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马桶课堂,日积月累,终成学霸!

在教育界有一个一直以来很具有争议的说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支持者与反对者争论了好多年,你怎么看?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积极的。但实际操作起来,面临很多的困难。

首先说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教的好的学生”。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也就是说,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公民,有明确的善恶是非观,能积极的参与社会, 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培养的,是可以教的好的。

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社会过分强调智力教育,又把智力教育狭义的理解成考试能力,只有考试分数高,上大学好的学生才是成功的受教育者。相反,类似于韩寒之类的人只能算是旁门左道,不为大众接受。

如果仅仅从智力教育上讲,是不是有教不好的学生呢?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最近发展区,在他的现有水平下都可以获得发展。所以即便是智力存在障碍的学生也是可以”教好“的。达到一个新的发展区后,最近发展区便会深化,教师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寻求知识水平的扩大,直到学生的充分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便单纯看智力教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也是正确的。

但是,因为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不能用统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所有学生学习相同的课本、相同的进度,最后用相同的考试进行评价,那么自然有些学生永远也跟不上,永远都不及格,成为了“教不好”的学生。

显然,解决以上矛盾需要对教育和评价过程进行修改。首先必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的充分发展和成为合格公民为第一目的。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个性化辅导。

在这里,教育学家孔子有个典型案例。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然而,由于中国人多,人均教育资源较少,分配不均,造成“因材施教”具有很大困难。以我为例,我要教三个班,150个学生,又要带竞赛课,每周备课都忙得昏天黑地,哪有时间去钻研如何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呢?

尽管如此,我依然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材,我愿意为之努力。

乐学堂主特别制作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转发是最好的赞赏!

关注马桶课堂

日积月累,终成学霸!

1.《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对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种说法你怎么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对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种说法你怎么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61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