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培训了不少外国官员。

“中国已经不是美国学生的选修课,而是必修课,是核心课程。而黑石奖学金显然就是进一步促使美国和西方人研修这门课的金钥匙。”牛津大学教育研究学者奥维兹对《环球时报》记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美国黑石集团创始人史蒂芬·施瓦茨曼日前向清华大学捐赠和募捐3亿美元设立奖学金,不仅成为中国的新闻,也立即吸引了国际教育界的目光。对于这个捐赠者包括众多西方大公司的奖学金,尽管各界解读不尽相同,但对美国人长远的战略眼光都表示叹服。上百年来,西方强国纷纷用奖学金来招揽世界各国精英和人才,并将他们打造成“知己派”:美国人100年前把庚子赔款作为中国留美学生的奖学金,培养了一大批“知美”的中国精英;英裔南非矿业大亨罗兹为“把世界纳入大英帝国的统治下”,设立罗兹奖学金培养了40多名各国领导人和70多名跨国公司董事长。日本美国问题学者村田章裕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上百年来,西方诸强能够长盛不衰的秘诀之一就在于广揽了解双方的各国人才,各种官方或民间的高端奖学金就是其中的战略手段之一。

“培养对新超级大国有独到体验的精英”

“什么能造就最牢固的纽带?是教育上的关系。”英国《金融时报》23日在社评中引用英国罗兹奖学金创立者的话来报道施瓦茨曼在中国清华大学设立的奖学金。“世界带着各种心情看待中国的崛起,从敬畏、敬佩到惧怕。然而往往出现的情形是,此类情绪得不到深层次了解的引导。施瓦茨曼日前向清华大学作出的慷慨捐赠旨在弥合这一鸿沟。此举还将培养一批对全球最新超级大国具有独到体验的精英。”

美联社引述施瓦茨曼的话称,只要中国经济仍在以两倍以至三倍于美国经济的速度增长,而且与此同时欧洲经济基本不增长,中国与西方间的紧张和摩擦就会进一步增多,这需要更多懂得中国、懂得如何与中方沟通的人才。他说,除了让世界未来的领导者能了解中国,而且在项目学习中能建立一种良好的私人关系,“在未来有不同的观点时,双方能拿起电话直接沟通”。据称该项目计划在未来50年内吸纳1万名学生,形成一个能弥合中西差异的国际网络。

目前,该奖学金的捐赠者除了施瓦茨曼,还包括波音、英国石油、美国摩根大通和瑞士信贷等在中国有大量业务的公司,《华尔街日报》称,参与捐助的国际大企业都和中国存在密切业务关系,该计划所培养的人才对他们而言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报道称,清华大学当初就是美国人用庚子赔款创办的,目的是为中国培养懂得洋务的人才,如今在这里为外国培养懂得中国事务的人才,意义重大。此项目也可以部分洗刷黑石因拉中投入股导致后者巨亏,而在中国留下的负面印象。

罗兹奖学金为“把世界纳入大英帝国的统治下”

牛津大学学者奥维兹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从国家的吸引力角度来说,获得这类知名奖学金的学子们不仅有很高的个人荣誉,也会对求学期间身处的异国产生深厚的情谊,进而增加对所在国家的好感。这也是国际奖学金的影响力所在。

实际上,当年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是现代最早设立国际奖学金的国家。1877年英裔南非矿业大亨塞西尔·罗兹立下遗嘱,设立一个奖学金,以“把世界纳入大英帝国的统治下”。这笔奖学金也成为首个世界级奖学金,其评定标准则除了优秀的学术表现之外,还包括个人特质、领导能力、仁爱理念、勇敢精神等。在迄今为止获奖的8000多名“罗兹学者”中,包括克林顿、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等40多位领导人,以及迪士尼、CNN、麦肯锡等70多家跨国公司董事长或CEO,哈佛、普林斯顿等大学的校长,以及全球定位系统发明者等各界精英。

近年来,各国都加大奖学金力度,以培养海外“知己派”精英。不久前,俄联邦独联体事务、海外侨民及国际人文合作署驻各国的代表聚集在莫斯科讨论如何发展俄罗斯软实力问题,准备把对外奖学金作为重要手段。“俄罗斯之声”题为“增强俄罗斯软实力势在必行”的文章引述俄外长拉夫罗夫的话称,“我们每年为外国一万名外国留学生提供国家奖学金。我建议让这一数字翻番,每年可以升至两万,尤其是那些海外侨胞以及来自友好国家的学生。”

英国《观察家报》曾披露,牛津大学为了“引凤筑巢”,极力邀请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女儿切尔西来牛津读书。不过,面对美国强大的实力,英国还是感到越来越多的“自己人”被“吸”了过去。牛津大学的一名教授担忧地对记者称,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学生现在更青睐前往美国名校读书。英国大学学费猛增、质量下降会使得其生源大量外流,再加上美国大学丰厚的奖学金,英国无法再与美国大学相抗衡。在伦敦市区摄政花园附近,有一座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半身塑像,而前来瞻仰的数年轻学子最多。英国人对这位去世已久的美国总统感情深厚,原因就是很多人都曾拿着“肯尼迪奖学金”赴美发展。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为政治、商业以及媒体领域的领袖人物。正是因为看到前辈们的精彩人生,很多英国学生都在大学考试前,赶到这里留下一张合影,放在钱包里,让照片既勉励自己好好用功,又给自己带点好运气。

在各大国中,美国显然最具战略眼光。美国是设立各类国际奖学金最多的国家。除了各种私人富豪和基金会设的奖学金外,美国政府曾设立多种奖学金计划。1946年,美国参议员福布莱特提出了福布莱特法案,主张将美国政府在海外的二战剩余物资就地变卖,并用来资助美国与当地的教育交流计划。迄今为止,该计划已经资助了约30万人,其中有40人获得诺贝尔奖。近年来,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还专门培训了众多新兴国家的官员。

多国奖学金紧盯中国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各国奖学金也盯住了中国。在英国,“志奋领奖学金”是最具代表性的旗舰奖学金项目。其目标如同其中文名称一样是中国那些“有志气、能奋斗,有领导潜力”的精英。中国每年向英国派遣约150名“志奋领奖学金”获得者,数目居各国学生之首。

在德国,不仅有大量中国学生在当地留学,德国克虏伯基金会也资助了一项“留学中国”奖学金。德国最新统计显示,中国是德国学生在欧洲以外的第二大留学目的国,仅次于美国。

日本在甲午战争后,把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的赔偿,在国内建起了9所重点国立大学。这些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为日本后来近代国力强盛打下了人才基础。之后日本开始效仿西方大学,用甲午战争赔款招募欧美留学生在日本学习,希望日本和国际接轨,“脱亚入欧”。长期以来,日本奖学金政策一直向欧美倾斜。据日本媒体报道,一直到2000年,日本大学的留学生中,美欧学生人数占前列。2000年美国在日留学生有49万人,英国21万人,德国25万人,而中国只有5.6万人。近来,随着日本与中韩关系陷入僵局,中韩赴日留学生人数减少,东南亚国家留学生人数增加。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日本政府将奖学金的发放进行了调整,有意倾向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

日本学者村田章裕称,黑石集团设立奖学金,这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战略投资。通过培养美国人的“知华派”,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将中国“为己所用”。他说,相比而言,日本政府更爱走经济援助路线,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外交被称为“支票外交”的原因。但与用奖学金打造海外“知己派”精英的长远战略相比,这种援助战略太过现实了。

中国也应设对外高端奖学金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黑石公司在中国赚了不少钱,从中拿出一部分在清华设高额奖学金,某种角度上看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同时这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声誉,保持跟中国的联系都有好处。他说,用奖学金培养了解和亲近自己国家的精英是美国的传统。二战后,美国通过官方和民间的奖学金,让各国精英来美国学习,特别是培养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精英,他们回国参政后跟美国走得比较近。这次不同的是,黑石设的奖学金是让学生来中国学习,但通过奖学金投资未来的精英,符合美国的传统和一贯做法。

吴心伯说,中国的孔子学院是普及型的文化交流方式,与高端奖学金培养方式相比,影响较浅。现在中国政府奖学金投入很大,外国学生来华的人数也在增多,但跟西方国家比,中国的做法还不成熟。奖学金培养不是简单的一次性投入,需要通过长期追踪,让受众对这个项目、培养方式产生认同感。中国应学习西方国家的做法,比如一名外国学生拿中国奖学金学成回国后,中国相关机构应该多搞些活动,使对方保持与中国的联系。

1.《黑石奖 大国用奖学金打造海外“知己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黑石奖 大国用奖学金打造海外“知己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03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