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指南

贠小苏 生活不止教学,还有公益——丁文广教授访谈 | 我们 · 访谈

生活不仅是教学,也是公益

白木

2015年10月14日,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公布。在提名名单中,回族被标在名字后面的括号中。这个名字叫丁。他的身份是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教授,但认识丁的人都知道,他不仅仅是一个坐在象牙塔里的教授。之所以获得国家道德模范提名奖,是因为他长期致力于公益实践,几十年来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他做公益有哪些独到的想法?让我们走进兰州大学,走近丁,认识这位“扶贫教授”。

出身贫寒,努力学习

1963年,丁出生于陇东平凉白庙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丁之前,这个家庭已经有三个女孩和三个男孩,而与丁最亲近的男孩死于饥饿。有两个男孩在丁之后。丁的父亲是伊玛目,常年在河北、河南、陕西、宁夏、甘肃等地上学。这个大家庭的重担就由他的母亲顾独自承担了。

丁文光从小就知道母亲的艰辛,他忘不了母亲用卖鸡蛋的钱养活全家。丁一岁时,他的母亲经常卖血为孩子们提供食物。常年在不毛之地劳作的母亲瘦弱,营养不良。有时针被插入,根本没有血液流出。抽血的医生让她先喝点盐水再抽。卖血回家的路上,天气突然变了,电闪雷鸣,下起了倾盆大雨,差点在一条泥泞险峻的山路上掉进一个山洞。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但这位明智的母亲在孩子的学习上非常慷慨。丁高中时花1.45元买了一本英汉词典。当丁告诉她母亲时,她翻遍了所有的箱子,没有找到任何值钱的东西可以卖。最后她忍痛放弃了多年收藏的东西,卖掉了一枚民国银币。这一切都在丁的眼里看到了,在他的心里记住了,最后变成了学习的动力。

上学前,母亲从公社带回报纸,成为丁的启蒙“教材”。在母亲丁的影响下,非常爱读书。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她在一张粘土做的课桌上完成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被平凉一中重点班录取。丁牢记母亲的启蒙教育,常说母亲的手是推动摇篮和世界进步的手。在我们的民族谚语中,就是“天在母亲的脚下!”

丁文光在平凉一中生活得很辛苦。因为学校离家远,我一周只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我都带着半口袋黄面粉做的小笼包回学校。一日三餐基本都是和干馒头一起吃,我连个咸菜都没有。周一周二胃都勉强能吃。到了周三周四,包子不是没了就是发霉了。当时唯一“奢侈”的一餐是炒面(炒面粉,一般是用小麦粉炒的,但当时经济很吃紧,有炒玉米粉就够了)。每顿饭都是用开水做的,一碗炒面和黄面(玉米粉)馒头一起吃。而炒面需要开水,但是因为学校食堂的水经常不开,最多70多度,冲进碗里。上层是清水,下层变成面条。连这种食物都不够,而且经常饿。有一次,丁看见老师在炒面的时候,排队打开水。他发现自己的眼里充满了同情,直到现在也忘不了那双充满同情的眼睛。从吃相来说,穿起来就更难了。有一件事让丁难忘,那就是他小学的时候穿了四季棉袄,夏天穿了唯一的棉袄。上高中时,丁坚持努力学习,甚至课间休息。当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玩的时候,只有他静静地呆在教室里学习。他晚上呆在学校,大家熄灯后休息,他却躺在冰冷的木床上,靠着同学点的蜡烛继续晚上的阅读。

1980年,丁从平凉一中考入甘肃农业大学,成为复试后白庙乡第一个考上高等院校的学生。而且他学的是草原科学,甘肃农业大学最好的专业,招收全国各地的学生,他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这也给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去接触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拓宽他与这些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的视野。上了大学,家里经济条件还是不太好。丁文光靠国家助学金生活在学校,但生活的艰辛从未影响丁文光的求知欲。大学毕业后,由于成绩突出,他被留用为教师。三年后,他被甘肃农业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1990年完成硕士学位后,被甘肃省畜牧厅聘为公务员,在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国际合作项目的管理工作。

丁在甘肃省畜牧厅工作期间,被农业部和加拿大驻华大使馆联合选定为“中加草地改良合作项目”的技术翻译。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加语言中心”培训半年后,于1991年9月赴加拿大温哥华西蒙·弗莱泽大学学习高级翻译,获得西蒙·弗莱泽大学与哥伦比亚翻译协会联合颁发的“高级翻译证书”。

1992年9月,丁从加拿大回国,继续在原单位从事国际项目管理工作,并晋升为副主任。1997年11月,因实施世界银行甘肃省扶贫项目的需要,在时任甘肃省副省长庞的协调下,调任“世界银行西部扶贫贷款项目甘肃办事处”负责项目的筹备和申请,后晋升为计划部主任、综合部主任。1999年,投资14亿元的世界银行西部扶贫贷款项目成功启动,甘肃省97万贫困人口受益。2002年1月,丁被一家国际开发机构聘为中国项目经理,负责中国西北地区的开发项目。期间,他亲自指挥实施了“5.12”汶川地震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项目,救援资金高达2亿元。

丁对工作中的顺风顺水很不满意,一刻也没有停止学习。2003年在兰州大学攻读环境管理博士时,被兰州大学作为交叉学科人才引进,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情怀,跨学科研究之路

在兰州大学,丁融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以探索西北贫困社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己任,长期带领团队从事气候变化响应和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在这一跨学科研究中形成了独特的专业优势。

为了解决甘肃省面临的贫困与发展问题,丁在导师、现任兰州大学副校长陈发虎院士的指导下,以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研究为主题,在社会学理论框架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系统动力学模型、GIS和RS等多种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本文以详实的数据和第一手案例探讨了自然-社会环境和贫困危机的内外驱动力,为环境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结论。出版专著《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研究——以甘肃省为例》获“甘肃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高等院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六等奖”同时依托生态治理、扶贫、灾害管理等50多个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与实践, 丁在国内首次提出灾害风险管理-生态恢复-民生改善耦合模式,并成功探索出适合我国干旱地区的“认知-缓解-适应的气候变化响应模式”。 丁教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和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3项。代表作有《中国穆斯林生态自然观研究》、《农村环境科学——气候变化视角》、《中国生态年报》(2004,2005)、《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研究——以甘肃省为例》等

丁教授研究气候变化响应和能源已有多年。针对国标沼气池存在的诸多问题,他对工程设计和保温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不仅提高了产气率,减少了CO2排放,而且冬季低温条件下也能正常产气。他开发的沼气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发明专利,并被纳入《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实用技术手册》,通过在墨西哥坎昆和南非德班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推广到发展中国家,为气候变化应对和中国气候外交提供了可信的第一手案例。

基于国际视野和最新的环境政策理论,丁教授主编了《环境政策与分析》系列21世纪全国高校环境规划实用教材,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受到高校师生的普遍好评。

同时,丁教授也非常关心农村环境保护。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二元”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和繁重任务。为此,丁教授组织团队编写了教材《农村环境科学——气候变化视角》,涵盖善治理论、公众参与理论、NGO(非政府组织)视角和最新国际环保理论。该书于2011年出版,为推动中国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丁还做过一个关于气候变化与生态破坏和性别关系的研究项目。2011年8月至9月,以丁为首的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在甘肃省积石山县和临洮县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8份,有效率95.3%。结果表明,首先,男性和女性对气候变化的看法不同。在“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宣传气候变化知识”方面,男性占59.8%,女性占40.2%。其次,气候变化对性别有不同的影响。在生理和心理上,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也有很大影响。灾害发生时,妇女通常是第一受害者,妇女的平均死亡率比男子高14倍。

2012年4月22日,北京——由联合国系统在中国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办的“妇女与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性别平等的重要性”论坛在北京举行。丁在论坛上发言说:“科学技术不是中立的。它经常被男人控制。”掌握科学技术,如使用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气化炉和雨水蓄水池,可以增强妇女的权能。让人骄傲的是,他还在SCI Zone 2上发表了国内第一篇高水平的国际期刊《可再生能源》,展示了西北地区可再生能源对性别的影响,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对我国性别研究的关注。

环保情怀,关注蓝欣高铁

丁热爱环境科学。考入甘肃农业大学时选择了草原学,此后一直在相关领域学习和工作。他不仅是理论研究者,也是实践者。

兰新高速铁路建设期间,丁先后四次驱车视察甘肃段周边环境,经武威、永昌至柳园。在考察过程中,他发现兰新高铁建设方对部分路段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如超大的取土坑、随意的砂石桩、临时便道等,远超环评报告的标准宽度,会对脆弱的沙漠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承受的伤害”。

关于临时便道,兰新铁路环评报告规定路基宽度为4.5m,路面宽度为3.5m,但实际上很多便道比4.5m宽得多..在调查过程中,丁发现山丹县军马场临时便道的宽度为11米。临时道路宽度超过环评设计标准,意味着建设会影响更多的草原。更重要的是,兰新铁路关于临时用地的规定只包括荒地、戈壁、旱地,没有草原、林地,但这些被破坏的土地实际上是草原。

如果不及时纠正这些问题,采取补救措施,受损的草原将变成流动的沙丘,并以极快的速度向周边地区扩展,无疑会使河西走廊脆弱的生态环境恶化,但生态环境并不是独立的。如果一个地方被破坏,冲击会形成“蝴蝶效应”。河西走廊的生态是整个西北的生态屏障。据说河西的沙尘如果达到2000多米,就可以飘到台湾省,可以想象,这种破坏的后果是如此严重,以至于一直致力于环境社会学研究的学者丁十分担心。在做了充分的调查后,他写了一份关于万言书的报告,然后交给了甘肃省有关部门,甚至环保部。让他惊讶的是,这本万言书竟然沉入了大海。无奈之下,他想到了媒体。首先,他向省内几家媒体反映了情况,但这些媒体没有注意到,也没有采取行动。于是他回应全国媒体,出乎意料的引起了《中国经济周刊》的关注。本报记者在丁的带领下再次前往河西走廊实地调查核实,发现丁反映的问题确实存在,甚至更为严重。为此,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兰新铁路甘肃段非法侵占万亩草原》的报道。报告一经发表,就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第二天就有60多家媒体转载,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由甘肃省《舆情信息》、《舆情参考》报道,受省长、副省长指示。相关部门介入调查,最后工程建设单位积极整改,投入上亿

故乡情怀,扶贫回馈故乡

“知行合一”是兰州大学的校训。只有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才能最终为社会服务。丁教授用实际行动实践了这一原则。

了解丁的生活和学习经历,我们会发现他有一种可贵的精神,就是能把每一次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变成前进的动力,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由于家庭困难,丁在上学的路上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资助,滴水之恩应得一泉。特别是他坚持扶贫几十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母亲的影响。从小,丁的母亲就以身作则,教导他“为人父母,优待亲友,可怜孤儿,帮助穷人”。母亲的启蒙教育和以身作则深深地感染了他。当丁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他发现社会上还有很多穷人,尤其是回族聚居区,很多人需要帮助,于是他毅然从原来的寄人篱下变成了寄人篱下。20多年来,他走出舒适的象牙塔,跋涉在贫瘠的村庄、泥泞的山路、昏暗的洞穴和陡峭的沟壑中;我去了救灾第一线,目睹了受损的房屋和无助的灾民。他充分认识到“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是一个文人至善至爱的基础。

在国际机构做项目的经历使他帮助别人的想法得到了很好的实践。2008年1月,丁在甘肃省沂山区注册成立沂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使他的公益之路更上一层楼。中心注册不久,汶川地震震惊中外。地震发生时,丁正在香港参加一个国际组织举办的主题为“灾害性气候变化对贫困的影响”的会议。得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丁于5月16日登上飞往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飞机,并于当天中午抵达成都。下飞机时,他不顾旅途劳累,日夜指挥救援队评估灾情,采购救灾物资,组织物资的运输和发放等。紧急救援结束后,他组织了一支救援队进行灾后重建工程。四川救援按计划进行时,他回到甘肃,指挥队伍在武都、文县开展救灾工程。这次救援行动为他积累了指挥重大救灾的丰富经验。

扶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问题。然而,扶贫部门通常只关注民生改善,而忽视生态恢复和灾害管理。民政系统只重视灾后应急救援,而忽视了灾前预防和生态环境恢复。生态治理部门往往不重视扶贫和灾害管理。由于设计理念和部门壁垒,往往导致资金消耗大,项目效果差。针对这种情况,丁及其团队成员突破了传统的扶贫项目模式。他认为做公益不是简单的发放一些扶贫物资,对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影响不大。他积极探索打破贫困地区贫困-生态环境恶化-灾害加剧的恶性循环。努力将扶贫与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提高村民自我发展能力、环保意识、参与意识和社会性别意识,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清水岭工程。

平凉崆峒区大寨乡清水岭村在2000年代初还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大部分村民住在破旧的窑洞里,吃饭喝水都要在陡峭的沟壑里挑水。有些家庭用三块砖搭了一个锅做饭。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差,部分村民外出打工多年,流出人口占近20%。全村耕地4546亩,年人均纯收入只有300多元。辍学儿童多达40人,约占30%。是典型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贫困社区。因为村民买不起煤,只能上山砍柴做饭取暖。导致植被越来越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形成贫困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

丁在申请了一个扶贫项目后,他做了充分的调查。他每次在山路上走十几里,脚都湿透了,鞋子也磨破了。他和村里的村民住在一起,一起吃饭,还召集村民开会讨论项目实施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农民最了解农村,也最了解自己,农民提出的很多问题,最终都是自己想出了解决办法。丁感慨地说:“文盲不等于没有知识”。经过6天的调查和充分准备,丁项目组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对项目需求进行评估,包括实地调查、半结构式入户访谈、绘制资源图和季节日历、召开社区会议等。,并准确设计项目内容。

经过调查,丁发现村里事情太多,而且项目资金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一个系统科学的扶贫模式。他把村民的需求一一列举出来,和村民们讨论,这么多需求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村民一致认为是扶贫。丁说,要从扶贫入手。但如果50多万的项目资金平均分配到180多个家庭,一个家庭得到的不到3000元,对脱贫基本没有影响。丁想确保最贫困的弱势群体首先受益,但如何确定优先受益者?公平公正地当选并不容易。为此,丁带领的评估小组采用了最琐碎原始的方法,每一步都要有全体村民参与。为了认定贫困户,项目评估组和社区共同制定了“贫困户四项标准”:一是居住在窑洞或危房内;二、大型牲畜不足1头或绵羊不足5只;3.残疾人或长期患病者;第四,农民家庭缺乏劳动力。根据贫困程度,所有村民分为三组。其中,最困难的61户被列为首批项目户的优先受益者。评估小组从村里的183户项目户中,经过反复调查整理,推荐了20户最贫困家庭作为第一批项目户。推荐名单在社区公布,经村民确认后,投票选出41户项目户,从而诞生了第一批61户特困家庭。然后依次选出第二批项目户和第三批项目户。

他们也采用了最基础的投票方式,通过投玉米粒来投票。每个家庭都有一个信封作为投票箱,信封上有农民的名字。投票点选在社区小学的教室里,农民在教室外排队投票。投票过程由评估小组成员监督。最后,投票结果在所有选民面前公布。根据信封中玉米粒的数量,决定一户属于哪一批项目户。这种投票方式虽然耗时六个多小时,但被村民认为是历史上最公平、透明、最受贫困家庭欢迎的投票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难忘的故事发生在丁身上。村里有个特别穷的家庭,但是以前每次扶贫物资都到不了他们家。丁在做项目的时候,这家人的儿子用行李车拉着丁,把他堵在村口,他兴奋地说:“你在扶贫干什么?我们家穷。这么多年没见过一分钱的扶贫资金。你只是把我父亲带走了。”丁意识到扶贫项目对这个村的人是多么重要!于是他耐心的给家里讲解了这个扶贫项目的程序和方法,保证了公平公正。如果他们家真的很穷,在这个程序下绝对不会错过。经过一番解释,家人的情绪平息了,他们参加了贫困户选举会议。然而,当第一轮特困户名单公布后,父亲突然晕了过去,没有说出自己的名字,大家急忙去救他,十分钟后醒来。之后,丁告诉老人,评选还没有结束。第二轮评选,老人上了贫困户名单,老人突然笑着揉了揉胡子,高兴得嘴巴都合不上了...

为了实现自助和滚动发展,经村民讨论,丁带领的项目组开创了“退牛还犊、滚动发展”的模式。具体办法如下:第一批61户特困项目户免费赠送一只好的基础牛。这种基础牛生产的犊牛长到六个月大时,免费提供给第二批项目户,奶牛归项目户所有,供进一步养殖;第二批61个项目户的犊牛达到配种年龄后,出生的犊牛6个月后免费滚至第三批项目户。就这样,61头基础牛滚了两次,183户贫困户受益。为了抑制社区对植被的持续破坏,该项目设计了生态恢复计划,要求每户种植2亩薪炭林和2亩紫花苜蓿。这种扶贫模式被丁称为“奶牛滚动开发模式”。一头奶牛惠及三户贫困户,促进三户生态改善12亩。由于项目实施效果显著,农民按照承诺成功完成了奶牛滚动发展计划。丁被农民的老实深深打动,又跑来跑去,筹集了80多万元的项目资金。2004年,他免费为每个农民提供一个太阳灶,补贴自愿建造沼气池的农民建造沼气池,还补贴每个农民1000元建造牛棚。这些项目的实施大大缓解了社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三年内植被覆盖率恢复到73%。2007年,北京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去清水岭村视察和评估正在实施的项目。教授高兴地说,奶牛滚动开发项目显著改善了贫困,恢复了生态,提高了农民的发展能力,促进了传统互助精神的传承。

在清水岭,90%以上的家庭是贫困户,周围都是荒山、荒山。丁的项目已经完成好几年了。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住在砖房里,购买了现代农业机械。荒山变绿,牛群成群,泉水清澈。贫瘠的“清水岭”真的成了贫困户所期待的“清水岭”。

在牛滚模型的基础上,丁完善了他的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扶贫开发模式——“生态恢复-民生改善-灾害风险管理耦合模式”。丁认为,生态环境退化总是伴随着贫困和灾害,形成生态退化-贫困加剧-灾害频发的恶性循环。为了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统筹考虑这三个因素,设计符合农民意愿的发展项目和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造福贫困农民,提高贫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耦合的发展目标。

丁耦合模型理论的主要论点是:经济贫困是“人与自然耦合系统”的复杂体现,是“自然-社会环境、贫困-灾害危机”恶性循环的外部驱动力。环境退化和灾害频发是经济贫困的外在表现,社会经济因素或人为因素是经济贫困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的政策体系是贫困危机的内在驱动力。因此,为了消除“人与自然耦合系统”中外部驱动力对贫困和灾害危机的负面影响,有必要消除政策制度对贫困的负面影响,打破恶性循环。这个对于普通人来说晦涩难懂的理论,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那就是“顶层设计是解决贫困的根本”。丁的扶贫理论为今后精准扶贫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丁的公益组织,甘肃省沂山沂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现主要从事民间智库及咨询服务、能力建设和农村社区综合发展,也是目前影响力较大的一个基金会的合作伙伴。该组织已成长为甘肃省灾害管理专业团队,联系全省86家公益组织组成“甘肃公益救灾联盟”,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各种灾害管理项目,实施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项目。救灾联盟覆盖全省14个市(州),有6个备灾仓库。无论灾难发生在哪里,都能第一时间看到他的救灾同事和热爱救灾物资的活跃身影。

“7·22”地震发生后,岷县县丁因及时获得信息,立即决定参加救援。半小时后,由胡小军秘书长率领的专业救灾队伍,他得力的项目骨干,正在赶往岷县重灾区美川镇的路上。

同一天,长期与丁组织合作的“一个基金会”也派项目负责人到岷县地震灾区加入他的灾害管理团队,共同成立“一个基金会岷县灾害救援指挥部”,与岷县民政局等政府部门合作,协调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救援力量。在确认岷县县灾情严重后,One Foundation向岷县县地震灾区提供了2600万元救援资金,由丁同事胡晓军亲自指挥实施。当地政府部门和受灾群众对丁领导的救援行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的团队还获得了“一个基金会救灾贡献奖”、“一个基金会救灾奖章”等多项荣誉,还被甘肃省委宣传部评为优秀社会组织。

民族情怀,写出生态杰作

长期的环境社会学研究和实践使丁得出结论: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环境管理”不是管理环境,而是管理人。生态环境质量与“人”密切相关。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人”开始。人类在各个领域对生态环境施加影响,往往是负面的。因此,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与人有关的各种问题。在阅读《古兰经》和《圣训》时,他发现《古兰经》和《圣训》中有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精辟论述,这与他长期的学术研究和思考是一致的。因此,他打算系统地研究《古兰经》和《圣训》中的生态自然观,并写一本书让穆斯林民族了解他们的优秀文化。

经过六年的田野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和写作,丁完成了他心目中最重要的著作《中国穆斯林生态自然观研究》,将中国穆斯林生态自然观的哲学思想概括为六个核心:人是地球的代理人,人与生物享有平等的权利,非人类中心主义,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节约资源,适度消费,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本书写出来后,得到了SEE基金会和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出版迅速而顺利。成为国内第一部以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10个穆斯林民族为主体的生态自然观学术专著,填补了国内生态自然观与传统文化融合领域空的空白。

丁成功地完成了兰州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并坚持公益行动数十年,不仅受到农民的喜爱和亲切地称为“扶贫教授”,也得到社会各界和政府的认可。曾获“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甘肃省十大慈善明星”、“2015年感动甘肃省十大龙人骄傲”、“甘肃省第四届道德模范”、“龙源先锋岗”、“甘肃省科普先进工作者”、福特汽车环保一、二等奖, 由英特尔公司颁发的“2012年度核心世界公益创新奖”由环境保护部和巴西跨国集团淡水河谷共同颁发的“淡水河谷”西部生态保护创新公众参与项目个人杰出贡献奖,以及甘肃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第12届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由于他在灾害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他被许多基金会聘请为专家,如一个基金会,教授“基于社区的灾害风险管理”;被APEC聘为专家,与国内外专家共同制定了《国际灾害救援清单》,为重大灾害应急救援提供了便捷的指南和操作手册。他还担任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妇女署、全球环境基金和其他国际机构的项目管理专家。同时被甘肃省减灾委员会聘为灾害管理专家,对甘肃省的灾害和损失进行了多次评估,为灾后救援和重建提供了依据。

采访结束时,我问丁他有什么要说的。他说,助人为乐。做公益的过程,就是洗心革面,提升自我的过程。作为一个普通人,只要你有梦想,坚持自己的努力、信念和目标,你就是那个在影响世界的人,一定会因为你而成为世界上不一样的人。

耶!丁的公益之路还在继续。他送走我之后,转身投身研究生。第二天继续甘肃省文明办组织的“道德模范走进道德讲堂”基层巡礼。他说他总共要做20多个讲座。

离开丁的办公室后,“公益”、“扶贫”、“道德”……不断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2016年7月

主编微信:hrn03022

1.《贠小苏 生活不止教学,还有公益——丁文广教授访谈 | 我们 · 访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贠小苏 生活不止教学,还有公益——丁文广教授访谈 | 我们 · 访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457253.html

上一篇

抖音结婚摔花 模仿抖音网红做爆米花 点燃高度酒精后枣庄一女孩重度烧伤

下一篇

章莹颖案嫌犯获罪 克里斯滕森绑架和谋杀罪名成立

广西凌云重大自然灾害搜出10具遗体

广西凌云重大自然灾害搜出10具遗体  广西凌云重大自然灾害搜出10具遗体 亲历者忆惊魂时刻  中新网凌云6月19日电“当时天上的雨下得特别大,国道两边沟渠的积水已经漫过路面,水流特别急,最深处达到近1米,路边停满了...

广西凌云特大灾害 山洪山体滑坡致8人死亡多人受伤

广西凌云特大灾害 山洪山体滑坡致8人死亡多人受伤  广西凌云县特大自然灾害已致8死多伤 仍在搜救失联人员  中新网百色6月18日电广西百色市凌云县委宣传部18日通报,截至当天中午12时,发生在该县的特大自然灾害已导致...

审批管理系统 我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上线运行

8月20日,山西晚报记者从省住建厅获悉,我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和各市系统同时投入运行。我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制度采取全省统筹开发建设,结合市级实际情况细化完善的建设模式,涵盖行政审批、技术审查、中介服务、公共设...

全省网络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召开—碧桂园湖北与咸宁通山签约结对帮扶项目

6月12日,全省网络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巴东县野三关镇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和2019年全国网络扶贫工作视频会...

比高集团 国金集团董事长章坤拜访江苏比高,就旧城改造项目进行交流

  • 比高集团 国金集团董事长章坤拜访江苏比高,就旧城改造项目进行交流
  • 比高集团 国金集团董事长章坤拜访江苏比高,就旧城改造项目进行交流
  • 比高集团 国金集团董事长章坤拜访江苏比高,就旧城改造项目进行交流

关于福天下的新闻 广西平桂:紧抓“东融”机遇 以项目建设筑牢发展动能

人民网平桂8月8日电8月7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广西贺州举行。会上,平桂区委副书记、区长朱建军介绍了平桂区赶超项目建设面临的巨大机遇和有利条件。首先,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带来了新的发展。国家推...

肥东县中医院 县长姚飞调研肥东县中医医院综合楼项目建设

  • 肥东县中医院 县长姚飞调研肥东县中医医院综合楼项目建设
  • 肥东县中医院 县长姚飞调研肥东县中医医院综合楼项目建设
  • 肥东县中医院 县长姚飞调研肥东县中医医院综合楼项目建设

考古中国 国家文物局发布“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

8月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工作会议,公布了两项重要考古成果:“南海一号”保护发掘工程和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宋代“南海一号”海难是1987年发现的。2007年被沉箱打捞上来,放置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