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在国际消除贫困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了非洲最大的贫民窟——基贝拉,距离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市中心的车程只要几分钟。

这片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蜗居着大约80万人,一间间由生锈铁皮或是焦黄泥土拼凑的简易房沿着土坡倾斜分布,如同马蜂窝上密密麻麻的房孔。一条条污水沟将凹凸不平的土地分割得七零八碎,垃圾烧焦后腾起黑色烟雾,蝇虫乱飞,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

贝亚特丽斯·阿德加与她的残疾丈夫和四个孩子住在一间不足8平方米的泥土房中,一家人靠阿德加每天1美元的收入勉强度日,她说,“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家人不再挨饿。”

基贝拉当地的失业率高达50%,许多居民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只有不到200名警察在这里维持治安,艾滋病、伤寒和霍乱肆虐,暴力、性侵事件时有发生。

在基贝拉工作的警察乔治说,几乎每天都要处理100多起刑事案件。入夜后,歹徒携带枪支和刀具出没在黑暗的狭窄巷弄,连一些警察也不敢在夜间前往犯罪高发地段执勤。

乔治说,基贝拉的人口还在不断增加,内罗毕以外地区的贫困人口每天都在大量涌入。

记者带给阿德加一点食物,她反复说,“谢谢,但请千万不要拿着东西走进来,因为被邻居看到后,我们晚上可能会被抢劫。”

除了贫困和暴力,地势低洼的基贝拉还面临洪水威胁,45岁的妇女杰西卡·穆桑杰最担心即将到来的降雨。1997年厄尔尼诺引发大暴雨,她的所有家当都被洪水冲走了。

曾经在内罗毕协助改建贫民窟小学的中国香港建筑学者朱竞翔说,贫民窟是所有城镇化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城市聚集大量资源,内部有很高的聚合能力。如果政府效能低下,无法让资源公平分配的速度赶上人口聚集的速度,就会出现贫民窟、城中村等现象。”

内罗毕贫民窟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殖民时期的种族隔离政策,独立后的改造项目失误,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模糊不清的土地产权,特权阶级的冷漠忽视,以及肯政府与国际机构之间的互不信任情绪等等。

多年来,肯尼亚政府制定的贫民窟升级改造计划因为触动了某些阶层的利益而大多以失败告终。

例如有人担心这些改造计划会导致他们失去租金。也有一些政客出于选票顾虑,不愿意分散选民,因为与世隔绝的贫困人口通常是最易受到影响和蛊惑的群体。

在这个被世界遗忘的贫困角落里,一些年轻人正在努力学习芭蕾舞,用舞蹈抚平在现实的刀劈斧砍下已经千疮百孔的心灵;一些女孩子在训练踢足球,她们组 成了马萨雷女子足球队,期待通过足球来实现自我价值;还有一些人加入义工组织,为饱受磨难的弱势群体奔走呼号,用微薄的积蓄帮助比自己更加困难的人。

8岁的法赫麦在基贝拉一所小学念书。她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律师,到维多利亚湖畔的城市基苏木去生活和工作。

基贝拉如今拥有12所公立学校和一些由非政府组织和教会捐赠的私立学校。这些教学机构大多条件简陋,环境恶劣,教学设备和课本严重匮乏。

贫民窟里的一所私立小学校招收了大量孤儿,而且已经有数百名学生升至当地中学,其中还有三名学生考入了肯尼亚的公立大学。

“这些孩子,他们活着,或者死去,外界都不会关心。但我们不甘心,谁的心里不向往外面的世界呢?”教师费斯图斯·奥维诺说。本站

1.《中国最大的贫民窟在哪 被遗忘的角落——探访非洲最大贫民窟(组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最大的贫民窟在哪 被遗忘的角落——探访非洲最大贫民窟(组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23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