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讲述了一个来自贫民窟的印度街头少年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如何从教育资源贫困的地区脱颖而出,也是很多印度青年的梦想。自独立以来,印度政府相继出台扶助弱势群体的法规条款,如对特定部族、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有入学优待以及工作名额预留。目前占有印度人口近1/4的相对弱势群体已享受到高校及政府工作岗位49%的预留名额。另外在学校各项考试中,受照顾群体的及格分要较一般标准低10%,且经济条件确实很差的学生还会得到政府的补贴。《环球时报》记者在尼赫鲁大学图书馆采访期间,遇到过来自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学生,尽管这些地区地处偏远、经济落后,但教育投入并不低,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进入尼赫鲁大学、印度管理学院等知名学府求学。

印度青年学者、尼赫鲁大学客座教授茅笃亮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印度“贫困生”在入学及就业等方面都会受到相应照顾,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是优秀的人才。茅笃亮说:“人们认为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眼界更开放,但实际情况正相反,那些来自穷困家庭的学生在学校里能更积极融入,更愿意了解他们此前不懂的上流社会,从而拥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相反富有人家的学生似乎并没有‘向下’取经的动力,他们眼中的世界更为单一,这也可被理解为某种世界观上的盲点。”为应对教育资源极不均衡的现象,印度公立学校也推行“划片制入学法”,在新德里,学生有权在居住地5公里的范围内自主择校。但总体而言,条件较好的家庭会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或出国深造。

1.《juvil 印学者:贫困学生有更多人生体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juvil 印学者:贫困学生有更多人生体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28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