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第二十三届巴西圣保罗国际图书双年展上,中国文化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兴趣。图为圣保罗孔子学院的工作人员用毛笔为参观者书写其中文名字。 本报记者 侯露露摄
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相距遥远但并不陌生。早在几个世纪前,它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跨越太平洋。
“中拉相距遥远,但双方人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去年7月出席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时如是说。
1月8日至9日,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将在北京举行。文化交流将是此次论坛的主要议题之一。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跨越大陆和海洋,在漫长的岁月,文化交流让两片热土遥遥相连。
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
中国文化释放出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去年10月16日,巴西圣保罗。巴西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图书奖——哈布蒂图书奖开奖。《中国唐代诗选》获得了翻译类二等奖——这是中国经典外文版书籍第一次获得此奖。该书的译者之一、巴西翻译家里卡多说:“越来越多的巴西人开始喜欢中国书籍和文化。”
9天后,依然是在圣保罗。第三十八届巴西圣保罗国际电影节将终身成就奖授予中国导演贾樟柯。当晚,由巴西著名电影导演瓦尔特·萨勒斯历时6年拍摄的纪录片《贾樟柯》在巴西首映。距离影片开场还有两小时,前来看电影的人们就在电影院前排起了长队。在此前举行的罗马电影节上,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就称这部影片是“第一次由两位发展中大国导演进行的对话”。
不止是巴西。一个月后,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的第三届中拉学术高层论坛上,与会者同样感受到了中国文化对拉美的巨大吸引力和影响力。
“有一场讨论的主题是中拉之间‘相互认知与互相理解’,原定的拉美发言嘉宾讲完后,本该轮到中国专家发言,但现场的拉美专家纷纷‘抢话筒’,都想谈谈他们对中拉文化交流的看法。”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社会文化室副主任郭存海感慨道:“真没想到他们对中国文化这么感兴趣!”
此次访问中的一个小插曲让郭存海感到,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并不局限于研究者。因为护照遗失,他不得已求助于当地的国际警察,让他吃惊的是接警的警察赛柏天竟然说一口流利的汉语。细问之下,原来赛柏天在北京学过两年中文,并希望今后到中国攻读博士学位、研究中拉关系。赛柏天告诉记者:“我爱中国的语言,我的心灵一半属于智利、一半属于中国。”
许多文化交流中的“第一次”相继出现
当前,中拉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发频繁。孔子学院无疑是最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之一。截至2013年底,中国在拉美共开设了32所孔子学院,有10个孔子课堂。此外,中国还在墨西哥城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
数起刚过去的2014年的圣保罗孔子学院活动,中方院长蔡蕾表示“两只手都不够用”。“为了丰富中拉文化交流的形式,除了传统的汉语教育外,我们还会组织各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巡演、讲座等多层次的交流。”蔡蕾说,这些活动吸引了逾万名巴西民众参与。
截至2013年,中国向30个拉美国家提供政府奖学金,超过3000名拉美国家的学生接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学习。古巴自2006年起已接收了3000多名中国留学生,是中古建交以来最大的教育交流项目。
“留学生队伍的壮大,或将改变传统的以官方为主导的中拉文化交流生态,增进中拉之间的民间文化沟通。”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巴西文化中心副主任胡续冬说。
未来5年内,中方将向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提供6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6000个赴华培训名额以及400个在职硕士名额,邀请1000名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政党领导人赴华访问交流,并于2015年启动“未来之桥”中拉青年领导人千人培训计划。2016年有望举行“中拉文化交流年”。
图书出版、电影交流、文艺巡演等文化交流活动也在中拉两地此起彼伏地举行。许多中拉之间的“第一次”相继出现。以图书出版为例,去年3月,巴西著名作家克里斯托旺·泰扎的小说《永远的菲利普》在中国首发,主持首发式的胡续冬说:“这是第一次有巴西作家在中国做书籍首发式。”几个月后,中国作家麦家的《解密》西班牙语版第一次在阿根廷、墨西哥等西语国家上市。
中拉之间的文化交流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我觉得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有欠缺。”
“我认为目前中拉之间的文化交流还停在比较浅的层次。”
……
在第三届中拉学术高层论坛上,许多“抢话筒”的拉美专家对目前的中拉文化交流并不满足。
“与快速发展的经贸往来相比,中拉之间的文化交流仍有很大提升空间。”里卡多说:“就以我翻译的唐诗为例,在欧美许多国家都有很多版本,但在巴西就非常少。”
郭存海对此表示认可。他说:“中国文化在拉美地区的传播更多是语言。文化的传播应是复合型、多层次的,而不应仅仅是语言本身。”
缺乏足够的汉学家、对当地认知不够客观全面被认为是影响中拉文化交流的两个障碍。“虽然汉语教育得到很大推进,但是许多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商贸和科技,在巴西,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学者不多。”胡续冬说,另一方面,中国在报道拉美时,也应更全面、立体地看待它。
文化是经济的基础。这些年,在拉美的中资企业井喷式发展,但“脚已经踏进了拉美的土地,脑袋还留在国内”要不得。“只有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理解其思维习惯,才能对其国际行为进行预测。”郭存海说。
相距遥远的两大文明如何走得更近?专家们各抒己见:可以设立传播中国文化的“讲座教授”和“中文翻译奖”、与拉美人士合作用拉美人能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在中国加大对拉美文化的全方位研究……
学术讨论以外,更多的人已经开始了行动。
去年年底,巴西金融专家洛尼·林以自己的中文名字“林浩”开通了新浪微博账户。他组织了一个专门的团队,要用中文“告诉中国人更多的巴西信息,不止是经济,还有历史文化”。对即将召开的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他充满期待。他说:“在文化交流方面,相信这次会议将促进各方产生一个更具体的激励措施,鼓励中拉之间开展更多的合作。”
《 人民日报 》
1.《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 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 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53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