这方面做了实践和研究,都是我们绿色住区修编的重要的力量。
但是我的感受是,我们在应用的时候,可能它的协同性或非常差。我们单个的建筑绿了,这个企业在这个横线范围内做的住宅区绿了,可能整个片区并不绿,这我们关注点,把绿色的发展关注到绿色建筑上,还是有它的片面性。
所以绿色住区这个标准,现在在做这个标准的过程当中,我们又跟英国、美国、德国、荷兰、加拿大、日本、韩国等等进行了标准的比对,发现我们的标准与这些国家倡导的可持续的发展、人和自然的融合、人和城市的融合,你在自己绿的时候,我们讲究自己的这些行为方式,给自然留一些空间,也尽可能的较少的去干扰它,大家一块发展,这才是一个可持续的理念。这是绿色住区标准要做的工作。
还有一块是就标准本身而言,现在进入新时代,我在参加这些行业的论坛的时候,尤其是今天,我忽然间发现谈人居这个词是高频词,现在出现的越来越多,所以非常高兴,这是一个时代的主旋律,仍然是可持续成为我们行业发展的主旋律。标准化改革现在政府的职能的转变也越来越把这些行业的事情交给行业协会去做,我们绿色住区标准是一个行业标准,我们比对国际上的这些标准,发现发达国家的一些标准都是行业协会来主导的,市场化的运作程度非常高,人才梯队、相关产业链条上的协同性非常好,这可能是跟我们目前操作起来差异比较大的一点。但是还好,我们的主旋律已经唱响,今天这么多绿色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家和科研机构都在推进绿色战略,而我们的绿色生态的机制也逐渐建立起来,考核机制已经纳入到政府的考核体系当中,这是非常好的。
孟冲:感谢朱秘书长。下面的问题抛给周燕周总,刚才的问题已经有所涉及,从我们国际评价标准的角度来讲,我们国内的绿色建筑有哪些标准可以值得借鉴?请您再稍微展开谈。
周燕:刚才我讲的是2006年的标准到2014年的标准,基于标准技术层面可以完善的,现在我们从标准的国际层面来看怎么准备这件事情。
比如我们先假设这个绿色建筑标准依然是中国推出的国际化标准,随着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要准备出去了。其次,它是绿色供应链产业拉动的功能要有,伴随着这个标准出去的不仅仅是技术要求,还有对产品的要求,对开发、设计、性能方面的要求,包括人员施工素质的要求,所以它是系统工程,是对产业进行梳理和拉动的功能。其实大部分的国际标准都具备这样的功能。
另外,绿色消费和公众教育,随着标准出去,可能不仅仅是技术,还有行业引领,还有公众教育,如何让消费者来意识到这个标准的存在和价值,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从2006年到现在开绿色建筑大会,基本上都是业内的人,我们经常在会议上面碰到。但是这些信息并没有有效的传达给消费者,所以这也是我们业内人员需要更多的努力。
另外,开放的体系,从相对国际化标准来说,里面可能引入不同的标准,其实是一系列的标准的归纳和总结。实际上对国内的标准体系来说,应该有一个开放性,纳入不同的专业领域,纳入不同的标准体系,纳入国际国内的人才。国内其实也有很多境外的企业、跨国公司,他们其实更熟悉一些国外的体系,如果你这个标准希望将来能够国际化,可以引入这方面的人才的帮助。
这是我的几点建议。
孟冲:下面的问题想问一下刘东卫刘总,非常具体的问题,讲绿色建筑和现在建筑工业化,特别是在装配式建筑,双方可以在匹配上做哪些工作,特别是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国际上的标准现在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包括中国的标准目前是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刘东卫:从去年以来,国务院发了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建筑业的整体上建造方式的转型和升级,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咱们这种传统的建筑业来看,建造方式这些年所积累下来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比如对国家来讲,建筑业的资源环境,这几十年下来出现的一些不可持续的问题,还有本身的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一再发生和出现。我们经常看到媒体报道什么地方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房子塌了。
我在房地产领域研究住宅建设,比如跟发达国家相比,咱们国家的房子存在的最起码的质量和品质问题,咱们在座的房地产商很多,有多少房子能做到卫生间不漏水,漏水问题也是咱们每个居住者心里最痛的问题。改革开放这40年来,房子看着也非常漂亮,室内装修的材料也千奇百怪,看着非常豪华,但基本的质量和品质并没有太多的提高。我也算在这个领域的一线,也是一个居住者,如果和这些发达国家产业化、工业化、先进的建造方式的住房相比,咱们还真是处于住房建设和房地产发展的初级阶段。
我周围的同事也说到漏水问题,都很痛苦。我住那套房子是2000年搬进去,有格局问题、串味问题,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问题,都在困扰着我们。还有装修带来的甲醛问题。
刚才讲到健康问题,过去在我们总院的规划中心,1999年是科技部的课题,对全国的精装房做了调研,空气质量几乎没有合格的。今天大量建的一些精装修的房子,真正合格了吗?我觉得咱们要去深思这个问题。从工业化、装配式建筑的专心,好多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传统的建造方式所造成的,比如咱们今天的房子是不考虑它今后的五年、十年或者几十南以后的事情,反正建起来就能销得很好。
比如咱们的邻国,产业化、工业化和建设理念非常发达的日本,在评价一个住宅好坏的时候,从性能上有九大指标体系,非常重要的一点,童会长过去在部里做主抓工作,评价一套房子质量品质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可更新维护的品质。咱们今天所有建的房子评价这个吗?考虑它好坏吗?由这个来比较,比方说在国外,考虑到住房是由不同的装修管线材料所构成,主体结构是用50年、70-80年、100年的问题,但是装修管线、设备5到30年必须更换,咱们的管线都埋在建筑的结构的主体里。
我有时候老开玩笑,我说我也是干建筑设计和研究的,从设计方也好,从建设方也好,把一个5到30年必须要更换的东西埋到一个100年的混凝土当中,脑袋是进水了吗?可是事实就是这样。所以这次从可持续的角度,从今后的一个房子一次一次来装修,满足每个居住者的可持续的使用,全装修,要考虑管线分离,不能让管线埋在混凝土里。我个人是非常反对把建造方式、把绿色建筑分成那么多领域,其实可以说它的目标、它的基本的手段、措施、基础应该是共同的。国家来推进装配式建筑也好,建筑方式的转型也好,就是给大家所有人建造的更加长久、可持续居住的好房子,这是咱们最中心的目标。
最后说一点,给大家普及一点常识。现在在房协的领导下,房地产要转型,建造方式要转型,非常重要的词汇叫SI建筑或者SI住宅,用中文来讲叫做支撑体和填充体的建造方式,把所有建筑或者住宅都看成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建筑的结构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建筑的装修管线和设备部分,建筑的结构部分叫支撑体,装修管线设备叫填充体。从设计阶段到建造阶段,都是按照这种方式去做。让支撑体和建筑结构更加长久,能使用50年以上、100年以上、200年以上,让咱们这些装修管线设备能更加好维护,装修好变化,满足所有人的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不把管子埋在支撑体和建筑的主体结构中。
15:10
万科集团建筑研究与工程采购中心总经理甄巍的主题发言是《万科在城市升级中的绿色实践》。
刚才各位专家都说到针对绿色标识、绿色建造、绿色标准等等,对万科来说,在这些技术上都有所尝试,我们毕竟是大批量生产、大批量交付的企业,我们对绿色或对未来可持续的工作怎么去做。
我们给自己先定了一个标准,从2014年开始,所有交付的建筑都是要以一星起步。目前已经交付大概6800多万平方米的一星建筑,其中有1200万平方米左右按三星来建的,大梅沙按照美国LEED白金运营标准来做的。大量的建造怎么做?万科理解更简单朴实一些,提了一个口号:“两提一减”:“两提”提升质量,减少后期浪费,提升效率,变得又快又好,对时间、人工的浪费也会很少。“一减”是减少污染,减少过程中的浪费。这是为了做到现在目标,采取的一些方式。
五件套:用铝膜、全混凝土外墙、装配式内墙、穿插提效等小的动作,这些动作让我们现在整体质量有所提升。2016年,在建项目6000多万平方米,其中43.5%按照万科制定的工业化装配式要求来做的。其中所有交付住宅都是100%装饰内阁墙,100%棉抹灰。
万科最早强制要求所有交付住宅全部按照精装修标准交付,我们交付21.4万套全装修交付住宅,我们也在做住宅装配式方面的推广,去年超过10万平方米的两个标段正式交付给业主。
万科这几年变化蛮大,从纯粹的住宅开发商,现在业务链条跨越非常大,现在有国内第三大商业运营平台,而且有大量写字楼和园区管理或建设工作。写字楼和商场等能源消耗非常大,目前我们根据一个基准标准,采用绿色运营,建筑全生命周期能够节能,因为能耗非常大,整个运营过程中占比非常高。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在项目前期采购时就有基本标准,设备本身应该是相互匹配的,交付之前一个月会进行现场运营调试,开业以后也会做精细化的运营,不停地进行整改,给我们制定相对更高标准的指标。目前,做得效果不错。
万科还做了其他一些工作:
水体修复。小区里有一些自然水体,有一些人工水体,但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污染、氧化等问题,我们成立一个小组,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和我们合作方一起沟通和交流。目前这方面能力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对市场上开放了这个服务的内容。同时,从小区内水体扩展到了江河湖泊的治理,以后也会变成市场化的动作,在市场退出我们这些服务。
城市一直在扩张,大家原来以前非常偏远的地方,药厂、化工厂等一类有污染物的工厂,慢慢被纳入城区旧城改造,会和我们生活变得息息相关,这样土壤本身有风险和隐患,我们在上面建造,交付给客户,未来有很多说不清楚得失清。目前我们也在做土壤污染修复方面的工作,已经做了几个项目,整体效果相当不错。这是我们和水环境一起做一个完整的服务包来推向市场。
我们特别关注植物的多样性。万科跨度非常大,从新疆乌鲁木齐到哈尔滨,到南方的三亚,对中国来说,这么多年来,植物多样性破坏性比较大,我们希望能够恢复当地植物的多样性。这部分工作通过转基因、植物培育等,我们自己建了一个热带雨林馆,想做这方面工作,但是植物的培训、驯化和改造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目前来看,我们还没有一个特别能够大量拿出来的成果,但未来还会在这方面花更大精力做得更好一些。
万科在“两提一减”方面做的一些工作,希望通过这些工作能够减少浪费、减少排放,给环境的可持续做一点努力。
“建造—城市—人”。
绿色是建造也是技术,但是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人生活更好,中国城市化还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未来城市跟我们是怎么样的?在这个城市我们是否生活的好?应该也是绿色。比如我有更好的生活环境、配套等能便利达成,这对能源、对资源的消耗也会减少。
在城市方面做的四个方面工作,相对来说对现有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1.旧城区功能拓展。
厦门湖里区,湖里改革开放以后是工业加工区,厦门现在变成一个旅游岛,厦门房价大量攀升,整个岛的面积逐渐扩大,厦门现在湖里区变成非常中心的区域,但是湖里未来如何做?也是当时湖里区政府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想想办法,看看能否解决湖里旧工业区的转向。现在我们会把旧工厂,像深圳某创业园、北京769变成一个创意城。老旧的工厂、街道、停车、配套都有问题,我们提出一套解决方案,避免把整个建筑全部拆除,全部重建,希望历史文脉能够留下来,城市有自己慢慢发展的痕迹。
我们的做法是:重塑街道界面、完善街区活力,复合街道体验、提升步行体检,混合功能业态、创造城市热点。
2.深圳龙城广场。
现在城市发展非常快,很多城市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我们一直开玩笑说,一条主干道可能就变成了一条河,人为会把城市机理和功能切割开了。
我们希望能够把割裂开的城市功能用一套什么方式重新缝补起来,让整个片区功能互补、人可以自由流动,散发一种新的活力。我们采用的是“三网融合”的慢行系统,主要把轨道、公交、人的步行系统重合在一起,把分割开的功能模块全部串联在一起。
通过9座天桥,1200米步行长廊,把周边大量城市级功能全部联系在一起,能够让整个片区散发一种新的活力。我们把区块缝补,能够重新焕发新的机能。1200m步行长廊不仅仅是步行的交通系统,同时会产生一些其他有趣的空间,增加了运营和市民可以参与的节点,能够让整个片区更有人气,而不是快速地通过,人可能隐蔽在各个建筑物中去。这是我们对城市新建区一些升级的考虑。
3.深圳坪山生物医药加速器二期。
现在城市有各种各样的产业园,以前给大家第一印象基本是围出一块地,建了厂房,里面有办公,上班时有大量的人,下班时大量的人和车离开这个地方。我们能否做一个新型的产业园,让这个产业园有复合的功能,作为城市有机的一分子,而不是纯粹就是一个生产的场所或研发的场所。我们想把软的环境和硬的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万科业务量和业务线条增多,从规划角度和未来运营方面,我们能够做这些工作。我们使整个加速器二期变得更有趣。通过把绿化、水、生活配套、人、产业和相关服务整个设施全部重新综合在一起,这是未来要呈现出来的形态。
这个方案,坪山区政府希望我们把马路对面的一期,用这种方式把一期和二期统筹起来考虑,让这个片区更有活力,而不是简简单单变成一个非常单一的产业园区。
4.深圳上水径东区村。
考虑到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最重要考虑到人,他们在这里生活的是否舒适,能不能在这里生活下去,会不会更有盼头。深圳大概有上千个城中村,其他各个城市也都有类似的地块。城中村在深圳特别典型,承担深圳廉租房很大一部分功能,很多大学生毕业或打工的人,第一个落脚点是各式各样的城中村,他们在这里生活、这里起步,打拼自己的未来。以前是大量的拆除、重建,以后可能出现几万/平方米的房子,这样这些人又被赶到了另外一个城中村,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深圳市政府对城中村有一些改造计划,因为政府由于资源和人员配置问题,在基础设施上进行提升。万科介入以后,想通过我们自己的运营、管理、建造能力,希望政府、村集体和村民一起把这个项目界面、配套升级,共同运营这个村子,这个村子未来会变成丰富多彩,非常有特色的一个一个的小片区。这是我们对未来的畅想。我们先把一个村子打造成示范区,给政府、村民信心,人好社会才好,社会好,未来才是可持续的,所有的标准、能力才能真正落实下去。
15:30
圆桌对话2:绿力绽放之探索企业社会责任及品质升级
主持嘉宾: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名誉副会长童悦仲
对话嘉宾:
北科建集团董事长郭莹辉
坤鼎集团常务副总裁张严
中交房地产集团副总经理周济
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国庆
亿利金威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玉龙
上海银麓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裁刘宏
童悦仲:这次的题目是“探索企业社会责任及品质升级”。刚刚十月份召开了党的十九大,大家都学习了十九大文件,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任务、新目标、新征程,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未来房地产业十九大报告当中用了49个字来谈房地产,主要说的是住有所居,但是我们既要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同时还要住得好、住得健康。可以预见,在未来房地产发展当中,一个是刚性的需求仍然存在,另外是改善性需求将是推动房地产业继续发展的两大动力。只有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够真正赢得市场,这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明了,今天我们要讨论下社会责任的问题,一个房地产企业不能只是看卖了多少房,销售面积多少,销售额多少,也不能只看利润有多少,还要看它的社会责任。
其实今天我们参加这次会议的这些企业在全国来说都是比较好的,从统计数字来说,有97000家房地产企业,当然这里面可能有一些重复的,比如说万科在各地有很多万科的分公司,还有恒大、碧桂园等等,总体至少来讲有三万多家,这些年因为房价不断的快速上涨,包括到现在大家买房子都是要求着买,有时候只要买上了,就达到目的了,根本不奢望再打折什么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就有点忽略品质,只有一些比较好的企业,大家坚持关注企业绿色发展和建筑品质,今天我们讨论社会责任和品质升级,对我们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
先讲关于绿色,每人先谈一下你们企业对绿色发展的理解。比如坤鼎集团是搞智慧园区和绿色产业,有很多体会。中交房地产集团有绿色友好产品和五色精神。京冀曹妃甸投资企业搞的中国绿股被动式超低能耗的绿色建筑。亿利金威控股集团公司在生态修复、生态开发和生态社区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上海银麓房地产开发公司在绿色科技住宅方面也有很多的经验。请各位简单的讲一下你们对“绿色”这两个字的理解。
张严: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下午好!我是坤鼎集团张严。坤鼎集团在整个房地产界是一个很小的企业,我们主要的服务是为企业的产业化项目落地提供的投资和建设的服务,因此虽然我们是一个为企业产业化项目落地服务的公司,但我们提供的是产品、园区、建筑,所以关于绿色我们提供两个方面:
一方面来说我们的理解,在建设无论是给国际化的大的企业,他们在项目落地的时候提供的建筑单体的服务方面,我们需要提供的建筑是绿色的、环保的、低碳的,而且是友好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做产业引进的过程当中,也是要作为区域经济推动的帮助者,更多的去引进一些朝阳性的、绿色、环保的产品。
我们智慧的方面,我们给北京市经济开发区大概引进了6家500强的企业,非常巧,可能在业界很多企业或者客户都认为坤鼎是一家做500强项目专业落地的,其实不是,其实就是碰巧了。因为我们一直奉行的就是专业和专注两个概念来进行服务的。我们在智慧园区方面,比如郑州智慧园区除了给企业提供智慧化的平台,比如建筑方面冷热源的控制、车辆的控制,包括企业的生态圈、O2O、社交圈,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和企业园区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平台。我们认为只有这样子的服务,才能够满足企业的业务运营的发展和人在里面更美好的生活,这是我们的想法。
目前在北京亦庄开发区还有一个医疗器械产业园项目,在这个产业园的项目里面,我们也采用了智能化的设计,包括加强了PM2.5的设计。这就是我们对项目的简单的理解。
童悦仲:下一个请中交地产的周总。
周济:社会责任与产品升级是一脉相承的概念,对于房企来说,当前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围绕美好生活这样的时代主题去回答我们行业要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房子是用来住的这样一个行业主题。
围绕这些主题,中交房地产集团目前正在围绕绿色友好的原则做三件事情,或者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牢固地树立绿色友好的品牌精神。中交房地产集团在10月28号召开了一次全球品牌新的品牌体系的发布会,提出了中交房地产业务的五种精神,或者说五种地产内涵。包括蓝色的海洋精神、红色的家族责任、金色的国际品牌、橙色的协同能力、绿色的友好产品。所以最终五种精神要落在绿色的友好产品。
第二方面的工作,全力建立绿色友好的合作伙伴。一改过去简单的战略合作的建设。我们希望围绕绿色友好产品,把我们的设计单位、建造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以及材料地产,也包括与绿色建筑相关的这些行业一流的合作伙伴,请进来,一起来围绕我们的住宅产品线、城市综合体产品线打造真正的绿色友好产品。所以通过合作伙伴一起完成。
第三方面的工作,持续地研究打造绿色友好精益化的产品系列。
我们也在围绕做三件事的同时也在思考两方面的问题。首先从市场供给的角度如何理解什么是美好生活,我们基本总结了“六高”:建筑空间的高品质,社区服务的高水准,事业生活工作的高聚集,产品和文化的高品质,产品中所蕴含的精神的高品位、高品德,职住平衡,或者说是产品的高延展度,就是给未来的发展、未来的需求留出足够的空间,这是关于美高生活的理解。
另外,关于对什么是房子是用来住的理解。我们感觉近期大家对住的理解有的片面,甚至有些误区。对住的理解有“六可”,房子是用来居住的,房子是用来租赁的,房子是用来经营的,房子要具有高延展性,房子是可以传承的、可以继承的,房子是用来分享的。无论是富裕阶层、中产阶层还是平民百姓,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来分享、共享。
我们目前围绕这六高和六可贯穿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中,我们具体打造、构建绿色建筑和美好生活。
16:20
火星人厨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明义的演讲主题:《集成化,助推绿色无烟厨房》。
这次大会主题是绿色,消费者健康意识正在觉醒,全中国人民越来越重视健康,生活方式怎么健康怎么来,居住环境怎么健康怎么来。
16:40
当代置业集团执行董事兼首席技术官陈音的主题发言《当代置业绿色健康住区实践》。
中国建设行业正在迎来历史性的转变,大家都说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实际上代表着从增量的市场快速向存量市场转变,因为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中国人均住宅面积达到了40.8平方米,这是相当高的水准,甚至相当于欧洲发达国家人均住宅面积的水平。当然城乡不太一样,城市36平米,乡村45平米。中国人均住宅面积达到了欧洲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居住品质、包括安全、舒适、便利等等还远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甚至我们在网上很容易的检索到很多跟中国发展水平相当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就是人均GDP或者购买力平价计算在15000美元左右,因为GDP是8000美元,购买力平价计算更能反映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跟我们相当的一些比如巴西、泰国还低一些,甚至非洲的一些国家,像津巴布韦、南非的一些国家等等,他们虽然GDP跟我们相当,甚至比我们低,但是很多他们的住宅产品包括住宅性能甚至比我们的市场常见的开发企业做的商品房性能要更好一些,这是对开发企业来讲、对业内来讲是很尴尬的现象。
中国的绿色建筑未来如何演进,中国到了2016年已经有了五千多个绿色建筑的认证项目,开发面积超过8亿平方米。今天上午杜总讲是5.2亿,这个口径不太一样。8亿平方米也是来自住建部,但是这个8亿平方米也可能会有一点水分,因为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把绿色建筑作为强制标准,就是说所有的地区新建建筑都视为是绿色建筑,所以统计上数额也会增长得比较快。
但是绿色建筑的未来向什么地方发展?一方面,近零能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减少排放、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像欧盟已经制定了零能耗建筑发展的路线图,中国一些研究机构,比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也做了中国近零能告或者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咨询建议,但是还没有形成国家标准。中国的绿色建筑标准包括建筑节能标准,它的更新速度比较慢,也是制约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一些重要因素。
住房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这是十九大以后大家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些话,就是我们最重要的国家发展的目的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所以GDP是建造的结果,而不是建造的目的,虽然住房或者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的份额,大概占GDP的20%以上。但是我们建造不是为了GDP而建造,而是首先要满足人的居住需求来建造。中国的30年间,我们的住房经济的快速发展,40年改革开放,30年房地产建设,我们的房地产跟全国的经济一样迅速的跨入了脱贫、温饱,达到小康,甚至一些发达的城市已经到达了富足的水平,就像刚才说的人均住宅面积已经达到了40平方米以上。但是达到了小康甚至富足以后,未来是什么样子,也是值得大家讨论的问题。就像很多房地产广告里面经常会见到所谓轻奢、顶豪,甚至极致豪华等类似的提法。但是不是在住房达到了富足的水平之后,我们就一定要追求奢华的享受呢?可能是未必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舒适、健康、便利等等也可以是我们去追随的目标。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对于居住的安全、便利、健康提出了更高、更大的要求,而且对整个未来的住房市场会有一个巨大的影响。我借鉴了一下日本三张人口金字塔的图,恰恰是跨越了一百年的时间,一个是1950年,一个是2005年,一个是2050年,当然这是预测。二战之后经济恢复以后,整个日本呈现非常明显的人口金字塔,出生的婴幼儿占到最大的比例,左边是男性,右边是女性,女性的人口寿命普遍比男性长,这是全世界普遍规律。但是到了2005年,我们发现日本人口呈现非常显著的老龄人口,不但是老龄化,而是老龄人口,60岁以上的人占比比例已经超过了20%。到未来2050年这个预测更加严峻,日本有的学者讲,未来2050年的日本将是一个无子的老龄社会,这有点耸人听闻,但这是非常严峻的状况。
中国会是什么样的情景?我并不知道,但是由于中国实施了30年非常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所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一定是空前的,而且对整个未来的城市、未来的住房,包括居住的形态都会有很大影响。和当代合作的一个欧洲建筑师曾经跟当代交流的时候讲,现在有一个欧洲国家,虽然不大,但是是一个典型的漏斗,就是冰岛,冰岛一个国家的人口只有30几万,但是今天的统计,冰岛社会里面92%的新生孩子是单亲家庭,是未婚家庭的新生小孩。就是冰岛很多家庭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只是男女朋友的关系,并不是领了结婚证组成了家庭的关系。这样的社会和人口的发展趋势对我们的住房建设是有巨大的影响的。
住建部、中房协在积极推动百年住宅的推广,未来的住房应该是适应一百年的长周期,人们的生活社会家庭的需要,是否能适应这样的变化,是所有开发商、建筑师要考虑的问题。在实现节能、绿色、可持续的前提下,我们需要满足高品质的居住需求。这和我们传统对住宅、对建筑的性能的要求,从人的生理、心理等等来审视我们的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看这样的建筑功能是否真正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当然满足人们的需求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绿色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如果我们乐观一点估计,在20年、30年的时间零能耗的建筑一定会在中国大量普及,建筑能耗已经不是最大的问题,而是建筑如何能够可持续发展,是大家应该思考的问题。
当代作为开发企业,一直在积极探索实践绿色建筑不同的观点,起步的时间是2002年,距今十几年时间,当代已经和清华大学、和国家住宅工程研究中心等等,也包括中房协人居环境委员会一起来探讨健康住区的研发和实践工作,从建筑到住区,我们希望开发建设能够为所有年龄段的人们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当代对开发的项目一直持续的进行跟踪。包括我们反映出来从青年到老年到儿童,他们在人居里面的生活场景是什么样的,我们也会发现开发企业精心设计、施工的这些大的花园、广场,有时候人并不太多。而在水边的一个沙池,非常吸引小孩去玩。这样生活的场景是能够启发开发商做一个真正的符合人们需求、符合人们生活要求的住区。
在高强度开发情况下如何实现高品质的住宅建筑策略。比如我们强调从规划入手,创建健康宜居的居住社区。从Google的航拍图上可以看到当代住区的建筑形态和传统住区不太一样,虽然建筑开发强度非常高,比如这张图整个住区实际容积率超过了5,但是整个园区内部的环境却能够做得非常好,这是在规划上、在建筑形态上做了深入的研究。在住宅设计上引入室内环境工程的理念,以先进的住宅建造技术实现健康人居。所谓室内环境工程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采暖、制冷、通风、光照、隔声等等这些具体的专业问题,比如暖通的问题、给排水设计问题,而是把整个室内环境从人的需求出发,来审视如何实现室内环境,符合最健康舒适的市场环境的要求,和基金企业一起做环境设计。
当代倡导简约、现代的建筑风格的室内设计,这点不只是关于美学的思考,也代表了绿色、环保、有节制消费的现代理念。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中国已经非常快速的从短缺经济变成比较富裕的经济,你想盖一个好房子,用什么样的好材料都能找得到,而且都有消费市场。但是如何在这样的物质极大丰富的经济条件下,来考察建筑的实质,满足消费者真正的本质需求,这也是对建筑设计和开发企业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材料安全性没有完全保证的情况下,毕竟中国的建材工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材的安全问题现在来看仍然相当严峻,所以简朴的设计、传统的材料也有利于控制污染,保证室内环境健康。所以当代大量全装修交付的项目里面,室内都是非常简约的设计风格,而把重点放在提供高品质的室内环境方面。
住区的环境健康也是健康住宅的组成部分。实现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到底需要多长时间。这是当代的项目,水里面游的都是自己飞来的野鸭子,整个七千平米的水面一开始就是按照人工湿地的标准进行设计,设计完成之后,水质十几年从来没有换过,一直只是在补水。当然水并不是完全清的透明,但是水质是很良好的水质。这样良好的人工湿地环境,在最初的五年,野鸭子并没有来,五年之后第一对野鸭子来了,现在每年有30几对野鸭在这里繁育,生了小鸭子,上个月最后一批飞到南方去了,明年春天照样会来。我们物业公司在水体里面,每年会从郊区捉一些蝌蚪放在水里,也是经过了四五年才有青蛙蛙鸣的声音。所以生物多样性,并不是把水蓄起来了,树种下去了,生物多样性就能实现,生态就能得到修复,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要和园区的植物生长所有的都配合在一起,最终才能实现。
16:55
在各领域有志之士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的绿色发展它们从借鉴到自主,从框架研究到体系开发,从简单复制的标准化到因地制宜的标准化,逐步形成了绿色价值观,建立了绿色技术体系和评价标准,也建立起了绿色发展全产业链之路。这条路具体是怎么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呢?
接下来,进入今天下午最后一个圆桌对话:绿力绽放之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探索分享。
对话主持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绿色建筑工程设计所副所长黄献明
对话嘉宾:
万科集团建筑研究与工程采购中心总经理甄巍
上海朗诗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翀
上海三湘印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魁星
天普新能源总经理李仁星
荔园集团市场及品牌营销总监郭凤霞
小米智能产品部高级市场总监李琦
黄献明:房地产已经进入白银时代,转型是大部分房地产企业都面临的共同的挑战。今天的主题是绿色,绿色成为了很时髦的话题,全天的会议都在描述绿色的好,方向等等都没有错。但是实际上我本人在这个领域里面工作了十多年,对绿色也一直在接触。我感觉到实际的接触中绝不仅仅是好,绿色很多时候代表很多困难、挑战,很快不愉快的事情。
今天最后一个环节,我特别想知道,在座的这些成功的企业,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和苦水,最后一个环节吐槽一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当一个事情成为时髦,当一个事情大家都说它好的时候,我觉得大家一定要小心,要知道他不好的地方在哪,然后才会可以走的更好,所以下面想请各位从各自自己的企业的实践角度,在过去的几年遇到的困难,怎么样结合项目做一些解决或者应对。就经验跟各位分享一下。
甄巍:我自己作为建筑师做了很多的设计建造和项目的交付,我一直觉得标准想执行非常难。我第一次去日本的时候发现也不过如此,但是通过十年的时间才把这套体系摸清楚,对绿色有标准,有愿望都没有问题,大家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慢慢来,不着急,少排放一点点碳,我觉得效果也会很明显,所以没有什么难的,不一定要弄的那么高大上。
黄献明:有具体的痛点吗?
甄巍:一个是标准本身的问题,产业链本身没有办法变化,做也做不出来。
杨翀:首先就我们的企业做一个介绍,我们是朗诗设计院,作为是专业、专心的建筑设计全程服务商,开放性的提供服务,深耕并领先于绿色建筑设计和咨询的领域,我们是为社会开放提供服务。
简单说几个数据,我们已经有一百余项落地的项目,百分之百落地的项目,超过一千万平方米的面积,超过三十万业主感受的服务,与几十家的开发商有合作的关系,出品的项目已经获得了20多个绿色三星的标识,还有健康建筑标识等等。
可以说总结一句话,朗诗的设计立足于做让每个业主都感觉信赖和专业的服务者。
对于刚才的话题,希望吐槽的话,我也同意业界共识的说法,有的时候为了贴标签,这个行业是赶政策的风口,太快了,大家同一时间做的事情太像了。对于我们这家企业还是希望深耕于建筑设计的全过程。
在有限的领域适度的收缩,不想把这个摊子弄的太大,如果每个绿色的研究点都去深入的话,精力是不够的。
所以我们企业一直保持140人到160人的规模,确保百分之百落地的项目能够高品质落地。因为我们更加关注的是人对建筑,办公建筑也好,居住建筑直观的感受,这才是绿色建筑最终能够落地,能够有好的效益,品质的关键的标准。所以是人的感受,以人为本。
对于全产业链有什么迫切要做的,现在的信息更新不能太快,我们迫切的要加强研发和整个产业链前后的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有可能你专心的做一件事情一段时间封闭之后,出来发现已经跟不上时代了,这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我希望既能够保持节奏感,同时在节奏感当中找到差异化的定位,专心致志的做,而不是在同一个风口下做同样的事情,这样企业都会遇到瓶颈。
王魁星:我们目前有两个板块,一个是住宅开发,还有一个是演艺这块,住宅这块我们做了二十年了,建筑一体化开始到现在,目前已经第三代,第四代了。目前行业里面没有标准,所以我们作为企业一直摸索过来的,摸索出很多惨痛的教训,02年造的太阳能的项目,到现在有很多的业主都拆掉了,因为那时候我们关注的时候做的垂直链,包括太阳不好的话,能耗转化率就不高,使用不爽,就拆掉了。
现在已经是第三代、四代产品,已经做了很多的改进,同时我们中间还有跟电结合的,在下雨天,阳光不够的情况下可以自动加热,太阳能系统全部的生活热水都够了,甚至还可以提供部分的地暖能耗。
还有一个吐槽的方面就是绿色层面的,我们做的科技住宅成本比较高,但是政策是一刀切的,包括限价,我们就没有议价可言,成本无限的增加。各地的相关部门审批的政策不匹配。
李仁星:我们主要是做新能源服务的,给在座的百强开发商近一半都提供过太阳、光,热水服务的这块。因为我们属于供应商,我们最大的困惑是消费者不成熟,因为我们现在发现,包括我也是购房者,消费者这个层面他们很难去真正的判断出什么是好的绿色地产,如果消费者自己不专业,他们可能会为很多的花哨,好看的东西蒙蔽了,传递给开发商的信息,就是他们需要的绿色产品,不一定是真正的绿色的。
这样就会出现很多的笑话,你说的拆太阳能的事情,上个月我们也谈了一个事情,一个集采的客户问我,为什么我们的别墅用户在买了别墅之后要把太阳能拆掉,我们细问发现,那个别墅是500平米以上的别墅,但是只装了四平米的集热器,根本无法使用,链条很长。通过我们跟开发商沟通,他们发现原来我应该为这样的建筑配一个什么样的系统,这样的话,才能够把好产品给用户,用户才可以说这个产品好用,所以我们认为一个好的消费市场,其实对我们的行业发展帮助非常大。
郭凤霞:大家好,我主管的是我们公司的品牌和营销,参加了一天的会议,整个过程中,包括很多学者、专家,还有大型的房地产企业都交流了很多,我们公司是南方广州的公司,致力于发展绿色,这跟董事长的个人经历有关系,他是新西兰留学归来的企业家,新西兰的空气非常好,他进入房地产之后,在广州生活有一些感受,因为广州是没有供暖的,冬天的时候小孩洗澡的时候要配一台供暖设备,但是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今天谈到的痛点,绿色建筑我们非常支持,但是痛点上,我曾经跟董事长吵过一个问题,我们在营销的角度,刚刚前面也提到了这一点,我们的业主因为是先买后入住,在这个过程中,他其实是没有真正的理解到这个房子我们为他的设计的心思,还有另外一个很大的痛点,每一次引入绿色建筑都会导致成本增加,房价就增加了,这是很直接的地方。
绿色建筑不是一家房地产企业可以完成的,有很多全产业链,很多的供应商,供应商在过来跟我们洽谈的时候,非常同意我们的说法,就是哪一个楼盘或者在中国哪一个城市引入了我们的系统,楼价比旁边高多少。这个问题在我们的内部讨论当中有很多,其实一个很简单的等同的意义,我们的环保节能建筑卖给客户接受的价格要高,简单理解一点,普通的刚需购房者,你可能享受不了了。
在我们的一些高端的建筑上,或者小区的定位是一个豪宅,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应用这个系统。但是我们在中国大部分的购房者,其实就是刚需比较多,在我们整个过程中,一直探索这个事情,我们如果能让我们的普通的购房者真正的能在绿色建筑推广到所有的普通的消费者身上,他们才是中国主力生活消费者。
目前,我们公司成立了绿色研究院,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产业链都在这里完成,有很多的供应商,专家都是合作关系。我们一直想的一个方向,包括往后的目标,是把我们的绿色建筑概念营销小区,同时降低绿色建筑的成本,让广大的业主,包括可能只是购买起一套小房子的,首付仅仅是够三成的客户可以享受到绿色建筑的理念。
我们公司的想法也是让绿色建筑是普罗大众可以享受得起的,这是我们的愿景,同时也是目前大部分痛点。
黄献明:行业里面一直提哪天住宅能够像汽车一样体验到,体会到,销售也是我们承诺的品质。今天我们讲是不是涉及到智能化的技术,更早的在前期体验,包括后面跟建筑的个性化需求做很多的定制化的变化,这些融入到绿色的理念推广中可能更有利于用户接受。
非常高兴请到小米智能的李总,您从智能化或者公司的角度能不能讲讲。
李琦:我个人对地产圈还是有一点渊源,大概2014年的时候,帮助小米的智能家居,因为那个时候刚刚开始有,14年大概见了50多家的地产商,我们确定合作的有十家左右,不乏金地、华润、仁恒,包括南方很多地产企业。
回忆起来,那个时候做的更多的方向是小米智能家居1.0的体验感,为了让更多的客户了解到未来家里的新一代的智能家居是什么样的,对于我们和当时合作的地产企业都是相互的了解和学习。
第二点,关于绿色地产,小米发展到现在,尤其我们生态链的产品投资了大概一百多家,智能家居的硬件量也接近于五十到一百,有一些常用,有一些不常用。
今年我们也发布了自己的第一个人生智能控制中心,它完全是解放双方,可以控制小米八千万用户量的智能家居的平台。
我们自己内部也想跟地产这个行业有什么样的合作,因为现在还是有一些合作方找到我们,我们也在探讨。
因为之前很多地产的诉求是做2B的定制化的东西,小米的东西大多数是2C的,我们也考虑有2B的可能性,另外想把我们的产品做出更多的方案,重新做一些组合,应对现在的轻量级的智能家居包括绿色科技住宅的需求。
我们自己认为可能就是轻便,像小米定义产品一样,即插即用,我们定义的智能家居也是即插即用,即拔即走。这是我们小米的设计核心。
最后一点,回答您的问题,吐槽的话,就不吐了,最苦的是2016年,很多的负面,很多质疑,但是到2017年我们就从坑里爬出来了.
黄献明:再给各位一句话,展望一下绿色地产或者更美好的家居会是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甄巍:现在的市场环境变化特别大,居住从解决有没有到性价比,目前的功能多一些,我相信到了健康智能这块都可以跟我们的标准够得上了。
杨翀:科技引领未来,价值观决定未来,希望绿色建筑的产业链越来越紧密的联合,合作,越来越好。
王魁星:绿色建筑本身,造房子是为人服务的,以后的发展方向还是回归到人的感受,所以我们倾向于健康住宅,包括空气质量,通风,水质,甚至健身房和配套,慢慢的回归到为人服务的健康理念上来。
李仁星:我非常希望今后绿色地产、绿色建筑不再是因为政策要求使用新能源,使用太阳能,而是更好的出于为客户更好的服务的出发点使用新能源和太阳能。
郭凤霞:我希望绿色产业,绿色建筑能让我们的普罗大众真切的感受到,可以用得起,我相信这是在座所有企业的追求的方向。
李琦:我们用小米这样的做互联网产品的思维帮助客户省钱省心省力。
黄献明:虽然从吐槽点出发讨论这个问题,但是最后还是希望各位能够有一个更加冷静的思考,对于绿色很有前景的命题,少几分赶时髦的冲动,更冷静的看。
巴菲特说过,当你听到知更鸟的叫声,你才知道春天来的时候,其实春天已经过去了。
虽然我们讨论的是绿色,希望通过今天的讨论能够给各位更多启发,考虑更深远的一些事情,这样对所有企业的发展都是一个好事。
17:20
《2017中国绿色建筑TOP排行榜》暨CIHAF 2017颁奖盛典
——2017年度绿色开发竞争力10强企业
——2017年度绿色开发竞争力30强企业
——2017年度绿色运营竞争力10强企业
——2017年度绿色建筑设计咨询竞争力10强企业
——CIHAF2017年度绿色先锋企业
——CIHAF2017年度十大绿色项目
——CIHAF2017年度十大绿色建筑优选品牌
——CIHAF2017年度十大绿色先锋媒体
本次峰会圆满结束!
1.《莫博士 未来已来 中国绿色建筑产业链发展趋势探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莫博士 未来已来 中国绿色建筑产业链发展趋势探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61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