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远处萧瑟的村子中,一户人家的庭院内烟火缭绕。院子里临时支起的大铁锅上炖着一满锅的猪肉,香气四溢。院子里摆着的几张桌子上,村民团团围坐,喜笑颜开。作为东家,严富国这个老汉在庆祝一件破天荒的大喜事——他的儿子考上了中专!

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专的辉煌与没落

可能现在大多数的00后已经不敢相信这样一个事实。三十年前,一个村子会因为村子里的一个学生考上中专而敲锣打鼓地报喜,学生的家长会欢天喜地的举办升学宴。毕竟在如今被调侃道,"本科多如狗,硕士满地走,博士才能抖一抖"的社会里,一个中专学历竟然能够值得这样庆祝,简直如同天方夜谭。

然而事实确实如此。77年到97年的这段时间内,对于初升高的中学生来说,考取中专学校远比考上重点高中更加具有吸引力。为什么?虽然那时已经恢复全国高考,上大学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此时的中专学历的背后象征着太多。首先就是包分配,包编制,以及干部身份。

也就是说,只要你可以在考上中专后顺利毕业,就能够得到政府分配的指定工作与政府干部身份。同时,中专毕业生的身份能够保证他们在体制内继续晋升。

此外,这时考上中专可以迁户口。农村学生能将农村户口迁进城里,真正成为令全村所羡慕的"城里人"。同时,读中专时学生免去学费,政府给予粮油补贴,可以更早的毕业挣钱。这些对所有农村家庭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与之对应的是此时中专的录取名额非常稀缺。1981年以前,中专学校只招收高考生。1981年后,部分地区和县级的财政、师范和卫校开始逐渐招收中考生,数量极少,每个县仅招生100人左右。

1986年,部委和省属的中专院校开设招收中考生,报名人数更多也使得当时中专录取分数线比重点高中录取分数都高。而严国富老汉的儿子就在当时环境下,中考考试中考了全县第一名!

三年后,严富国老汉的儿子中专顺利毕业,直接被分配到就近的铁路局内工作。农村户口也随着工作被迁到了县城。用现在知乎上流行的话来说,严富国老汉一家借此妥妥地实现了"阶级跃迁"。

事实上,严富国自己也不敢相信,仅仅在五年后,自己在相亲面前引以为傲的中专会因为国家的政策受到如此严重的冲击。1993年,教育部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宣布将逐渐改变毕业生"包分配"的优惠政策。1996年1月9日国家人事部颁布的《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正式实施。

这两项政策目的是通过改革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变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包分配,包当干部的情况。并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借此去除"包分配"、"包就业"模式中的弊端,从而令高等教育更快适应市场经济制度的转变。

中专学校的地位至此一落千丈。几乎是瞬间,中专这个从前比重点高中更优的选择,变成了只有考不上高中后才去上的无奈之举。也是从那时起,由于政策优惠日益减少,优秀生源大量流失等问题,中专学校在社会上声誉大跌,曾经辉煌的中等专科沉沦至今,未见起色。

二、二十世纪前十年:大学的沉浮与分流

中专的没落同时也造成了高考成为无数学子们面前唯一的一条相对公平的出路。2000年前,大学毕业的学子们伴着改革开放的巨大经济浪潮,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前浪,一些佼佼者更是踏上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大浪的潮头,成为那个时代炙手可热的弄潮儿。

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供不应求,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程度与接受程度都相当高,一个家庭中的孩子考上大学,其家长的喜悦程度并不亚于1988年的严富国。

伴随着中国在新世纪之交的一系列经贸事件,国内经济开放与自由程度日益增高,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上,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形成的就业岗位造成高等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客观上推动了政府引导高校建设与高校扩招的进程。

1977年冬,特殊时期后首届高考,全国570多万考生面对的是不足5%高考录取率。1978年春,610万高考学子录取40.2万,高考录取率也仅有6.5%。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新世纪后,高考录取率一路猛增。从2019年的统计数据来看,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79.53%,2018年更是达到81.13%。以至于国内有些学者开始声称中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阶段。

然而,高校大范围扩招同时造成了高考入学难度逐渐降低,高校招生人数越来越多导致大学在就业市场上的含金量的递减。所以也就有了上文提到的,今天坊间对"本科多如狗"的笑谈。

与高考录取率增长相应的是高等教育分化日益加剧。最明显地体现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大学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简称高职或高专,通常称之为大专,即大学专科。要区分大专与本科之间的差别,除了高考录取分数本科院校普遍高于专科院校以外,简而言之,专科教育更加突出对于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而本科教育更加针对的是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塑造。

高等职业教育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观念,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国家政策的倾斜下,不断沦为无法考上本科的无奈之选。

但是与专科相比,本科教育由于更注重理论研究以及大学综合基础知识的教育,以通才教育为目标,容易忽视学生在职业技能上的培养,使得本科毕业生在就职之后,实际操作能力上存在短板。

专科毕业生在学历上难被当今的就业环境认可,本科毕业生又对职业技能技术掌握缺失,使得新时期在应用型大学背景下的本科职业教育应运而生。

三、新时代以来:应用型大学孕育与成型

中国的教育模式活脱脱地遵循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哪个国家教育模式好便拿来化而用之,之后根据本国国情不断修正改良。自清末以来,中国的教育制度对日英俄德美苏联等国家进行了多方面的借鉴,影响延续至今。造成了现在中国整体教育模式独具特色,也更加复杂。

近些年新提出的应用型大学教育理念参考了德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在德国,高等教育分为两种,学术为导向的综合性大学, 通常称为Universit t,以教学和科研为主。技术型导向的应用型大学,也叫高等专业学院, 通常称为Fachhochschule,以技能培养为主。

表面上看来,德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很类似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与本科教育。但在德国,高等专业学院毕业出来的学生可以凭借一技之长,获得不低于学术导向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与社会地位。而国内,从综合工资比较来看,专科毕业生的起薪普遍低于本科毕业生,且在就业市场容易遭受用人单位的歧视与限制。

2014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年大学制度逐渐改革,一些学校在原有的本科与专科两个教育模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借鉴德国应用型大学的模式,改变学校的教育方式,各地出现了一批"职业大学"。新颁布的改革措施试图将现行的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合。

顾名思义,应用型大学培养目的在于本科职业教育,其试图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使得在本科基础理论教育过剩的情况下,大学能够更好的与社会、公司、工厂之间形成衔接关系。

应用型大学的成立或将造成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们面临更大就业压力与更严峻的就业环境,但是改革同样给了大学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方向。应用型大学的改革无法一朝一夕完成,同样就业市场上对于学历的区别对待也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今应用型大学的改革已经初步推广,而应用型大学将何去何从,在未来它会不会沦为本科性质下的专科学校?未来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会不会因此发生质的改变?这几年将是一个关键的时期。

四、结语

前几天,俞敏洪的一段视频上了微博热搜榜。俞敏洪在视频里建议高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尽可能远离父母,选择大城市。俞敏洪的话说得很诚恳,毕竟城市的发展说到底是由人构成的。大城市相对而言聚集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大,经济"吸血"能力也更强。同时,大学学校所在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地点。

中国大城市与特大城市的形成已经成为趋势,高考生在志愿填报时对大学所处城市的选择也成为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了解新时期以来中国五十多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过程之后,高考生填报志愿时需要评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喜好,还需要多方面地对大学改革方向、学校性质,学科专业,大学所处的地域加以考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愿每个高考生在志愿填报后都拥有丰富精彩的大学生活。

1.《高等教育改革 高考之后,志愿之前:新时期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高等教育改革 高考之后,志愿之前:新时期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62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