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江西手机报:电信、联通用户发短信JX 10626655,移动用户发短信JXB 106580009,3元/月
赵季平和他的旅游团深入秦岭
离开北京后,卸任中国音乐协会主席、成为名誉主席的赵继平,一头扎进四川的大山里看地方戏,听民间音乐。川西崇州千山,有个村民老范,是赵继平采花时的好朋友。他特意为赵继平预留了一块菜地。每次进山,赵继平都会去看望他,尝尝新摘的蔬菜。老范是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赵继平才知道和他在一起两年的朋友是著名作曲家。回到Xi安后,赵继平只在家里呆了一个晚上,就踏进了钟南山。他总是从道教音乐中听到佛教音乐,并一次又一次地在山里与民间音乐家交谈。采风早已是赵季平生活的一部分,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每年,大约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山野之间散步。
赵季平与鼓乐传人顾大师交流
《大秦岭》是我和几个作曲家一起创作的交响画。为了这部作品,我们走进秦岭,到处参观民间艺术,感受大地每一方孕育的文化。浩瀚和深刻可以不断激励我们。”赵季平从他即将写的新作谈起民族传统音乐,他把这部作品视为中国音乐的“母语”。在他看来,没有民族文化沃土的滋养,就不会有自己的成就,几乎每一件作品,每一步,每一次升华,都与民族传统艺术有着因果关系。
陕西有句老话:秦川尘封八百里,三千万老陕西人呼号秦腔。赵继平在Xi市伊稀路小学上学时,易俗社就在学校对面。这个成立于1912年的社团,集戏曲教育和表演于一体,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秦腔艺术家,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秦腔剧目。赵继平每天都被对面的锣鼓吸引,一出校门就进了易俗社。这时候戏在中间,新人自由。久而久之,古老的秦腔便深深扎根于赵季平的心中。他在Xi音乐学院附中时,多次去安塞学习民间艺术、民歌、秧歌、腰鼓、绘画、剪纸,并听韩起祥讲故事。从那以后,他对陕北的民俗着迷了。从Xi音乐学院毕业后,他来到陕西戏曲研究所工作了21年。在研究所,他走遍了三秦大地。他精通秦腔、万万强、胡美等各种地方戏曲和乐器,熟悉南北许多戏曲的基本元素。厚重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赵季平创作的基础,这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个性和独特性。
说到赵继平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他不禁要说他的父亲赵望云。国画大师、长安画派创始人有句名言:“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赵望云不仅画遍西北,而且热爱戏曲艺术,擅长镜湖。赵继平从小看着父亲画画,和父亲一起去看歌剧。以豫剧传承改革为己任的“狮吼剧团”当年在Xi安,其创始人范启廷是赵望云的密友,所以赵继平成为豫剧最忠实的小观众;尚小云和赵望云也有很深的友谊,所以看尚小云打球成了赵继平年轻时的爱好。赵继平刚分到秦腔研究所的时候,也觉得有点遗憾。音乐系的毕业生是怎么到戏曲研究所的?他去了分散在赵望云的三原县,告诉父亲这个消息。没想到,父亲听后很开心,劝他专心学戏曲。“歌剧是中国音乐,这是你的第二所学校。”。
赵继平一直都是一副淡定的笑容和温柔的谈吐,但一遇到土生土长的民乐,就突然变得如痴如醉。几乎每次创作一件作品,都会先去参观民间艺术再去写作。他走遍了西北,山东、广东、四川、江苏的很多乡镇也有他的足迹,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的山河也去过很多次。在山西平遥小村,他迷上了中路梆子,不时击掌叫好;听着民间艺人演奏唢呐,轰轰烈烈,心酸不已,同伴泪流满面,而他却一夜睡不着。"这些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深厚的文化和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
赵继平最熟悉的是榆林,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陕西、甘肃、宁夏、蒙古、山西四省交界处。他认为这里的民俗文化是开放的、深刻的、多样的。1984年,为了拍摄电影《黄土地》,赵继平作为作曲家,千里迢迢来到陕北,拜访陈凯歌、张艺谋、何群,从延安到榆林,穿越山沟沙丘,走在一村一乡,边走边感受,相信天空,听陕北道情,看老艺术家唱秦腔,边吃边和村民聊天,感受文化,感受民风,感受风土。在安塞院大院,他们还找到了民谣之王何玉堂,听他唱了三个晚上。赵继平恐怕永远忘不了在郏县的那10天。他们住在村民的山洞里。因为虱子太多,就把衣服捆起来挂在房梁上,在黑被子下裸睡,聊白天的所见所闻,已经是半夜了。虽然环境艰苦,但精神很满足,收获很丰富。“没有这样的亲身经历,你拍不出《黄土地》!”就是睡在他旁边的摄影师张艺谋,正打算换成导演:“计平,我的第一部电影,你一定要给我作曲!”
赵继平带领一个旅游团去听民间音乐
“只有面对面倾听,虚心向民间艺人请教,才能发现深埋的宝藏。”在创作电影《红高粱》的音乐时,赵继平一个人走在齐鲁。每当听说有民间艺人,就冲到哪里,在哪个镇上有戏,连夜追。因为暴露在眼睛里,促使他的天赋冲进来。一路走来,写出了《调角曲》、《酒神曲》。
民间音乐经过几十年的积淀,早已流淌在赵继平的血液里,传统艺术早已沉淀在赵继平的创作细胞里。他的大脑是民间音乐的宝库。只要面对乐谱,那些曲调,那些情怀,那些延续了几千年的唱法,自然会在心底涌动,凝结在笔下,很容易处理,也很容易融合。在无边无际的音乐创作海洋中,赵继平是一个多才多艺、永远多产的人。他几乎涵盖了每一个领域:民族管弦乐、交响音乐、合唱、歌剧、舞剧、歌剧音乐、影视音乐以及各种歌曲。他写过一部成功的,影视界的知名导演大多都和他合作过。他的每一部作品,不管是什么类型,几乎都是以民族传统音乐为基础的。民间音乐的精髓通过他的笔,滔滔不绝,冲击人心。
作为一名当代作曲家,赵继平深知,仅仅掌握民族传统艺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要把这些宝贵的艺术精华转化为当代音符,赢得观众,就必须面向世界,学习新技法。1978年改革开放后,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深造,广泛接触世界音乐大师的作品,提高作曲能力。时至今日,赵继平经常琢磨外国音乐大师的乐谱,认真研究他们的音乐词汇和创作技巧。“向传统伸出援手,学习民间艺术;一只手伸向世界,学习国际音乐的杰出成就,是我今天的创作状态。”
赵继平在采风方面和大家一起研究他的作品。
赵继平创作了很多作品,连他自己都数不过来。这些作品已经走向世界舞台。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香港和台湾都上演过他的作品,并举行了多次特别音乐会。他的名字正在成为国际著名管弦乐队曲目中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符号。“我想用中国音乐的‘母语’和世界对话。”赵继平这样解释他的创作道路。
赵继平的新民族管弦乐《郭峰》将于7月30日在北京中央民族乐团首演,届时观众将再次领略这位杰出艺术家娴熟运用中国音乐“母语”的创作风格。
1.《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 赵季平:我用音乐“母语”与世界对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 赵季平:我用音乐“母语”与世界对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513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