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宣威五中

今年母校宣威五中已经建校38周年,对于母校来说,正值风华正茂,如日中天。连年高考、中考的优异表现,正是她扶摇直上的体现。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翻开那些发黄的老照片,旧时的回忆依旧。1993年的那个夏天,我从宣威五中高中毕业,细细一算,离开母校已25年。但如烟的往事,有如发生在昨天……

老大门其一

老大门其二

宣威五中创建于1980年,1984年开始举办高中教育,招收2个班,1990年扩大招生规模,招收6个班。从第一届的2个班,发展到我们那一届6个班,班级从19班至24班。1990年高一上学期,学校的称呼还停留在宣威县第十中学,当时的校长是丁老师,他是从上海来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后来没有返回上海,扎根宣威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和汗水。高一下学期,学校改为宣威五中,这个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原教师宿舍

我是从乡下中学考入宣威五中的,被分在19班,班主任是刚刚从地处乡镇的宣威二中调来的夏老师,任课老师好几个都是刚刚大学毕业分配过来的,据说这个班中考的成绩很不理想,让夏老师接手这个班,他也是有压力的。班里的同学只有很少几个是城里和城郊的同学,大多数都住在学校里,大约一个月才回去一次。开学到学校报到的时候,乡下的很多同学都是自己一个人来,标准的配备是一只木箱子,外加一套被子和简单的洗漱用具。

那时候的班级规模是严格控制的,一般都在60人左右,高考很困难,基本上处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态。高考政策不断地发生着变化,1992年高考不分文理科,而是改为四个组,每个组考四门课程;1993年我们高考的时候,又从四个组改为“小文小理”,文科语数外加上历史政治,理科语数外加上物理化学。

原科技楼前

和现在相比,那时的学习不像现在这样紧张,比如中午作业很少,做完可以趴在课桌上小睡一会,晚上的自习九点就下课了。但很多同学课余时间“加餐”的现象很普遍,据说城里的和城郊的同学晚上回去还要继续学习,住校的同学很多也在教室里或者路灯下熬到深夜十一二点,早上六点多又起床读书。到了高三的时候,很多住校的学生都在学校附近几个人合租一间房子,方便晚上和早上“加餐”。体育锻炼正常开展,每天早上都要跑步,列队从学校跑步到现在的宣威南站附近再返回学校。

原丁字楼近观

我们班主任夏老师刚从乡镇调到城里的宣威五中,那时他还很年轻,精力非常旺盛。他上物理课非常耐心,一个问题反复讲,让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能够听懂。作为班主任,他非常注重思想教育工作,经常在每天晚上晚自习前给大家做思想教育工作,告诫大家好好学习,特别对于被他重点怀疑的几对早恋典型,他总是旁敲侧击、苦口婆心的给予劝说。有一点让我至今想起来觉得很不容易的事情,就是他从来没有对学生破口大骂,更没有体罚,更多的是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体育锻炼他也很重视,每天早上都参加跑步,因为如此,我们班的体育成绩很厉害,每年的田径运动会都是年级第一。

原运动会

高三的时候,6个班级里面有4个理科班,2个文科班,我也从19班到了20班,成了文科班的一员。那时的高考很简单,不像现在搞得很复杂,车接车送,家长候场。我们的考点设在现在的榕城中学,每天都是从宣威五中徒步前往,往返于冷冷清清的振兴街,中午回来吃完午饭后又步行回去。1993年高考,宣威五中第一次书写了辉煌,19班理科班40多人考上了各类学校,其他21、22、24班几个理科班的成绩也很不错。我所在的文科班20班有近10人考上各类学校,好多文科班只能考上几个学生。

老师合影

后来,宣威五中的名声越来越大,印象中每年的高考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很多外地的学生纷纷慕名而来。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也偶尔出现点小波动,这实属正常。因为,事物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螺旋式的发展表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回首往事,母校的生活清纯而简单,她给予的足以使我们受用终生,历久弥新,愈悟愈浓。当年母校的老师大多已经去到了其他学校,但他们甘守清贫、忘我奉献的精神,依然在校园里薪火相传。

奋进中的五中

母校宣威五中依然年轻,活力四射!她将永远在我的心灵深处镌刻下美好而无与伦比的记忆。我坚信,宣威五中只会越来越好。

97年高考光荣榜

1.《宣威市第五中学 记忆中的宣威五中》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宣威市第五中学 记忆中的宣威五中》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62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