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侠盗猎车手》的广告海报。

“暴力游戏就是杀手的模拟器。”美国参议员费恩斯坦日前再次在电视节目上公开抨击暴力游戏导致的现实暴力杀人行为,“它能使人更加亲近死亡和血腥。”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多起枪击案嫌犯都被爆出曾沉迷暴力游戏。16日在美海军司令部造成13人死亡的枪击案嫌犯也有同样的嗜好,并曾因此屡涉暴力事件。事实上,近年来,发生在欧美等国不少枪击事件凶手都是有多年“经验”的资深玩家。越来越多人呼吁对泛滥的暴力游戏软件设限,但拥有强大市场的相关行业和公司则反驳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游戏没带有原罪”。美国《华盛顿邮报》称,让家长和媒体担忧的是,许多犯罪者确实不会在电视和游戏“主动学习”如何犯罪,但他们是“潜移默化地”了解了犯罪手法,不知不觉中接受“解决问题最好方法是暴力”的思维。

“暴力游戏是枪杀案的元凶”争论再起

“在海军司令部发生枪击暴力事件后,‘暴力游戏是枪杀案的元凶’这样的辩论又再次呈现在世界眼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0日这样报道称。在16日的枪击案后,美国各大媒体开始深入采访调查,到底是什么“制造”了这起枪击案?枪手亚历克西斯被爆曾沉迷于网络射击游戏,曾经一天能连续玩上16个小时。但这样的报道激起一些人反驳。《大西洋月刊》引用游戏迷的话称,“不要因大规模枪杀而责怪暴力电子游戏”。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称,由于近来多起造成严重后果并引发强烈社会震撼的暴力事件,都不同程度和暴力游戏有关,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下令联邦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调查暴力游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而由参议员杰伊•洛克菲勒等人提出的“S.134:游戏暴力内容研究提案”也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这项提案今年1月份提出,是由于美国纽顿学校枪杀案,当时痴迷暴力游戏的杀手亚当•兰扎疯狂射杀了20多名儿童和成人,令人不寒而栗。

对这项提案,美国游戏产业界立即进行反击。游戏专业网站DT刊出文章称,一些政客每逢暴力事件发生,就站出来指责暴力游戏,但“没有任何具体证据表明,这些暴力游戏中的情节对儿童健康有负面影响”。加拿大IGN网站称,固然许多暴力罪犯热衷暴力游戏,甚至用暴力游戏进行模拟射击训练,但他们除了用枪,还穿鞋、使用牙膏,这些也都有原罪吗?许多暴力事件是球赛引发的,难道也该因此废除球赛么?文章称,世界上玩暴力游戏《侠盗猎车手》的玩家超过5000万,但其中成为杀手的充其量不过50人,比例不过0.0001%,“吃面条致癌的比例也比这大”——难道因为有极个别人吃面条致癌,就说面条有原罪吗?文章呼吁“不要妖魔化暴力游戏”。

《华盛顿时报》称,一旦国会立法限制暴力游戏的发行,就必然对这个庞大的游戏产业的利益构成冲击,因此世界最大游戏公司之一暴雪已委托多个知名公关公司,试图通过游说对提案施加影响。此前美国娱乐业消费者协会也曾对S.134提案发起强烈抨击。 不过,现实却给了这些游戏公司重重的一击。美联社24日称,美国20岁少年伯盖斯为了体验《侠盗猎车手》中当街抢车的感觉,竟然真的跑到一处停车场,抢走了一辆车。伯盖斯连撞几辆车后,被民众制服,车里的女士得以逃脱。随后警察赶到将其带走。伯盖斯面对警察的询问表示自己只是想看看现实里的GTA是个什么感觉。

电子游戏是否助推暴力事件

电子游戏是否助推暴力事件?看看以下画面就可以知道:“一个士兵在都市被炸毁的建筑物中穿梭,接近一群手持机枪的敌人。军犬扑向第一个敌人之后,士兵端起枪瞄准了第二个敌人,敌人头部中枪后应声倒下,鲜血和脑浆迸裂”。这一切是阿富汗、伊拉克战场实地纪录片吗?不,这只是电子游戏的片段。《福克斯新闻》称,暴力游戏使得幻想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马里兰大学迈克尔•布罗迪教授称,各种暴力游戏和人们具有侵犯性的行为和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那些运作很成功的暴力游戏推动了暴力氛围,布罗迪教授引用他与一些退伍军人的聊天称,很多士兵在上战场前都会花一段时间沉浸于游戏文化中。不止一个士兵表示去伊拉克就如同走进了电子游戏。而军方甚至用这些电子游戏来模拟实战。

8月22日,《环球时报》记者来到全球游戏行业最大的展会科隆游戏展进行采访,发现主办方按照年龄发给参观者不同颜色的带子戴在手上。一名主办方官员对记者说,游戏展中有许多暴力游戏产品展出,发颜色带是为了让参展商拒绝儿童和青少年参观者。但记者在展会看到,不少火爆游戏展位前人员爆满,且大多数是青少年。据报道,今年青少年参观者近30万人。记者问主办方官员,为什么不直接拒绝青少年入场。这名官员直言不讳地说,青少年是游戏行业的主要顾客。

电子游戏带来的暴力刺激,一直遭受全球舆论的指责。2007年,索尼公司制作的《抵抗:人类的覆灭》游戏中使用曼彻斯特大教堂作为杀戮地点,英国圣公会对此极为不满。虽然索尼公司在《泰晤士报》上刊文称,游戏和其他所有的科幻作品一样,纯粹是“娱乐”,不是基于现实。但曼彻斯特大主教说,索尼的做法“非常不负责任”,因为游戏提供给许多未成年人“另类现实”,“我们不希望年轻人看到教堂中发生枪战的场面”。

近几年来,随着电脑技术的高速发展,游戏画面越来越逼真。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9月18日援引心理学家曼古比的话称,青少年在心理上还不明白生命的真正价值和行为的意义。许多网络游戏宣扬有罪不罚。因此,孩子们可能认为,在实际生活中也像虚拟游戏一样,犯罪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从而让未成年人更具暴力性。

亚洲一些国家也对“模仿游戏犯罪”感到头痛。所谓的“模仿游戏犯罪”,就是作案手法和杀人方式等模仿电子游戏情节或者漫画内容。日本佐世保市曾发生了一起极端的模仿犯罪。一名11岁女孩用刀割断一名12岁女孩的喉咙。犯罪少女此前没有任何异常表现,只是因为生气就采取了游戏中的杀人方式。她经常玩的游戏主人公的“必杀技”就是割喉。对这种“游戏模仿犯”,日本人称之为“犯罪游戏脑”,即沉湎于游戏,失去正常人具有的自控力,频繁犯罪。日本近年来“游戏模仿犯罪”每年大量增加,并且犯罪手段越来越残忍。很多青少年甚至用流浪猫狗来实践游戏世界中的残忍杀戮方式。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暴力游戏与现实暴力行为,尽管至今也没有能令各方信服的数据来加以支撑,但从有报道的暴力事件的大致统计来看,暴力游戏与暴力事件的增多应该有一定关联性,影响程度能有多大还不好说,但起码这种暴力游戏会让人本身存在某种暴力倾向变得越来越重或者更加明显。

暴力游戏利润和危害超毒品

英国《独立报》援引副首相克莱格的话称,暴力游戏对儿童具有“腐蚀作用”。不过,他称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游戏和暴力行为之间的关联确实有问题,但在一个自由的国家,很难做出应对。

美国《政治》杂志的评论批评政治家们在控制暴力游戏消极影响方面总是三分钟热度,纽顿枪击案发生后,枪手热衷暴力游戏,于是游戏分级、限制暴力元素等呼吁喧嚣一时,但时过境迁便乏人问津。等到海军司令部事件爆发,枪手又是个暴力游戏迷,这种呼吁再度盛极一时,然而实际的措施又有多少呢?迄今所有试图对暴力游戏元素加以法律限制的措施都受挫。2011年加州通过地方法规,禁止未成年人接触某些畅销暴力游戏,但这一法规很快被最高法院裁定违宪。评论认为,暴力游戏产业在美国有210亿美元的销售规模,在全世界更高达800亿美元,这让各种制约努力变得难以成功。

德国《焦点》周刊称,保守估计,世界80%的游戏含有暴力和色情成分。据称,在德国有300家游戏生产商,创造了1万个工作岗位。今年上半年的营业额为8.45亿欧元。很多地方政府,为了税收,对游戏行业监管不力。该报道称,难怪有人说游戏行业的利润快超过毒品行业了,其危害也一样。

纽约游戏行业律师事务所主席格雷戈里•博伊德表示,大公司进行政治游说一般都用间接方式,以避免“政治寻租”的嫌疑。如某游戏公司去年花费483万美元让美国娱乐软件协会出面游说,许多游戏公司还利用Facebook等社交媒体做“软广告”。但像暴雪公司这样直接出面花钱游说反对议员提案很少见。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称,暴雪在游戏领域利益太突出,“使命召唤”、“魔兽世界”等著名暴力游戏的背后,是数以十亿美元计的专营权。

张颐武表示,由于有资本的支持,现在的电脑游戏做得非常逼真,让游戏玩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青少年容易沉迷,难以自拔。他说,由于人性上的弱点和全球化、网络化的影响,要想完全取消暴力游戏并不现实,主要还是应该限制,应该加强管理,建立分级制度、严格审批、推动许可证制度,只有进行限制让它适度存在,才能减少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1.《暴力游戏 暴力游戏泛滥让世界更暴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暴力游戏 暴力游戏泛滥让世界更暴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04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