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的“礼”[1]
——论“文体”的“体”层面及其规范化
抽象的
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元范畴,“体”的一层含义往往被忽视——“体”即“礼”的含义,强调一种规范,“礼”与“礼”的和谐。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把握“风格”的“标准”层面。在文学领域,“风格”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体裁(体裁)——体态——体貌(风格)。“体态”是某种体裁所使用的文体的标准和要求,是对其本质特征和目的的概括描述。通过“身能”中层的过渡和提升,文学作品可以从客观的“品类”跳跃到艺术性,加入作者的个人因素;只有遵循“身体姿势”的标准,作者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造个性化、独特的身体外观(风格)。所以,体态具有示范性和规范性,表明了“身体重要性”的含义。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体质”的第一次关注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果说当时“人的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淘汰仪式”,那么“文学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回归仪式”,探索每一种体裁应该具备的规范。相对于体裁和风格,我们更倾向于把“体态”翻译成形式,代表一种规范的形式。现在网络上的各种风格也是“身姿”的新体现,一种极端化、简单化的体现。
关键词
文体与仪式的文体标准
“文体”作为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化的元范畴,具有极其丰富的意义和强大的造词功能;但“规范”的含义往往被忽略。就“文学”的“风格”而言,“风格”一般分为几个层次。如果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的“体裁”(体裁)和“风格”(风格)是“风格”的较低层次和较高层次,分别代表“风格”中的部分客观因素和部分主观因素,那么如何在两者之间进行过渡?它的中介水平如何?需要一定的规格吗?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追溯了“风格”的深层含义,探讨了“风格”的规范化问题,并对“风格”含义中容易被忽视的“体势”及其与“规范化”的内在关系进行了解释。
1.“礼使体明”——“体”“礼”与“体”的规范化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简中的“体”字一直被写成“体”。许慎《说文解字》说:“体,子(宗)属十二属。从骨头里,呼噜。”[2]段玉裁注云:“十二属许未细说,今以人体与许属核(核)。第一种有三个属,即顶、面、h,身体属于三个,即肩、脊、臀。手属三,称为戈、臂、手。足属三,即股、胫、足。《说文》全书求之,十二统一,皆属之。”[3]虽然段玉裁的“格式塔”似乎包含了思辨,但并不妨碍我们知道“十二属”是指人体的十二个部位。所以“身体”最初的定义是人体的总称,生命的一般属。
引用
[1]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5青年基金项目《中国文论范畴经典研究》(15YJC751026)的阶段性成果。
[2][韩]徐深,[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66页。
[3][韩]徐深,[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66页。
[4]李璞主编:《古代汉字》第4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10页。
[5][清]著,校译:简单句,九州出版社,2003年,第393页。
[6]高明:《戴大·金注金译》,台湾省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221页。
[7]欧·:《常用词词典》,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44页。
[8]据笔者调查,从现存的元代开始,“体”字在《诗》中出现过四次;书中只出现过两次,其中一次是伪古文《尚书·比鸣》;《易》中没有“体”,但《十翼文言》中出现过两次,《系辞》中出现过三次。《春秋》无“体”,但《左氏》、《杨公》、《谷亮》有“体”,且《左传》相对较多;《论语》中只有一个“体”(《巍子》中的“四体不勤”),孟子和荀子各用了几十遍;老子没有“体”,庄子却经常看到。《墨子》中的“体”比较多。所以可以看出,“体”字似乎至少在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才被广泛使用,其含义相当丰富。现存金代碑刻有“君臣上下定”的钟山王芳胡方壶铭文,但也有战国中后期的方壶铭文。“体”可以说是《礼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体”字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大戴李记、小戴李记、李周和李逸。这似乎是李写作年代和真伪的旁证。
[9]宗富邦、陈世川、肖海波主编:汇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559页,第42条。
[10]宗福邦,陈,,肖海波主编:《古埙汇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559页,第41条。
[11][韩]::中华书局,1985年,第26页。
[12]许·:《论文心雕龙的文体论》,《中国文学精神》,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页。
[13]童庆冰:《文心雕龙》,《因为它属于外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14]许·:《论文心雕龙的文体论》,《中国文学精神》,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页。
[15][美]郁文·索安:《中国文论:英语翻译与批评》,王柏华、陶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216页。
[16][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词汇》,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年,第188-189页。
[17][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词汇》,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年,第190页。
[18]宗福邦,陈,,肖海波主编:《古代培训交流汇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560页,第61条。
[19]郭沫若:《十种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6页。
作者简介
李莉,女,湖北孝感人
出生于1986年
文学博士
武汉大学文学院讲师
他的研究兴趣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中西比较诗学。
未经同意,发表的文章不得转载
本期编辑:高景文
1.《淘宝体是什么意思 李立 | “體”之“禮” ——论“文体”的“体势”层次及其规范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淘宝体是什么意思 李立 | “體”之“禮” ——论“文体”的“体势”层次及其规范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800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