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校门牌匾 图据东方IC

北大退档风波有了众人想要的结果。

8月11日,媒体报道称,北京大学招生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招生办公室工作情况汇报,会议审议认为:退档处理过程存在不合规之处,招生办公室的退档理由不成立。招生委员会决定按程序申请补录已退档的2位考生。

至此,这一事件以北大最终承认错误而告一段落。然而,这并不值得喜悦。试问一句,倘若不是舆论发酵至举国关注,这样的事情会有人们想象中的正义的结果吗?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复盘这一事件,种种现象很是让人失望。微博撤热搜、微博搜索相关话题不予显示、微信文章被删等等,这些都是此次事件中的具象。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这些结果与北大有何关联,但网民的经验只会让他们觉得,这事不简单。不简单就表现在有利益方想通过自身的能力,化此事于无形,而目的就是不想让这位被退档的考生上北大。

好在,北大最终作出了上述决定。虽然这位考生分数断档巨大,但现有的规则下,这位考生就是符合被招录的标准,分数再不好看也应该被北大招录。

得明白,即便是名校,也应该在现有框架之内行事,名校没有特权,否则何谈教育公平。无论这位考生是否跟得上北大的教学,无论这一制度是否有漏洞,现行规则如此,就应该认真执行,将其招录。

此次北大在国家专项计划招录中,河南省共有2人被退档,而录取了专项计划第二志愿为北大两名高分学生。有观点就认为,那岂不是意味着如果第二志愿有分数更高的,是不是可能退档的人会更多?

如果这样,那还要规则何用?虽然现在我们不断提及要赋予高校自主权,但权力没有规则制衡,则如何让普通民众相信高校拥有自主权后会更好?

再者说来,所谓担心学生跟不上北大的教学进度,也是苍白的理由。北大作为中国人心目中的顶尖高校,难道就没有自信教好一名分数相对较低的学生么?

在北大作出了补录决定后,此事并未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出。一些来自一个“北大树洞”软件的对话截图,进入了公众眼中,而截图中的对话,则疑是部分北大学子对这一事件的不满。“恕我直言,如果我以后有幸碰到了这位莲花,我真做不到兼容并包。”“大家莫生气,没必要和大部分连211都上不了的网民一般见识。”

这些话语展露出一种俯瞰众生皆蚍蜉的优越感,和北大此次退档河南考生的理由,其实如出一辙。此外,在北大决定补录之前,南方周末报道中还有这样一段话,涉事考生喃喃道:“我个人意愿也是放弃,不上了,不能连累人……老师对我特别好,校长都挨批了,老师也是,不想因为自己连累其他人。”显然,这种优越感还通过某些看不到的途径,传递给普通人压力。

北大,在国人心中地位不言自明。能上北大,对于普通县城而言,是一种无上的教育政绩。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也就纵惯了北大今日的此举。这是不是他们能够如此有优越感的原因之一?这是不是能够从中看出北大在此次河南国家专项计划招生中的心理?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陈城

1.《北大退档风波 北大退档风波,这样的事情今后还会发生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北大退档风波 北大退档风波,这样的事情今后还会发生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65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