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延迟退休”这个话题在社会上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翻看我国古代历史,关于退休年龄的话题,很多朝代都存在着差异。那么,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古代,延迟退休谁说了算?

古代退休制度是啥样?

古代退休年龄是多少岁?我国是规定退休年龄较早的国家。《礼记·曲礼本站》中有这样的文字:“大夫七十而致事”,这说明早在周代便规定了退休年龄。70岁退休,其实是约定俗成,到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武帝永明七年本站,这一人事制度才有了法律内涵。时御史中丞沈渊表奏:“百官年老七十者,皆令致仕。”

退休年龄发生变化出现于明朝。朱元璋本站当了皇帝后,对旧的人事制度作了较大调整,其中规定了新的退休年龄。洪武十三年本站二月,朱元璋“命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退休年龄提前至60岁。

5年后,即洪武十八年本站八月,朱元璋又出人事新政,将相当于今部队、警察系统的中下级官员退休年龄提前至50岁。

但朱元璋规定的退休年龄在明代200多年间并没有一直贯彻下去,朱棣本站登基后即恢复“70岁退休”古制。此后不断反复,但明代退休年龄基本上是60岁以上。

在明代朱樘本站当皇帝时,还出现了类似今天“内退”的规定:凡主动提出退休的官员,没有年龄限制,即使40岁提出退休也会被批准。

延迟退休的争论历代都有

古代虽有关于退休的制度,但许多时候,并不怎么按制度办事,官员到了退休年限,皇帝照样强制延迟。如元朝的郭守敬,年逾古稀屡次申请退休,但就是得不到批准,最终86岁时死于任上。

这样的例子在历朝历代比比皆是。于是,延迟退休的争论随即出现。在不断的争论中,正反两派各持己见。

觉得延迟退休合理的官员认为,最好实行终身制。这些古代官员的理论依据是,“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延迟退休,或不退休,才能既显荣又得禄。

唐德宗时的宰相崔造,原本退休了,退休不能“显荣”了,趋炎附势者不上门。他很难承受这种失落感,终于耐不住寂寞,又复出继续工作。

清朝光绪时,广东南海有个九品官俞凤书,家人多、负担重,年过80岁还在巡检职位上卖老命,为的就是“得禄”。上司帮他想辙,安排他署理全省有名的肥缺——征收“渔税”,攒一笔外快回乡养老。

持反对意见的官员们则要求,一切都应该按照制度来。他们的理由主要有3条。一是工作到了一定年限,身体会生病,就应该退休颐养天年;二是如果不按照退休制度执行,那么早前制定的制度就会失去公信力;三是在退休后,老官员们有大把的时间读书写作。

魏晋时期,扬州从事史本站何子平反对延迟退休。他的母亲住在会稽,已有80岁的高龄,按照规定,儿子应退休回家奉养老母。主簿顾恺之劝他别退,何子平不肯。顾恺之又建议他回会稽后,在县政府求个公职,既有俸禄可取,又方便就近奉养母亲。何子平还是摇头,认为不能做这种投机取巧的事。何子平退休后,完全靠体力劳动养活老母和自己。

南宋孝宗时,有个尚书郎鹿何,他反对延迟退休的做法更为尖锐:刚过不惑之年就提前退休,回家后在堂上挂了一块匾,书“见一”两字。出自“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的典故,意在讽刺那些嘴上说退休、私下里却支持延迟退休的人。鹿何反用其意,表明心迹,可谓旗帜鲜明,另辟蹊径。

拒绝退休唯恐生存尴尬

在古代,“职工”因为养老金缺乏保障而拒绝退休,也不乏退休后出现的生存上的尴尬事。

汉朝世代都是郡吏的孟尝,在合浦太守任上因病退休,因为没有收徒讲学的本事,只能下田耕作,做了大半辈子的自耕农。

唐代的例子更多。如孟郊、贾岛都以诗风清峭瘦硬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又都是在副县职任上退休,最后都因生活无着、贫病交困而死。韦应物因病从栎阳本站县令任上退休后,因没有住房,便只能借住长安西郊的善福寺苟延残喘。还有名列“初唐四杰”的卢照邻,在新都县尉一职上退休后,寓居太白山的一个草屋,穷困潦倒。卢副县长没有家底,又没有养老金,全靠朝中显宦不时送来药品衣物,才屡次渡过难关。

小官也就罢了,在宋仁宗时期做过宰相的杜衍,为官清正,一生“不殖私产”,退休后没有住宅,便长期借居南京本站车院本站,直到去世。

这种情况直到明朝时期才得到改善。明初规定,三品以上官以本品致仕;四品以下并现职任满三年而无大过者,可升一等致仕;若有过而不称职者,以原级致仕。

致仕官在礼仪上受尊重,在宴会、祭祀等活动中,仍享有该品的礼遇。明初执行“仕官食原俸”的规定,但不久就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不领取俸禄、但享受本品豁免赋役的权利。如果家中实在贫寒到不能生存,则“有司月给米二石,修本站其身”,退休官员的生活基本得到了保障。之后的清朝也基本延续此种制度。

大部分官员自觉请辞

然而,大部分历朝官员一到退休年龄都自觉请辞,有的甚至年龄还不到,也主动让贤。明弘治年间,明孝宗就曾专门下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古代官员们提前退休的原因主要是身体情况欠佳,如唐代开国名将李靖,因伤病缠身的缘故,提前在64岁时就“告病还乡”,被皇上恩准。

当然,也有一些官员提前隐退是为了规避政治风险,比如范蠡,他辅佐越王勾践成功剿灭吴国,一雪前耻,但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是该急流勇退的时候了。于是一个月黑风高之夜,范蠡携带金银细软,率领家属和仆从,驾一叶扁舟泛于江湖,成功跳出那片是非之地,实为明智之举。

明朝的开国功臣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但他并不居功自傲,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于是在洪武四年,他刚满60岁就要求退休。朱元璋很高兴地派人把他送回家乡,还给了不少赏赐。

还有一些官员提前退休是因为自己本就无意于功名利禄,比如我们熟悉的陶渊明,一生向往田园生活。还有南朝梁代的陶弘景,36岁便提前退休,自号“华阳隐居”,过起了逍遥的隐居生活。梁武帝即位后,派人请他出山做官,陶弘景便画了两头牛,一头牛悠闲自在地吃草,另一头却被人套着笼头,牵着鼻子鞭打驱使,他还在画上写了首诗:“眼前流水自悠悠,歇卧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陶弘景借画和诗表明自己归隐山林的决心。

梁武帝一看,深知其意。虽没有请他出来为官,但梁武帝还是经常以书信方式请教朝廷大事,因此陶弘景还被人称作“山中宰相”。

——据《内蒙古日报》

1.《70岁退休 周代始官员70岁退休 明朝首将退休年龄提前至60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70岁退休 周代始官员70岁退休 明朝首将退休年龄提前至60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09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