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鸟瞰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目前正在波兰历史文化名城克拉科夫举办,在当地时间7月8日下午17点多本站,经过审议与发言,

大会主席雅采克�普尔赫拉先生本站敲下小锤,中国又一申遗项目——“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正式通过了世界遗产大会的终审,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已名列世界第一。

本届世界遗产大会共审议两个中国项目——福建鼓浪屿和青海可可西里,分别对应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青海可可西里于波兰当地时间7月7日获得通过。

在世遗大会审议的文件显示:“鼓浪屿见证了清王朝晚期的中国在全球化早期浪潮冲击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历程,是全球化早期阶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与互鉴的典范,是闽南本土居民、外来多国侨民和华侨群体共同营建,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和近代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

在鼓浪屿正式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决议后,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代表中国政府表示,相对于中国众多的古建筑和考古遗址,鼓浪屿是一个年轻而独特的珍贵遗产,“它见证了中国在全球化发展早期阶段实现现代化和中外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程,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坚韧的文化根基和对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包容、吸纳与共同发展。鼓浪屿的魅力还在于它体现的这种包容、共享和积极共进的价值观与文化品格,今天还依然生机勃勃。”

鼓浪屿管委会副主任梁怡新此前表示,经过八年多“申遗”、四年多系统整治,鼓浪屿目前已明晰了“文化景区+文化社区”的发展定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于去年10月到鼓浪屿现场考察评估,高度赞扬了鼓浪屿对申遗所做的准备和提供的服务,也高度评价了鼓浪屿居民的“爱岛之情”。

据“澎湃新闻�艺术评论”本站已将鼓浪屿与同类型的文化遗产进行了横向比较,参照对象包括拉丁美洲的世界遗产——智利的瓦尔帕莱索海港历史城区、古巴的西恩富戈斯历史城区;亚太地区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和乔治城、中国的澳门历史中心,以及上海的外滩,还有广州和烟台的历史城区。

“在所有具有代表性的城区中,鼓浪屿是独特的,其有机的结构见证了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影响的历史,并缓慢地完成了自我的转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做出如是总结。

鼓浪屿是厦门最大的卫星岛之一,清代乾隆《鹭江志》中记载:“鼓浪屿,在海中,长里许,上有小山,田园、村舍,无所不备……左有剑石、印石,在海面。又有鹿耳礁、燕尾礁。”

据悉,申报世界遗产首先需要符合世界遗产10条标准中的1条或者若干条。根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第77段,世界遗产标准分为10条,其中6条为文化遗产的标准: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问。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和实质的联系。

在针对文化遗产的6条标准中,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认为“鼓浪屿”符合其中的第2、第4条标准。

针对第2条标准,鼓浪屿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与外来文化,在社会生活、建筑园林设计及建造、艺术风格、现代技术方面广泛而深入的交流。鼓浪屿在一个狭小但相对独立、完整的岛屿中保存下来的,与周边区域截然不同的整体空间结构、环境特征、风格多样的历史建筑和宅园设计以及从中反映出的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展示了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一百多年间,以闽南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多元文化,在文化、建筑、技术、园林景观方面广泛而深入地交流和融合。

番婆楼庭院里中式和巴洛克式结合的假山,鼓浪屿针对第4条标准,鼓浪屿是近代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具有高品质和早期现代性特征国际社区的独特范例。鼓浪屿完整且保存特别完好的城市历史景观在整体空间结构和环境、建筑类型、建筑风格形态、装饰特征方面,使其成为亚太地区甚至世界范围内,在多元文化共同影响下发展、完善的近代居住型社区的独特实例。

尤其针对第4条标准,国际古迹遗迹理事会特别提到了鼓浪屿建筑是“厦门装饰风格”本站的绝佳代表。“厦门装饰风格”是现代主义建筑潮流、福建南部移民文化、当地建筑传统的融合产生的建筑类型,展现了传统建筑类型向新形式的转变,这种类型后来广泛散布于东南亚地区。

尽管“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通过了世界遗产大会的终审,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大会也提出了一些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

据悉,鼓浪屿的人口从2000年的1.96万人下降到2012年的1.33万人,人口数量流失导致空置建筑缺乏维护。目前,政府已经主动承担起空置建筑的维护工作,并且通过各种方式对之加以利用。除了消防、垃圾回收和医疗援助车辆,机动车辆在鼓浪屿是禁止通行的。此外,工业也已经从岛上迁离。然而,鼓浪屿的周边海域依然受到污染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暂时还没有对鼓浪屿建筑本身产生直接危害。

对于鼓浪屿的历史建筑来说,最直接的威胁是台风、火灾和植物病虫害。过去50年,厦门和鼓浪屿遭受了180多次台风袭击。2016年9月的台风“莫兰蒂”给鼓浪屿造成了重创,3000棵树被吹倒,42座历史建筑遭到破坏。有鉴于此,大会认为,充分的风险准备和应对措施至关重要。

游客压力是鼓浪屿面对的另一个问题。近年来,鼓浪屿游客数量急剧攀升。2009年的游客数量为575万人次,2014年,已达到1246万人次。游客数量对于历史建筑尚未产生负面影响,但对于环境水平造成了负面影响。国际古迹理事会认为,游客数量对于岛上有形资产和环境是重大威胁,特别是在假期和旺季。而在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称号之后,鼓浪屿对于游客的吸引力必将增大,因此,相关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游客数量。根据相关报告显示,鼓浪屿每日容纳人数最多达到5万人,其中包括1.5万居民和通勤者,因此,每日可接纳游客数量实际为3.5万人。游客和通勤者最为合宜的数量是2.5万人。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将针对这一数字,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认为,有效的旅游管理是保持文化遗产完整性的关键因素。

菽庄花园的四十四桥,鼓浪屿据悉,鼓浪屿是在2008年启动申遗工作的。2012年,鼓浪屿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预备名单。2015年,国家文物局发出函告,原则同意推荐“鼓浪屿”作为我国2017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16年1月29日经国务院通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函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福建鼓浪屿”作为2017年文化遗产项目。

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

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范围有两部分,一是遗产区,二是缓冲区。遗产区是鼓浪屿全岛陆地范围及岛屿周边礁石所界定的海域范围,面积为316.2公顷。缓冲区是对遗产区产生直接影响的周边区域,面积为886公顷。

鼓浪屿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20组共30座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另已认定历史风貌建筑共391栋,其中重点保护风貌建筑共117栋,一般保护风貌建筑共274栋。

鼓浪屿有51组代表性历史建筑,包括:工部局遗址、会审公堂旧址等公共管理机构;日本领事馆旧址、日本警察署及宿舍旧址、美国领事馆旧址、和记洋行仓库遗址、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旧址、中南银行旧址等领事外交及商贸金融驻岛机构;日光岩寺、种德宫、黄氏小宗、协和礼拜堂、三一堂、天主堂等宗教祭祀设施;蒙学堂旧址本站、毓德女学校旧址、安献楼、闽南圣教书局旧址等文教设施;救世医院和护士学校旧址、博爱医院旧址、私立鼓浪屿医院旧址本站等医疗设施;万国俱乐部旧址、延平戏院旧址、洋人球埔旧址等文化娱乐设施;三丘田码头遗址、鼓浪屿自来水公司旧址、鼓浪屿电话公司旧址、厦门海关通讯塔旧址、燕尾山午炮台遗址、基督教徒墓园等社区基础及服务设施;四落大厝、大夫第、英国伦敦差会女传教士宅、英国领事公馆旧址、汇丰银行公馆、厦门海关理船厅公所旧址、厦门海关副税务师公馆旧址、廖家别墅本站、西林�瞰青别墅、番婆楼、黄赐敏别墅、春草堂、黄荣远堂、海天堂构、黄家花园、杨家园、八卦楼、菽庄花园、厦门海关验税员公寓旧址、汇丰银行职员公寓旧址等各类住宅建筑。

鼓浪屿的主要的历史道路有四条,分别为:日光岩、岩仔脚环线道路;笔架山环线道路;鹿耳礁环线道路;至东南海滨放射道路。鼓浪屿的自然景观包括升旗山、日光岩、鸡母山、浪荡山、英雄山、笔架山、燕尾山。鼓浪屿的文化遗址包括日光岩与延平文化遗址本站、重兴鼓浪屿三和宫摩崖题记。

鼓浪屿小史

鼓浪屿隶属厦门市,是厦门岛西南隅一座面积1.8839平方公里的小岛,与厦门岛隔着宽500米左右的鹭江海峡。

厦门地处九龙江出海口,依托自古对外贸易和人口迁徙都很活跃的闽南地区。厦门港出现之前,元末、明初,位于九龙江内河的月港,就曾持续了百年的繁荣,到17世纪,厦门港开始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1840年鸦片战争后,厦门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正式开放,在当时曾是贸易量仅次于广州的中国第二大港,是中国茶叶、陶瓷对外出口的最重要港口。

鼓浪屿自宋代开始有人定居,明代民族英雄郑成功1646年开始屯兵鼓浪屿训练水师,1661年以此为基地出兵,次年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38年之久的台湾岛。此后到厦门开埠,鼓浪屿还只是一座有几个传统聚落的小岛,传统文化在这里积淀。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西方人开始占据鼓浪屿作为居留地,西方文化开始在这里传播。西方人在鼓浪屿建造西方样式或殖民地样式的建筑,以鼓浪屿为基地,开展传教、人口贩卖、教育、医疗等活动,先后有十几个国家在鼓浪屿设立了领事馆或领事机构。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后,一批台湾的名门望族避居鼓浪屿。

1903年鼓浪屿正式成为公共租界,成立工部局管理行政事务。国际化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与独特的空间环境,使鼓浪屿成为20世纪初闽南地区较少受动荡时局影响的安全岛,因此,此时的鼓浪屿不仅是西方人的居留地,而且这里吸引了大批闽台富商、华侨及文化精英群体,形成了国际化的居住型公共社区。自工部局成立伊始,华人就参与到其管理层,形成了独特的近代化管理体制。在中、外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鼓浪屿逐渐建立了近代全闽南地区最好的教育、医疗机构,建设了一批近代化学校、医院、通讯设施、银行、邮局、休闲娱乐设施;华人也在大量住宅及公共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创造出吸纳了外来及本土不同文化元素、建筑技术及工艺的独特的近代建筑风格。这个时期的鼓浪屿不仅作为闽南地区中西方商人、传教士及华人文化精英的栖身地,闽南地区中西方人口交流、信息传递的中转站,而且闽南白话字本站和早期的汉语拼音在鼓浪屿得以率先发展和推广,闽南白话字书刊从鼓浪屿出版和销售,以至发行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国,近代教育特别是女子学校得以在鼓浪屿得到普及,这一切使鼓浪屿成为近代文化在中国本土传播的纽带和桥梁。

这个时期的鼓浪屿,是多元文化融合的时期。多国共管的公共租界产生外来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汇聚,在这个国际化的居住型公共社区内,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外交人员、商人等带来了西方文化,而使这个社区发展壮大的是来自闽、台的富绅、文化精英、匠人及闽籍华侨,他们跨越了传统意义上政治、文化、经济、地理向度民族与国家的界限,促进来自不同地区的外来文化在鼓浪屿乃至闽南地区寻求立足和发展,又帮助本土传统文化在初期全球化本站的大潮中寻求进步和新生。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鼓浪屿进入了日本占领时期,多元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就此中断。

1945年,日本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政府收回鼓浪屿,鼓浪屿进入多元文化的复苏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岛上的自然和人工建成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时至今日,鼓浪屿的历史与自然环境,特别是工部局时期的国际化公共社区整体空间结构和环境要素以及历史建筑都被相对完整地保存下来——包括当年几乎覆盖全岛的道路网络和市政设施,近2000座历史建筑,60余处在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技术乃至意识形态各个层面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和设施遗存。

这些丰富且真实的文化遗存,为回顾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这一百年间,全球化的初期阶段,由于西方国家殖民扩张以及中国南方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给东亚、东南亚地区带来的沧桑巨变,体会其中多种文化在此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品味不同文化碰撞、交叉与融合激发出的创造性与活力,提供了独特的素材和例证。

鼓浪屿,作为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容纳各国、各地文化最密集的地理单元,以其独特的国际化居住型社区形态和建成环境,突出反应了以闽南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期全球化进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乃至意识形态等多种向度上复杂且急剧的变化,展示出文化交流的丰硕成果,是全球化发展初期社会变革的杰出范例。

本站

1.《鼓浪屿申遗 鼓浪屿申遗成功,助力中国世遗总数第一,今后将控制游客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鼓浪屿申遗 鼓浪屿申遗成功,助力中国世遗总数第一,今后将控制游客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00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