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7岁的李歌手王。海南日报记者李兴禹照片
黄兆安正在演奏他自己的李乐器(摄于2007年)。海南日报记者李兴禹照片
如果说我们国家的民乐浩瀚如海的话,海南黎族的音乐就是山间潺潺的泉水,一路响动。它发源于海南中部山区,沿着小溪和河流,奔向整个海南岛,最终融入中国音乐的海洋。一代又一代的民间音乐人,抱着这个漫长的音乐故事和梦想,装点着他们的精神家园和音乐世界。黎族的音乐根植于海岛,繁盛起来,以活水代代相传,音乐如心。
深爱
让世界了解李音乐
典型代表:王
黎族人喜欢唱民歌,这是他们在交流中表达感情和愿望的主要方式。落后的交通、信息闭塞和山区黎族传统“亩均制”社会的特殊背景,使这一灿烂的文化瑰宝得以世代传承和发展。
海南岛中部山区是黎族的主要居住地,也是黎族音乐最好客的地方。无论你走到哪里,你的歌声都会跟着你。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乡村岭脚下,有一位著名的黎族民歌歌唱家王。她是一个典型的老一辈歌手,她用自己的一生让世界了解了李音乐。
王1923年12月生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鸭湾村。1948年与石云乡石云村结婚,2018年4月11日去世,享年95岁。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是王民歌演唱活动和民歌创作最活跃的时期。从1955年到1963年,她写了几十首流行的黎族民歌,其中最著名的有《叫侬唱,侬唱》、《不唱就留下来做点事》、《解放军真好》、《毛主席是我们的国父》、《哀牢岛》等。她不仅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创作新的歌词,还可以根据传统民谣中的某个音节即兴创作一首全新的民歌。她创作的这些民歌在黎族地区广为流传,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曲调,因此她也被称为海南黎族民歌女王。
优雅、爽朗的笑声,嘴里的三个字都离不开海南民歌……这就是人们记忆中的谢文静。
这位走出临高加来街的音乐家,一生致力于海南本土音乐的收集、整理和创作。他的经典歌曲《好久不见》、《好久不见》、《糯米谣》、《李佳姑娘》委婉深情,至今仍在琼州流连。
王的学生不计其数,其中有王、、等著名的民族歌手。其中,王于1964年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唱民歌《感谢恩人》,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待。同时,谢文静也是王赢大学的学生。
2001年,为了给少数民族歌手举办培训班,和时任海南省文体厅副厅长的邢志超邀请王到海南支教。我们一见面,早就在村口等候的王赢就受到了他的迎接。他和谢文静握手,背诵得很好。没说几句话,他就开始唱歌。
王代达没有辜负谢文静,把自己知道的和做过的都付出了;辜负了王,把学到的东西“吃在肚子里”发扬光大。不懂黎语,但他的经典歌曲《好久不见》、《鲁米歌谣》、《黎家女》等受黎族民歌的启发,婉转深情,带有“宋丽女王”民歌的影子。
直到因病去世,谢文静仍保留着海南民歌中的三个字。老师王力可·张达,他用一生的时间和千千数以千计的歌手一起,为同一片热土激情歌唱,留下了“为海南人民歌唱一生”的赤子之心和不朽情怀。
保护:
让黎族音乐传承下去
典型代表:黄兆安、黄廷丹
如果说老一辈的民间音乐人王代达和谢文静让世人了解了海南黎族音乐,那么黄兆安、黄庭丹和王可容就是让黎族音乐在最艰难的时候传承下来的。
在黎族地区,许多传统乐器很少见,如木鼓、叮咚、叮当、弓等。曾经日夜有人陪伴的,如今已是星罗棋布,难觅踪影,但黄兆安却收藏了数百件黎族乐器,能熟练演奏。他家的客厅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黎族乐器,当地人称之为黎族乐器博物馆。
当你走进安在的家,你会发现这个黎族乐器博物馆名副其实,有独特的木鼓、喇叭、叮咚、尖叫、烧杠、鞠躬、哔哔和崇拜,所有这些都是原始和原始的。在黄照安的手和嘴里,每一种乐器都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房间里有20多种乐器和200多种乐器,每一种都充满了他的努力和爱。
黄兆安说,黎族的传统乐器是建立在人民丰富的竹木资源基础上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但要做好一件乐器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学习演奏传统乐器并不难,但要演奏好它们需要一定的努力。但在民间,愿意去挖掘、整理、保护黎族器乐的人却少之又少。
2005年,黄兆安做了一件大“傻事”:他聚集了保亭6个村的36名黎族音乐爱好者,利用周末时间传授技艺。他没有什么都不收,而是给学生买了米饭和蔬菜。事实上,黄照·安当时的工资并不高,所以她不得不通过养猪来养家糊口,她的孩子也在上学。
在随后的13年里,黄兆安打开了接受学生的大门。只要他喜欢学习,有点悟性,就会上门免费。多年来,黄照安免费教了很多学徒,但他不知道。反正他一开始教的36个徒弟,已经是延尾田雨林文化旅游区和宝亭当地著名景点槟城谷的支柱了。
被誉为五指山百灵鸟的黄婷丹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个人专辑《在五指山歌唱》,最近又发行了自己的第二张个人专辑《爱地球》。本专辑在黎语演唱部分标注了黎语注音,使人易于学习和理解,具有欣赏和收藏价值。专辑发行后,已售出3000多张。民歌的创新使黄庭旦找到了生存保护的途径。
黄照安说,黎族音乐要想得到更好的保护,就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不断地进行改编、创新和完善,不要冻结“原生态”的概念,否则黎族音乐保护就会走进死胡同。根据这一思想,他近年来不断改进和创新黎族竹木乐器。创新的竹木乐器如鼻笛、燃烧吧、李烈等音调更为准确,许多竹木乐器已销往国外。
结转:
让李音乐走向全国
典型代表:孟鲁光阿农黎姿
如果说安的黎族乐器和黄庭旦的黎族音乐个人专辑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黎族音乐的魅力,那么的大型原创歌舞诗《黎族故土》则让黎族音乐走向全国。
2016年9月14日晚,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展颁奖典礼暨闭幕式”上,《李故土》从43个剧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剧目金奖”和“最佳舞台艺术奖”个人奖项。
大型原创歌舞诗《黎族故土》是一幅守护民族精神家园、传承民族美好梦想的长卷歌舞。为了充分体现黎族的音乐文化特色,创始人孟鲁光带领团队,多次前往海南三亚、宝亭、五指山、陵水、乐东、琼中等黎族聚居地采风,向黎族人民学习,深入挖掘黎族原创素材,获取舞蹈美、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并多次召开座谈会征求民间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剧本
2016年,歌舞诗《黎族故土》在北京天桥剧场大放异彩。连续两夜的演出,观众爆满,不断鼓掌。观众看到热闹,也跟着音乐节奏节拍。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肯离去,竖起大拇指。
孟鲁光介绍说,除了美妙的歌舞和炫目的舞蹈之美,《黎族之家》还因其黎族文化的“原汁原味”而受到赞誉。哈营组合原生态《猎歌》、非遗传传承人纪瑟在舞台上展示的织锦技艺、黎族传统器乐等。,都让观众眼前一亮。许多流行的海南民歌,如《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也被融入到表演中。
孟鲁光带领团队通过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让黎族音乐走向全国,而海南青年魏少秋和阿农则凭借对黎族音乐的热爱向世界传播和展示黎族音乐。
闲暇之余,魏少秋创办了“黎族音乐部落”自媒体平台,专注于黎族音乐的传承和黎族文化的弘扬。短短两年时间,微信官方账号已拥有10多万粉丝,成为李音乐人的精神家园。因为他们一起喜欢黎族音乐,所以他们走到一起继承黎族文化。
阿农·黎姿出生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狮岭镇水尾乡郭猛村的一个黎族家庭。他从小听父亲吹口琴,看大舅和朋友弹吉他长大,渐渐喜欢上了音乐。小阿农一听到音乐,就会坐在凳子上静静地听。学生时代,阿农·黎姿在海南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音乐教育。在学校,他有自己的乐队,我当时是学校的音乐天才,集乐队的队长、主唱、吉他手、写歌于一体。接受采访的黎姿阿姨表现出他对音乐的痴迷。他说:“我喜欢黎族音乐,想让大家了解黎族音乐。我希望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向更多的人展示更多的李音乐作品。”
1.《妚 海南黎族音乐:曲曲传情如心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妚 海南黎族音乐:曲曲传情如心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854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