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四个西行人的性格比作修行人,唐僧是大家心中最亮的“白月光”。不幸的是,这个“白月光”虽然有修佛渡世之心,但不清楚人生有多少烦恼。即使你能看到悟空的愤怒,你也知道八戒的贪婪,但你还是不知道贪婪的根源是沙僧的“妄想”。
所以,对忒不放心的唐僧,还是一个未开化的普通人。这个时候在唐僧手里,这个经典是自保的工具,不是凝聚人心的法宝。叫《心经》也不过分。
直到唐僧向前走,到了佛祖曾经讲学的寂寥园,唐僧才慢慢意识到,与吴的对话中“无话可说,只有真解”空。此时唐僧等人历经百灾万难,一心要往西,多心之书就成了心之书,从“眼、耳、耳、舌、身、心”变成了“无异色空、空无异色”。
小说的这种描写对主故事没有影响,但苦心描写大概是为了完成一个人类的精神历程。
我们修行的时候从来不是单纯的“一心念佛”,而是用自己的思想,在追求绝对的成圣超脱的同时,也享受着世界随时会崩塌的快感。
谁没遇到过放弃的“女儿国之王”?谁从来不是偏执的“金池长者”?谁没想过自己是佛祖?只有擦肩而过,读了又读,放弃了纠结了一辈子的“汗水”,才能成就那颗卑微而安全的“心”。
小说里其实有个暗示,孙武空在四个师徒路过比丘国的时候变成了假唐僧,剖开肚子滚出了一堆心。白鹿原精神把他辱骂为“多才多艺的和尚”。
除了小说的情节需要之外,我们不妨认为,唐早年的胆怯、天真和恐惧在历经种种磨难之后消失了,随之吐出的是“黑心”、“贪婪”、“恨心”。从此没有了“汗”,只有了西游的“一颗心”。武超禅师传授的经书,变成了心经。
可见,唐僧学习的过程,就是寻找自己内心的过程。真经是心的成长,不是文字的表达。同样,真正的经文是用心去读的,而不仅仅是用嘴。
就像唐僧到了狮鹫山,如来送给唐僧一样,第一遍是无字经,第二遍是有字经。如果你想无字,那是你心路历程的真经,如果你有字,那只是帮助众生的一种方式。
转载必须注明出处
☟
世间万物皆遇。
点击图片阅读
主编:小普微信:中国_1000
1.《多心经 西游记中的《心经》和《多心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多心经 西游记中的《心经》和《多心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806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