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者调查,打人是70后和80后的集体记忆,90后打人的父母更少,00后打人的记忆几乎没有。教育专家说,棒子教育不可取,沟通指导最重要。打孩子怎么看?
昨天是“禁止殴打儿童国际日”
有这样一个节日:“国际不打孩子日”?很多人显然对这个节日感到相当陌生。
“国际反儿童日”是每年的4月30日,由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举办;成立于1998年。该节日通过各种活动宣传儿童反对体罚的人权概念。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个非政府组织参加了这项活动。“请你试试,至少今天不要打孩子,不然你会发现,从今天开始,你就不需要天天打孩子了。”这是今年节日的口号。
据记者调查,殴打是70后和80后的集体记忆。熊海子被愤怒的父母追骂,拿着扫帚拖鞋到处乱跑的场景,成为很多人心中难以忘怀的记忆。
47岁的张先生是他家的长子。他受到家人的高度期待,从小到大从未被母亲打过。“凌晨四点,会被叫起来背书。有一次我考了班里第二名,我妈耳朵都肿了。之后就再也没拿过第二名。“林先生说,由于父母的严格管教,他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有网友总结了打孩子的“十大利器”,如掌掴、扫帚、拖把、皮带、晾衣杆、尺子、拖鞋、衣架、铲子、鸡毛掸子等。
有网友说“十大武器”几乎都是自己尝过的。父母用得出神入化,一点招数都没有。有时是单打,有时是男女混合双打。“我发现自己长大了,父母也老了。”
很多网友和记者分享了小时候被打的经历。当年挨打的原因多种多样:同桌往书包里塞虫子;作业潦草;和别人打架;偷钱买零食被抓;家里的东西我拆不下来;出去玩,天黑了不回家;把弟弟推进水里;玩电视,然后砸电视;和朋友一起,拔过小区里的花;偷成绩单被发现;撕爸爸的账本,折成纸枪;摘下妈妈的珍珠项链,给每个小朋友发两条…
75%的家长认为熊海子应该挨打但00后很少挨打。
“熊海子该不该打?”记者在台州晚报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上做了调查,近200名网友参与。
一直认为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极其昂贵,父母会不愿意打孩子,但结果却远远出乎记者的意料。75%的网友认为熊海子太骨感,有必要进行适度体罚。只有15%的网友认为体罚解决不了问题,容易引起叛逆。10%的网友认为玩不玩无所谓。
虽然75%的家长认为熊海子应该打,但实际上打孩子的人并不多。90后的孩子挨打少,00后几乎没有“打”的概念。
“你不写作业的时候,你妈妈善良孝顺,你写作业的时候,鸡飞狗跳。吴傲又喊又骂又教。让路人笑邻居睡不着。”对于住在临海的王先生来说,网络笑话曾经是他每晚回家的真实写照。他的儿子聪聪,今年刚上一年级,从小被爷爷奶奶疼爱,一直无法无天。
王先生说他真的生气过一次。他抓住儿子,想打他几下。结果他没有开始。这孩子像猪一样嚎叫。他的父亲和祖父冲出房间,拦住了他。孩子怎么打?坏了怎么办?“小时候忘了打我!”王先生脸上露出苦笑。
以前是两个大人一群孩子;现在是小孩,一群大人,舍不得玩,真要玩,会被爷爷奶奶拦住,爷爷奶奶不让玩——这是读者总结。
专家:棍棒教育不可取,沟通指导最重要
网民们对能否打孩子有不同的看法:亲学校认为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可以激励孩子变得有才华。反对派认为,打架解决不了问题,但也可能留下阴影,可能迫使孩子离家出走。
我们来听听教育专家是怎么说打孩子的。
台州家庭教育专家王胜农不赞成用棍棒教育孩子。
王胜农说:“体罚儿童是不可取的。如果你调皮捣蛋,父母应该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尽量选择正确的时间,引导孩子,尽量鼓励和欣赏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然后制定“家规”,防止孩子再犯。另外,家长不要把工作生活的情绪带到教育上来,让孩子成为自己的‘气包’。”
“教育孩子,体罚本身不靠谱,还是靠对孩子的爱。”王胜农认为,“无儿童节”的目的是让父母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从“权威”变成“朋友”,多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1.《不打小孩日 熊孩子们奔走相告:真的有“国际不打小孩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不打小孩日 熊孩子们奔走相告:真的有“国际不打小孩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724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