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有人问:“以仁德汇报仇恨,可以吗?”孔子说:“那我们用什么东西回报别人的仁德?凡事要符合人性,即以正直回报仇恨、暴虐,以仁德汇报仁德。”

人,必须与人相处方能生存。为了生存,五伦关系和谐,是智者、福者、寿者。

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子贡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颜回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三子所持各异,问于夫子。夫子曰:“由之所言,满 之言也。辞之所言,朋友之言也。回之所言,亲属之言也。”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从师徒的对话中,道出了夫子对弟子与人相处的不同反应。探究其中,可总结出

——人际交往中的的5种关系:

1.以 德 报 德

此种关系是太平盛世的景象,即君(领导)臣(部署)、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皆以德待对方,对方亦以德回敬。

历史上“以德报德”的事例很多,无需一一赘述。

2.以 德 报 怨

平时多出现在父母待儿女、老师待学生、长官待部属关系。乱世,亦有下对上“以德报怨”的情形。

历史上,“以德报怨”例子不少,有值得称颂的,也有贻害无穷的。全看人们对“以德报怨”的正确用法。

值得称颂者——孔子弟弟闵子骞,早丧母,父亲娶后母,后母对闵子骞很不好,甚至虐待;一日被父亲发现,父亲要休后母,闵子骞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母闻之,便痛改前非。

贻害无穷的——当属1945年日寇投降,蒋介石对日采取“以德报怨”政策,如是,经过七十余年验证,日本罔顾历史罪恶,屡次挑战我国。显然,这是蒋介石错用了“以德报怨”,留下祸害无穷。

3.以 直 报 怨

指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比较常见的人际关系形式。

即便是一向对人“温良恭俭让”的孔子,对那些搬弄是非、在他背后说三道四的人,也免不了“以直报怨”。于是有了“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这一段。

4.以 怨 报 德

指用怨恨来回报别人的恩惠。

以怨报德的例子在历史上常有,常常是小人所为。对施与恩惠的人痛下陷害,是为人不齿的行为。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例子是清朝的慈禧与慈安两姐妹的故事:清朝咸丰皇帝把遗诏交给慈安,让慈安用来控制野心过大的慈禧。可惜的是慈安在慈禧一片花言巧语后当面烧了先帝的遗诏,本来是帮了慈禧,然而最终还是被得手了的慈禧害死。

5.以 怨 报 怨

可以说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另一种表达。但是含有以仇视、怨怒对待仇视、怨怒的意思,实为不可取。其另一层面的意思,就是:冤冤相报何时了。

2001年的发生在美国的“911”事件就是个最令人痛心疾首的例子。这个数千人死伤的悲剧发生的前十个月,是美军对巴格达的猛烈轰炸,同时还有纵容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平民的滥杀。怨恨由此埋下,复仇行动开始。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出以怨报怨,冤冤相报的悲剧。

论人品,有圣人、贤人、达人、成人、君子、小人之分。

谈智商,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之别。

人与人互动,则分:以德报德,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以怨报德,以怨报怨五类。唯有彼此相知、相重、相谅、相容、相怜、相和,才是人类永存之道,舍此,怨怨下一步,相亡!

结合史实详细解读

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

本文摘编自《真假孔子》

陈琦萍丨著

本期编辑:晓盐

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盗文一律投诉到底

若需转载,请在后台留言获取授权

1.《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5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