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县黄河事务局桥梁管理科的工作人员相互合作,共同探索黄河大堤的根石。
□记者高田
通讯员侯长明
“我们的工作比较枯燥,环境相对封闭,外界对我们的工作了解不多。”47岁的荣昊安(音译)长期在东阿县黄河事务局大桥管理处工作,当他来到记者面前接受采访时,不禁谈起了他们的工作环境。
8月5日,聊城气象部门发布了黄色闪电预警和蓝色暴雨预警。记者冒雨驱车前往东阿县黄河事务局桥梁管理处,体验“黄河人”的汛期工作。
“穿上雨衣和雨鞋,不然一会儿就被泥水淋湿了。”桥梁管理科工作人员黄伟向记者扔了一件崭新的雨衣和靴子。刚刚穿好雨衣,记者就感觉到了闷热。
上午10点,31岁的张学帅和37岁的景长虹收拾好工具,几人开始沿河巡逻。黄伟开着黄河养护车在黄河大堤上向西行驶。雨一点一点地下着,堤坝是绿色的。“东阿县黄河段长57公里,大桥段长16公里。我们管理的河段是聊城最长的河段。“荣昊安说,每年的6月1日至10月31日是黄河的汛期,现在是他们最忙的时候。
他说:「在我们的河段进行检查的次数是根据水流情况而定。例如,黄河的水流量在过去两天里稳定在每秒2890立方米。我们需要一天检查两次。如果上游小浪底水库开闸泄洪,我们就顺流而下。如果水量大,会增加检查频率。”经验丰富的黄伟说道。
“我们从井圈的危险地段开始巡逻吧。黄河大堤是土堤。治河工程稳定的关键在于根石基础的稳定。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根石。”黄伟说,防护绳系好了。年轻的张学帅站在中间,紧紧抓住绳子。荣昊安处于下风。“别看黄河水面,没有浪。其实河底暗流涌动,到处都是漩涡。”郝荣安说。
黄维拿了一根不锈钢棒,插进河中,黄河在黄维脚下暴涨。杆子和石头碰撞的堵塞很明显。黄伟对在岸上做记录的荆长虹喊:“这里没问题。”经过连续几次调查,根石相对稳定。“如果一根竿子下去插在河泥里,说明根石已经被冲走了,黄河水开始冲走大堤的土层。这些土层被黄河水浸泡,这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渗水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补石,加固大堤。”黄伟说。
探根石和水势后,雨渐渐小了。手里拿着紧身雨衣,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汗水。包括荣昊安和黄伟在内的四个人来到大堤外淤泥区的外坡检查是否有渗水,这也是汛期巡查的重要内容。
“汛期水量很大。黄河大堤的主体是黄土层。还有蟑螂、老鼠、蚂蚁等一些野生动物挖坑。黄河水会通过洞穴和缝隙渗入大堤,造成渗水。千里之堤毁于蚁巢’是这样的。”荣昊安解释说,没有人更清楚哪个地方最容易受到危险。四个人保持距离,手拉手往前看。
据了解,如果黄河水量超过每秒6000立方米,将要求民兵、武警官兵和河务段官兵24小时分组进行跨地毯式检查,防止出现险情。
雨渐渐停了,29开车到水位计的位置检查水位。下车后,黄伟忍不住脱下雨衣,短袖上全是汗。在水位监测站,智能遥测水位计与传统的水位计并列。“7月前3天,黄河东阿段流量和水位最高,连续3天流量接近每秒4900立方米。如果水位突破警戒线,河段人员需要在河边搭起帐篷,24小时守在水位计旁边。”黄伟告诉记者。
看了水位,已经是中午12点多了,整个河游四个人都没喝一口水。像这样的沿河巡逻将在下午再次进行。
大桥管理段有十五六名工作人员,其中荣昊安和黄伟工作时间最长,经验最丰富。由于长期在户外工作,荣昊安和黄伟都被晒黑了,黄伟一只胳膊上开了袖子,染上了两种不同的颜色。
“我们都是‘黄三一代’。我们爷爷是50年代黄河段第一批工人,之后是我们父辈,然后接力棒就交给我们了。现在的‘后浪潮’是张学帅90后的‘黄河人’。”荣昊安说,除了有经验的父亲,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了解”黄河的人。虽然信息手段日益完善,但仍有必要对河道巡查和堤防保护进行逐步调查。
由于汛期形势紧张,该河段所有工作人员不得休假。黄河汛期一年10个月,除夏季洪水和冰凌洪水外,仅在3、4月相对稳定。每年,孩子们的暑假都是他们最忙的时候。
1.《侯昌明 主汛期里的“黄河人”——数十里长堤细察蛛丝马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侯昌明 主汛期里的“黄河人”——数十里长堤细察蛛丝马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469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