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加尔对三四场决赛的轰炸并没有动摇橙色军团获胜的决心。一场3: 0的胜利,不仅兑现了世界杯常规赛不败的承诺,也让“战术大师”的告别演出拉开了多彩的帷幕。相比之下,巴西教练斯科拉里更有资格抱怨这场比赛的“鸡肋”。1: 7惨败后,他拒绝“引咎辞职”,但他依然可以用闯入半决赛的借口。现在,面对第二轮羞辱,不知“老狐狸”还能不能安然无恙。
赢了里约,输给巴西利亚。看到自己国家新旧仇恨,没有什么比争世界杯更痛苦的了。在过去,微不足道的亚军成了五星巴西最后的精神寄托,遍体鳞伤。内马尔因伤出现在替补席上,蒂亚戈·席尔瓦重返赛场,大卫·路易斯在推特上发布了一封来自小球迷的鼓励信,整个巴西都强烈建议我们必须捍卫自己的尊严,赢得胜利!然而足球就是这么残酷。心灵鸡汤和精神力量“杀不死”对手,只能靠实力说话取胜。
显然荷兰人更有资格笑到最后。尽管缺少了斯内德和德容,罗本率领的青年军杀气腾腾,给了东道主一个更直白的迎头痛饮:醒醒吧,就算1: 7是意外,你也没有实力拿世界冠军。数据不会说谎:本场比赛,巴西队11次进攻只出手2次,中前场进攻者持续低迷,而所谓的世界级防线创造了单场14球失利的耻辱记录。无论内马尔有多神化,都不可能拯救这样一支巴西队。压力负担和心理崩溃的背后,是五星巴西整体崩溃,不如人的冷酷现实。
有人说,如果四分之一决赛巴西倒向哥伦比亚,结局可能会更好。但是竞技体育没有“如果”,撕下最后一片遮羞布也不是坏事。至少,巴西足球不再躺在“上天入地中国”的云里。斯科拉里之前的战术失误几乎是肯定的,但更糟糕的是,以足球为生命的桑巴王国拥有令人羡慕的足球人口,但在国家队层面,人才枯竭,球星走位。是球员输出的足球经济杀了下金蛋的鹅,还是欧化风格扼杀了天赋和创造力,还是巴西的城市化进程在侵蚀传统足球文化?
20年前,在美国世界杯上,巴西和荷兰上演了极具观赏性的四分之一决赛,贝贝托、罗马里奥和马津霍的“摇篮舞”至今仍萦绕在世界各地。佩雷拉率领的巴西队因实用主义而被广泛批评为“非巴西”,但现在相比之下似乎颇具讽刺意味。其实2006年之后,巴西队的整体下滑已经出现了,但毕竟也有小罗、卡卡等球星撑场面。直到青训系统的隐性疾病成为大问题,巴西足坛才突然发现,巴家俱乐部14-18岁年龄段的青训很多名存实亡,当地人很难培养出金字塔型球员。德国人用了12年时间重建人才梯队。赢得U21欧洲青年锦标赛的球员构成了今天不可阻挡的拉姆斯坦。巴西足球不能只是沉迷于“造神”,没有破釜沉舟、重新发明轮子的决心,不能保证噩梦什么时候再来。
同样的离别,不同的味道。看似“鸡肋”的第三名争夺战,库伊特、德容等“老郁金香”离场,补时阶段替补门将沃姆替补出场,让荷兰队的23人全部成功登场。但这对于被击败的巴西人来说是另一种煎熬:哥伦比亚4:1击败日本时换下43岁的蒙特拉贡,现在荷兰人也敢玩这一手,可见巴西的胜算有多渺茫。加林查体育场的巨大嘘声宣布斯科拉里的球队彻底崩溃。巴西足球最应该担心的不是隔壁迭戈马拉多纳的跑位,而是如何打出真正令人信服的桑巴足球。
1.《蒙特拉贡 扯掉最后一块遮羞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蒙特拉贡 扯掉最后一块遮羞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516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