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部近日举办了以“新形势下的中国外交”为主题的第八届“蓝厅论坛”。本报撷取了其中关于中国对外政策方针、国家利益、周边国家关系、地区安全、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朝鲜半岛局势、叙利亚问题等方面的表述,并采访、集纳了一些中外专家的相关观点,以期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特别是走进2013年之际的中国外交政策走向。

不会改弃

对外大政方针不会改变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重申,中国将继续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这不是简单的政策宣示,而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中国的对外大政方针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促进了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符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得到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在国际上赢得了尊重,赢得了朋友,赢得了友谊。

正确的政策没有理由改变,更不会改弃。正如邓小平当年所强调的,路子走对了,政策不会变。要变,也只会变得更好。

合作共赢

自己要过好日子,也要让别人过好日子

中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自己要发展,也要让别人发展;自己要安全,也要让别人感到安全;自己要过好日子,也要让别人过好日子。

守住底线

中国是讲原则、讲道理的,同时也是有底线的

一些人给中国维护合理合法的国家利益的行动扣上“强硬”的帽子,甚至鼓吹“中国威胁论”,这或者是别有用心,或者是不了解事实。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也将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两者并不矛盾。我们维护的是自身合法权益,要守住的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而非去抢占别人的地盘。只有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得到维护,和平发展道路才能走得稳。中国是讲原则、讲道理的,同时也是有底线的。

绝不称霸

永远做周边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远亲不如近邻。中国拒绝“国强必霸”的逻辑。称霸扩张不是中国的文化,更不是中国的政策。无论中国发展取得多大成绩,睦邻友好政策只会加强,不会削弱,中国将永远做周边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当前形势下,处于加快发展关键阶段的亚洲国家应倍加珍惜和平稳定的良好局面和持续较快的发展势头,不让任何因素干扰、折腾、迟滞、破坏亚洲的发展与合作。当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住机遇,同心同德、互帮互助,排除干扰、妥处分歧,集中精力搞建设搞合作,推动亚洲再上新台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贡献、树立新榜样。

消除互疑

冲突和战争不是中美关系的宿命

冲突甚至战争不是中美关系的宿命。构建中美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是一项造福两国、惠及世界的开创性事业。

中美两国应当把握合作共赢的方向,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秉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切实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坦诚深入沟通,大力开拓务实合作,加强在亚太的对话合作,消除中美“战略互疑”,为老问题寻找新答案。

亚太是中美利益交织最紧密、互动最频繁的地区,不应该是中美竞争的“角斗场”,而应当成为中美互利合作的“大舞台”。中方尊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正当利益,欢迎美在亚太地区发挥建设性作用。美方也应尊重中方在该地区的利益和关切,对地区国家间分歧摩擦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不要拉偏架、“帮倒忙”。中美双方应加强坦诚交流沟通,增进了解,扩大共识,稳步推进三方和多方合作,努力在亚太实现对话合作大于摩擦分歧的局面。

管控分歧

我们不惹事,但也决不怕事

中方希望中日关系在两国间的四个政治文件和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精神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希望日本新政府奉行积极对华政策,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两国关系存在的分歧和问题,以实际行动为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作出努力。

中国政府和人民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和意志是坚定不移的,中国公务船保持在钓鱼岛海域的常态性巡航。我们希望有一个稳定、安宁的周边,我们不会惹事,但也决不怕事。中日应该通过对话磋商寻求妥善解决和管控的办法。

希望日本新政府能够正视历史和现实,作出正确判断,为克服两国关系中的困难、使两国关系回到正常发展轨道作出切实努力。

劝和促谈

中方尊重叙利亚人民意愿和选择

叙利亚形势日益恶化,中方对此十分忧虑。中叙两国人民有着深厚传统友谊,我们真心希望叙利亚人民能早日摆脱暴力和战火,重获和平与安宁。中方主张尊重叙利亚人民意愿和选择。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没有任何私利,捍卫的是《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和不干涉内政这一最重要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我们正在并将继续积极做劝和促谈工作。

均衡解决

朝鲜半岛要避免局势轮番升级

在处理朝鲜半岛问题时,各方应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化解矛盾,积极促进地区安全合作,维护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中方处理半岛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是维护半岛和东北亚和平稳定。实现半岛无核化、通过对话协商均衡解决各方关切。我们向有关方都表明了在朝射星问题上的态度,希望各方都避免采取可能导致局势轮番升级的行动。

新年到来之际,张志军副外长强调了几个备受各国舆论关注的观点。第一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国家主权意识的协调;第二是提倡讲原则与讲道理的统一;第三是主张在中美关系中消除战略互疑,寻求新方法解决老问题;第四是希望中日双方通过对话建立管控机制;第五是反复强调中国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整体思维,即在与国际社会协调合作中努力消除某些国家、某些个人对中国的误解和误判,继续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未来的中国不仅仅要用经济力量去影响和带动世界,还应该用文化力量去感动和包容世界。

——日本早稻田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教授刘杰

回顾2012年中国外交历程,无论是在国际事务还是地区问题上,比如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危机等,中国都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中印关系在过去一年中实现了稳步长足的发展,双方各层面的沟通机制逐渐建立或完善。这一切都符合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过去一年中,中国与周边国家因主权问题引发的磨擦增多,但中国始终保持克制,主张通过对话和平解决问题。展望2013年,相信中国将继续奉行和平自主的对外政策,注重大国关系,努力维护周边睦邻友好大局。

——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卡纳德

中国提出“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我认为这是负责任大国的表态,是一种责任的勇于担当。

中国一直提倡互利共赢的理念,不论是与邻国还是与遥远的非洲国家,在贸易往来中都注重各方利益,这是非常值得肯定和赞赏的。正是基于这种外交理念,中非关系的发展与合作一直稳步推进,得到不断深化。虽然世界局势有些复杂,但中国能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并在一些重要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发出声音,体现“自己要发展,也要别人发展;自己要安全,也要让别人感到安全”的共赢理念。

——刚果民主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公使南比·卡亚贝·瓦朗坦

希望中国不要被东亚一些国家的军国主义、极右势力的挑衅所动,经常保持对话的姿态,在国际社会中伸张中国的正义。

——日本三重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尾西康充

过去一年,中国在外交领域处理包括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韩关系等方面问题时,都表现出一种大国风范,在国际上赢得广泛尊重。特别对钓鱼岛问题和南海问题,中国政府明确表示了自身立场,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就韩中关系而言,两国政府需尽量消除在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误解,寻求在经济、能源、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合作。希望未来韩中两国相互合作,加强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沟通协调,为维护和促进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而共同努力。

——韩国中国政经文化研究院理事长、国际政治学博士李映周

中国近年来采取了正确的外交战略,已经成功通过经济方式发展起与其他主要大国的关系。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中国需要有长期的目标和方式,需要建立与相关国家之间的理解和互信。如今,日本右翼的活动增加了地区安全的紧张局势,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存在争议,面临安全困境。

中国需要更多地与世界联动,促进坦率交流。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需要向世界释放清晰的信号。

——柬埔寨和平与合作研究所执行理事常万纳瑞斯

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执行的外交政策没有偏倚,不但与叙利亚政府密切沟通,也与叙利亚反对派积极联系,坚持寻求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努力,是最有利于叙利亚人民利益的外交举动,在叙利亚民间具有良好的口碑。

中国这一主张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防止了外部干预变成现实,防止了叙利亚成为第二个利比亚。

叙利亚危机发展至今,伤亡与日俱增,无数民众流离失所,战争已经造成了巨大损失,而目前双方谁也无法获胜。

新年里,希望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继续发挥大国作用,加大向冲突双方的施压力度,促成叙利亚尽早达成一个和平的政治解决方案。

——叙利亚政治分析家纳比尔·萨曼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了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宣示了中国在今后将以怎样的姿态处理国际关系。作为一名巴勒斯坦人,我亲眼看到中国切实履行了这一诺言。

2012年11月29日,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观察员国,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方的全力推动。

巴勒斯坦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长期以来对巴人民争取合法民族权利斗争的坚定支持,并由衷赞赏中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时始终秉承的以和平对话为主要方法的原则。

——巴勒斯坦驻华大使艾哈迈德·拉马丹

中国现在的国力非常强大,但中国似乎并不想与别的国家把关系搞得那么紧张。负责任的大国就是应该致力于世界和平,而不是到处挑起战乱。

在钓鱼岛问题上,我发现中国政府很克制,我非常赞同中国政府的做法。因为打仗对谁都没好处,每个国家都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发展经济和提高老百姓生活上来。

——越南商人梁国平

吴建民:一方面中美之间有利益的分歧与冲突,但在另外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中美之间有很多共同利益。中美双方的利益有交汇的地方,在利益交汇点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可以使双方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大,中美关系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到那时,我们处理分歧就可以更加冷静,更加务实,更加顾全大局,把存在的问题处理好。

当然,双方在处理分歧时,必须要认真对待。例如,美国售台武器的问题,两岸关系良好发展到今日的程度美国竟然还在向台湾出售武器,中国的老百姓对此十分反感。

再举一个例子,美国的军用飞机时常在中国沿海侦察,这同样也引发许多中国人的不满。以上两个问题都是美国冷战思维的产物,我希望随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这些问题可以逐步得到解决。

吴心伯:我认为中美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中美关系不够稳定,经常会有一些诸如台湾问题、涉藏问题等敏感问题冒出来干扰中美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中美竞争在上升,主要体现在中美利益交汇的亚太地区。

怎么样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国家之间是谋求利益的最大化还是谋求利益的平衡?我觉得应该是谋求利益的平衡。中方提出来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美之间要加强经济合作、淡化意识形态分歧、避免军事竞争和对抗以及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合作。但美方在冷战后还在突出意识形态、突出美国意识形态价值观的优越性,而且也在突出它的军事优势,而不是来避免中美军事竞争和对抗。

国际热点

曲星: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看待国际热点问题当然就有发展中国家的视角。比如说就叙利亚问题,中国已连续三次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投票中使用了否决权。中国一方面是为了防止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同时积极推动斡旋,推动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以及特别代表卜拉希米提出的六点主张和四点倡议,中国同时和叙利亚政府和叙利亚反对派进行接触,致力于推动政治解决,中国现在还仍然在努力。

在伊朗核问题上,中国是支持核不扩散条约的,中国希望中东成为无核区,当然中国也认为任何国家在核不扩散条约框架内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力。中国并不认为制裁是一个好的建设性的手段,而是与安全理事会的成员国密切合作,推动通过外交谈判来解决目前的问题,解决目前的分歧。中国在“6+1”的框架内,非常积极地和有关各方接触,致力于维护这个地区的和平。

地区安全

刘建飞:中国作为亚洲第一大经济体,认识到在维护亚洲发展稳定方面应该承担起大国责任,这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一个新的动向。中国要惠及周边国家,但不是以牺牲自己的重大利益为前提,任何国家都不要以“和平发展”来束缚中国发展手脚,来侵害中国利益。这种图谋是不现实的。

中国特别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是要创造人类共同利益。把这个思想套用到亚洲,亚洲国家应该同舟共济,增进亚洲的共同利益。我觉得还应该强调一点十八大报告里提到的要“权责共担”,亚洲国家也应该共同承担维护亚洲和平稳定,构建和谐繁荣的地区环境。

吴心伯: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分歧和竞争是一个客观的现实。我们应该从两个层面加以共同面对:第一个层面,理念上的沟通。例如,中国表示欢迎美国在亚太地区发挥积极作用,并为这一地区的和平稳定作出贡献,与此同时,美国也曾经表示尊重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正当利益,但是关键是美方应该切实做到这一点;第二个层面,政治上的互动。现在中美之间已经有例行性的亚太事务磋商,实际上就是要协调双方的政治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美双方要言而有信,对话、磋商中达成的共识应得到切实的落实。

1.《好日子论坛 读“蓝厅热词”把脉中国外交(权威论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好日子论坛 读“蓝厅热词”把脉中国外交(权威论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22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