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徕卡相机公司总部大楼,工作人员讲解公司文化。

图为徕卡相机

在摄影爱好者眼中,徕卡相机被誉为“神一般的存在”。在其早期岁月,轻巧、耐用的徕卡相机让战地摄影成为可能,巴顿将军、隆美尔元帅都留下了在战场上使用徕卡相机的记录。而因为价格不菲,它也被称为“相机里的劳斯莱斯”。在英国,一些绅士并不拍照,但身上常挂一台徕卡,作为身份象征。历经百年沧桑,如今的徕卡面对数码洪流,却不愿意放弃自己对机械的坚守,其半个世纪前推出的M3相机至今式样基本没有变过。在性能方便为王的时代,这种坚守还能获得多少拥趸?《环球时报》记者日前走进徕卡公司位于德国西部小城韦茨拉尔的总部,试图探究到底是什么支撑了徕卡的自信。

“零部件最少化”

韦茨拉尔市位于德国黑森州西北部,是一个人口只有5万多的小城。19世纪80年代后,这里汇聚了德国光学工业的精华,建立了包括徕卡公司在内的十几家光学公司,以生产照相机、显微镜和望远镜闻名遐迩。与显赫的名声相比,徕卡公司总部显得格外低调。银灰色的4层大楼坐落在一片空地上,整个大楼的造型好像露天放置的徕卡相机双镜头。这里就是世界上第一台便携式相机Ur-Leica型相机的诞生地。

徕卡公司为什么选择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安家落户呢?徕卡公司公关部的埃尔伯特先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里的水土好,空气清新,有利于光学玻璃的生产,可确保其通透性。另外,这里远离喧嚣,能让工厂的设计人员和工人保持宁静的心态,潜心投入到产品的研发上。

谈到徕卡公司的过人之处,埃尔伯特很自豪,“徕卡相机绝对没有可有可无的多余部件。‘零部件最少化’使徕卡真正达到了增一分觉多、减一分嫌少的地步。”公司一直坚持直观、简练的设计,核心理念是高度重视产品的实用性,这绝不是让徕卡拥有繁多花哨的功能,它只拥有摄影所需的最基本功能。

据埃尔伯特介绍,徕卡公司对产品质量的追求是压倒一切的。他举例说,徕卡公司在上世纪50年代曾研发出一种相机镜头边缘涂抹的黑漆,这种漆的质量非常好,已经使用了几十年。最近徕卡公司开发出一种新漆,效果更好,唯一的不足是牢固度不如旧漆,使用久了会脱落。为确保涂漆几十年如一日地粘在镜头上,公司毅然决定放弃新漆,仍用旧漆,牺牲了镜头的部分性能。但公司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如果新技术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即使能提高产品性能也要弃用,说到底只有可靠的质量才是吸引用户的最大竞争力。”

总部里的那个空车间

在参观时,记者看到一个空空的车间,里面没有人。埃尔伯特说,这个车间是相机镜头研磨车间,主要由女工来做。由于这个工序比较独立,女工们又要求早上班早回家,公司就把她们的工作时间调整为早上6点上班,中午12点下班。这样她们可以用下午时间照顾家人。今年欧锦赛期间,公司还特许部分球迷职工晚上班两个小时,让他们在家享受足球狂欢。埃尔伯特说,“员工在愉快心情下和郁闷心情下的工作质量是完全不一样的。”这让记者想起了一个故事,一名技艺精湛的钟表匠在监狱里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原来的水平,出狱后又神奇地恢复了创造力。

徕卡公司对员工意愿和权利的尊重是有传统的。早在1885年,徕卡公司前身莱茨工厂就开始在工人中发放孤寡伤残抚恤金,1906年实行8小时工作制,这些重大福利制度比国家法定提早了至少10年。莱茨工厂的名气和声誉吸引了很多周边大城市的高级技工。“在莱茨上班”成了当时名副其实的光荣。

徕卡相机的历史可追溯到1849年。韦茨拉尔小镇上一名德国机械匠人凯尔纳成立了一家光学仪器作坊。20年后,该厂由曾在瑞士表厂做过学徒的年轻师傅莱茨接手,厂子更名为莱茨光学工厂,主要生产显微镜,到1907年售出10万台。一战前夕该工厂成为全球知名的光学仪器厂,产品覆盖望远镜、投影仪、电影摄影机等全线光学产品。然而一战让莱茨工厂和整个国家陷入困境。莱茨1920年病故后,他的儿子小莱茨临危受命。4年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投产徕卡相机。在1925年莱比锡春季博览会上,莱茨工厂推出了第一部量产135mm徕卡相机,一炮而红。

数码时代,为何坚守机械

一家企业的兴衰逃不开世事风雨。上世纪70年代,日本竞争者们不断开发低端产品以占领市场,徕卡相机的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70年代中期,徕卡公司首次出现财务危机,7000名员工急剧裁员至3000人,生产线部分转移至人工成本只有德国1/4的葡萄牙。在80年代中期艰难的出售谈判中,莱茨后人不得已彻底退出了这一百年的家族企业。1987年,徕卡公司被瑞士同行WildHeerbruggAG收购,后几经易主。

2000年,日本数码相机的销售额首次超越传统相机。佳能、尼康等很快以高质量的数码相机树立了在这一领域的声望。柯达公司在2004年停止生产传统相机产品,彻底转向数码领域。而徕卡仍固守传统工艺和极其昂贵的价格,这使它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2004年,徕卡亏损超过1000万欧元。在2005年破产之际,公司被奥地利商人考夫曼收购。所幸,徕卡多年来坚持销售额10%以上的研发投入为其在激光显微镜等领域的技术发展保驾护航,徕卡作为高端光学仪器供应商的国际地位得以确保。徕卡的品牌价值并未出现剧烈下滑。目前,徕卡相机公司已成为徕卡品牌冠名却彼此独立的三家公司之一。

如今,徕卡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和日本松下合作生产数码相机。最近还和中国华为合作生产手机镜头。在T系列、S系列和SL系列的产品上应用并优化了自动对焦技术,实现产品的自动化。另一方面,继续在M系列相机上使用手动对焦技术,坚持机械相机制造。

在数码时代依然坚守机械相机,有人表示质疑和不解。徕卡公司调研发现,在传统机械相机巅峰之作的M3相机使用人群里,年轻人依然占很大比例。这就表明,在性能方便为王、数码相机大行其道的时代,精密机械相机仍是很多人的梦想极品。因为徕卡粉丝们欣赏的是制造哲学,追求的是使用机械相机所具有的事必躬亲的参与感。这是高度自动化相机不能给予的。徕卡相机的优势是,对相机机械制造有绝对自信,但对电子元件就不敢保证。因此徕卡公司决定,以M3系列为代表的经典路线必须坚持,电子元件越少越好。在机身制造上,还用黄铜取代钛铝合金,要的就是这种“沧桑感”。

即便是数字化的徕卡相机,依然坚持传统设计,比如在镜头卡口上一致,可使用几十年前的镜头,甚至连存放电池的位置与方式都像极了胶片时代的M系列。中国一名张姓摄影爱好者表示,“这让徕卡的拥趸能继续感受经典。但同时,新进用户会抱怨这台机子操作起来很难,甚至不如一台微单‘好用’。”

据说每台徕卡相机都有一个单独编号,从第一台至今都是连续的。这使其极具收藏价值。目前收藏市场上最热门的是百年经典徕卡M3系列。上世纪30年代生产的、品相保存完好的可达百万元级别,其中还分军版和民版。

“现在的徕卡价格的确让人有些难以接受。几十万元买上一套限量版渐渐成了一种炫耀方式。”这名徕卡迷说,“但真正热爱徕卡的摄影者还是要用它来拍摄的。因此,二手市场已成为一种性价比更高的拥有徕卡的方式。”

1.《徕卡相机为什么那么贵 相机里的劳斯莱斯:在徕卡相机总部感受高冷自信》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徕卡相机为什么那么贵 相机里的劳斯莱斯:在徕卡相机总部感受高冷自信》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32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