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特约记者王凯报道 据美国《外交政策》杂志8月3日报道,1975年8月8日,《科学》杂志刊发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地球化学家华莱士•布勒克一篇名为“我们正处于全球变暖的紧要关头吗?”的论文。这是第一次有人使用“全球变暖”这个词汇,他在论文中的预测也都被证明成为事实。在这个词汇诞生35年来,布勒克一直忧心忡忡,但他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尽管地球变暖不会让地球毁灭,却可以引发巨大的混乱。如果我们现在采取行动,这种混乱将可以被避免。”采访摘要如下:

《外交政策》:你怎么会想起使用“全球变暖”这个词汇?

布勒克:1952年来到哥伦比亚大学后,我立即进入放射性碳-测定年代实验室。我在那里工作了58年,研究各种碳循环特征。当时我们观察到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升高时,地球就会变暖。从格陵兰岛北部取出的冰核中,我们发现地球上存在自然变暖和自然冷却的循环过程。现在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增,说明地球正在变暖。在《科学》杂志上,我认为地球正处于全球变暖的边缘。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创造了什么,直到三、四年前,人们才意识到我第一个使用这个词。

《外交政策》:你的论文如何被首次认可的?科学界如何就气候变化达成一致的?

布勒克:当时我们只是对全球变暖的理论感兴趣,绝没有像今天这样意识到全球变暖的严肃性,我想大多数人都与我经历了类似的进化过程。我不知道人们何时才会真正清醒,我担心可能要直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更大才会引起重视。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气候变化的自然起伏,因为我们没法证明过去35年的气候变暖是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我们也不能说出地球到底变暖了多少。

《外交政策》:“气候门丑闻”爆发后,你认为科学家在气候变化政策方面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布勒克:所谓的“气候门”实际上就是小题大做,科学家们使用树木年轮证据,证明现在比中世纪温度更高,这就让他们陷入麻烦。气候变化否认者正在寻找我们的弱点,他们非常善于攻击。毫无疑问,“气候门”是一次挫折。尽管德国总理默克尔和冰岛都竭尽全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毕竟影响力一般,而美国总统奥巴马尽管有心,但他却也没有太大机会。

《外交政策》:你怎样确定全球变暖的临界点?

布勒克: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冰河学家理查德•艾利曾有过一个类比:他认为我们如同一个走在平原上的盲人,有人告诉他前进的方向有悬崖。他不确定是否该相信这个消息,他也不知道悬崖距离他多远。我认为肯定有一个临界点,尽管我们直到碰触到它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无论如何,知道全球正在变暖,这本身就足以令我们感到担忧了。

《外交政策》:你相信现在正在测试的任何碳减排技术吗?

布勒克:我的同事克劳斯•莱克纳正在研制将二氧化碳气体从空气中剥离的技术,每天每台机器可以剥离一吨二氧化碳。此外,莱克纳还提议使用二氧化碳与氢结合,制造人造汽油。但是这些技术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可能还要50年才能投入使用。

1.《气候门 “全球变暖”问世35年 提出者称行动为时不晚》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气候门 “全球变暖”问世35年 提出者称行动为时不晚》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20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