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著名作家李凡纳利接受本报专访

本报特约记者   赵文静

继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之后,又一位土耳其作家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他就是《伊斯坦布尔的幸福》的作者李凡纳利。很难界定李凡纳利的身份:他是一位作家,赢得过代表土耳其文坛最高荣誉的奥尔汗·凯末尔文学奖;他是一位作曲家,音乐作品曾由伦敦交响乐团收录;他也是一位政治家,2002年至2007年间曾出任土耳其国会议员、还曾竞选过伊斯坦布尔的市长。李凡纳利在土耳其国内受到的尊重和欢迎远远大于帕慕克。

李凡纳利在《伊斯坦布尔的幸福》一书中,向中国读者展示了一个和当下的中国心有戚戚焉的土耳其:有财富,没有精英;愚蠢流行……即使这样,李凡纳利依然对土耳其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在北京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李凡纳利说,土耳其未来将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尤其是伊斯坦布尔,会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结合到一起。”

真正的幸福是找到自己所爱

环球时报:《伊斯坦布尔的幸福》的故事主线是一场荣誉谋杀。本站土耳其有很多传统陋习,为什么您会选择“荣誉谋杀”这个点来开始故事呢?

李凡纳利:因为荣誉谋杀表现了社会的黑暗面,这一话题让我非常非常伤心。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长时间在政治上做了很多努力,也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土耳其人了解这一现状。但《伊斯坦布尔的幸福》不是讲述谋杀本身的,也没有用太多文字来描述谋杀,而是从死亡开始,直到最后主人公都得到阳光。

环球时报:书中的主人公玛丽、西玛尔和伊凡代表的是三类失去了生活的人,他们最后都在海上找到了自己。

李凡纳利:对我个人来说,我是生活在海边的,海的意义更大。我写这本书之前,就是想让这本书从陆地开始,以大海结束;从没有希望的生活开始,到有希望的生活结束;从更加传统、更加封建的想法开始,到一个更加开放、现代的想法结束;从由男人主控的一个社会阶层开始,转到女人地位更加上升的位置结束。

环球时报:您的书名叫《伊斯坦布尔的幸福》,在您看来,什么是幸福?

李凡纳利:幸福是一个很私有化的东西,很难解释,因为每个人的感觉不同,对幸福的理解也就不同。有些人觉得达到了一定的工作成绩就是幸福,有些人认为幸福就是挣到了钱。如果你问我的话,我觉得,真正的幸福就是寻找到了自己的所爱。

环球时报:如今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自杀现象,在社会急剧变化过程中,个人容易迷失幸福吗?

李凡纳利:我对中国的情况不是很清楚。我知道的是,在欧盟,当一些国家在寻找自己身份的时候,社会可能会出现比较多的像自杀一类的情况。欧洲的自杀大国是匈牙利,因为匈牙利在迅速发生变化。有的年轻人在寻找自己的身份时,就像落到了一个黑洞中,迷失了方向,然后将死亡作为自己的最终选择。

1.《伊斯坦布尔的幸福 访谈:世界的未来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伊斯坦布尔的幸福 访谈:世界的未来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19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