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真心的朋友们

朋友们好!每天早上7点到8点,晚上7点到8点,你会在小组里分享你的心学和问题。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学习氛围。今天是真心朋友同心同德的美好分享。

同心同德

大家好,我全身心地走着。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主题是:如何用最好的去创造更好的生活?

该共享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猪八戒是如何悟道的?

2.为什么说善恶只是一回事?

3.如何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一个

先说个故事。众所周知,《西游记》里有一个搞笑的角色,一开始就伴随着笑声。他就是猪八戒,他的名字叫悟能。其实猪八戒又懒又好色,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他?他的佛法开悟有什么深意?隐藏着怎样的精神秘密?

先卖个钥匙,最后谜底揭晓。在听的过程中,你可能会找到自己的答案。这个答案关系到我们的美好生活。

我们先来看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阳明先生说善恶只是一回事?从恶开始可能更容易解谜。【恶】古代汉字是上下结构,上有“亚”,下有“心”。在古代,“雅”是指纵向和横向相连的部落居住群体,以及具有等级和秩序的古代聚落。后来把“雅”引申到第二名(比如冠军/亚军)来表达第二种关系。这就意味着,只要头脑有一个非最优的心智状态,就是恶的状态。阳明先生说:“最好的是心的本质。过于注重本体是邪恶的。“就是这个意思。

现实中这种“无邪”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用这种方式修行太难了。所以,只要当事人在自己目前的状态下做出最好的选择,就是“善”。嘉措活佛写过一本书《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鼓励人们关注当下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在当下做出最好的决定,即使在别人看来不合理。杨明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我这一代只根据分和限就知道。今天的良心就在这里看到,它只是以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东西扩展到最后。如果明天的良心再次开悟,它将从明天的知识扩展到最后。这是一个很好的努力。”当我们按照认知规律去做的时候,就是在做好事。

2

知“恶”,就是理解“善”。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直接面对的是当下的事。面对眼前的事是最好的心态吗?它是起作用的最高本体。阳明先生说:“至善是心的本体,但它从‘明德’到‘精景宜’,却没有留下东西。”请注意。【之】这里既可以理解为极端状态,也可以理解为动词。“就是从‘明明德’到‘京景宜’。”

我们去看甲骨文“之”,它看起来像“焦”写颠倒了,表明一个人躺在床上,他的腿交叉。最初,在古代狩猎时代,对于整天旅行的男人来说,回家意味着他们可以安全地躺下休息。所以,“至”是回家的动作,是回家的状态,这个家就是“至善”,即“心之本体”。你觉得在万物的互动中属于心的本体感觉好吗?

既然“至善”是心的本体,为什么会有善恶之分?阳明先生也说:“无善无恶者静,有善有恶者怒。如果你在空中不动,就是没有善恶,也就是最好的意思。”之所以写这段话,是为了回答弟子侃关于清除园中杂草的问题。是的,作为心的本体,“至善”是“无善恶”。我们的思想一旦动了,善恶就产生了。所以善与恶只是同一个本体和能量的生长,思想的发射方向是有区别的。至此,我想我们已经能够理解为什么要注意阅读和努力工作了。所谓“有善有恶,以德报怨是好事”。

我们已经知道了功夫的起点,那么具体怎么做呢?王先生说:“夫用一源,知体用之所以,是知用为体。”其实它描述的是我们日常的“使用”其实是有根的,那就是“本体”。按照这种理解,“至善”就是我们的本体,善恶的修行就是本体的“用”。我们利用好它有两个条件。一、本体修炼。比如一个失去了良心的罪犯,做一件好事是很难的,因为他根本想不到,感觉不到。第二,有很大的决心知道一件事是好的,没有决心与坏习惯和私欲作斗争。好在每做一件事对自己的良心,本体就会加强,下次就变得更容易做了。这就是“修行在物”的过程。所以就像种树一样,要在“本体”上下功夫,根系结实,自然开花结果。如果你只是学习一些技能,你迟早会死。事实上,没有根系的养分供应的“利用”,用得越多,死得越快。

最后,思考如何将“性善心本”的原则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如前所述,猪八戒的故事,法名“悟能”,意思是不管他是懒惰还是节俭,他只是在向不同的方向展示同一种能量,这种能量既可以用于修道,也可以用于挥霍。当猪八戒明白了这个道理,完成了能量运用模式的切换,就成了阿罗汉。比高一级的是他的哥哥吴空,也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孙子猴子。那么什么是“空”?能量作为一种“用”的层次,我们可以感受到,但是很难实现发出能量的本体,这个本体可以理解为“至善”。所以大师兄体悟空,体悟“心之本体”。西天取经后获得的果位也是比猪八戒高一级的斗佛位。

其实大家都在西学东渐,十万八千里是指我们内心的距离。一旦我们意识到道路,我们到达108,000英里外。相反,我们真的做不到。十八万里是如来的手掌,没有尽头。

以我个人情况为例,供大家参考。将“停在最好”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有三个方面。

第一,下定决心。要想做到“至善”,首先要学会“止”。这种“停止”也可以理解为停止对对面干扰的追求,先确定人生的志向。王先生说:“总的来说,我们渴望学习,但我们决心已定。所谓困而忘疾,只言片语。”如果说“志”是本体,那么“志”就是应用。“决心”坚定与否,影响“志向”坚定与否;“做志向”是否坚定,反过来又验证和强化了“决心”。孔子曾说:“至于十五计划的学习”。这不是随口说说的。没有十五岁的决心,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我们不妨反思一下自己。做某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真的太难了,还是你只是在想?有人指出,如果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那么恐怕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人。被迫别无选择只能被认知对待。

曾经有人问沃伦巴菲特如何学习投资。巴菲特拿出打卡表说,如果把每一个洞都当成一次投资,只能进行有限的几次投资,那么自然就很难学会投资。那么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是否意识到时间和机会的珍贵?你下定决心了吗?你有没有下定决心后做了什么?遇到困难后还坚持吗?这些都是在“善心本体”上下功夫的关键。

以我自己为例。我问自己很久了。如果这辈子只能做一件事,我会选择做什么?我想了又想,因为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家庭、工作、事业都不容易放下。但是回顾过去,不放下怎么办?你之前什么都做了,但你真正做了什么?

于是,我开始搞清楚当初的心到底触动了我什么心。我发现出来了两个字,就是“成长”。在我心里,我一直相信人来到这个世界是带着使命的。他希望生活在高处的美好事物丰富世界,而实现使命的过程就是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过程。因此,我决心不仅要实现五福生活的幸福,而且要帮助我周围的100个人实现五福的生活。有了这个野心,工作生活中的选择就变得很简单了。这件事要不要做,要看是否符合我的志向方向。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做事情的初衷是什么。是前进一步还是后退一步?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知止可以稍后解决,然后它可以安静,然后它可以安静,然后它可以安全,然后它可以被考虑,然后它可以被获得。”

其次是平时的做法,就是有错如何“乖”,没错如何“守好”。王老师说:“知道的好,不知道的好,中立。”分两部分,一是在无之时,保持《中》养心的本体。甲骨文中,[中]是两旗之间的圆圈形象,是指两军交战对立时双方约定的区域,所以[中]的位置是安全可靠的。就像打羽毛球一样。运动员每次击球都要回到中间区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接下一个球。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差距应该处于一种中间状态,在这个地方,心的本体才能得以保存。

第二,有事发生时,在“和谐”中创造协同效应。甲骨文中,[和]是左右结构,左边有“纹”,意为芦苇等草类植物,右边有吹笛子的嘴。【和】指掌握不同长度的钢筘组成的笛子编曲特点,吹出和谐悦耳的音乐。万物合一就是万物有良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是否能够认清万物的差异,并与之一起创造,那么每一次的互动都会是良心之间的舞蹈,能够达到在事物中修炼心灵的效果,也就是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能够滋养心灵。

说到这里,分享两个工具。首先是一心一意的走。我每天简单的走半个小时,注意呼吸,满足于当下的每一步。因为没有复杂的外界干扰,可以慢慢感受到内心的变化,可以体会到一些本体没有发展的状态。阳明先生说的禅修也应该起到同样的作用。第二个是番茄钟。我有一个私人教练,就是我随身带的番茄钟。每次开始工作,我都拧开25分钟倒计时,下定决心在25分钟的工作时间里保持正念和内心的觉知。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的良心告诉我什么更容易感知,我有没有按照良心做事也就清楚了。虽然我们始终达不到自己的良心,但保持关闭25分钟总是相对容易的。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倾听。谢谢大家,期待大家的批评和指正。您的反馈是我改进的机会。

最后补充一个对学以致用的理解。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道理”,但“道理”只是听起来有用,不一定好用。所以西方的方法是“工具化”,把大象放进冰箱分三步走:“一、二、三”。工具化的弊端也很明显,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同样的方式不一定适用。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同时具备“原理-真理-工具”,推理的时候最好分析原理,因为知道原理的时候更容易举一反三。有原因后尽量参考别人的工具,使用后开发适合自己的工具。仅此而已。再次感谢你花时间听我这么多。谢谢

转载目的是传播阳明心学

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1.《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如何把“止于至善”用于创造美好生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如何把“止于至善”用于创造美好生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217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