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元纪年法
公元年,也称为公历,或基督教日历。它以耶稣基督诞生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元年,作为它的历史。在中国,今年恰好是元朝元年。以今年为界,这之前的时间叫公元前多少年,这之后的时间叫公元多少年,或者直接叫XX年(注意不能写成公元后XX年)。这就是AD断代的方法。
从1949年开始,我国开始采用公元纪年。现在的教材其实是把各种年代学方法转换成AD年代学来表达历史时间。所以AD年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年表方法。
与公元年相关的两个概念是“世纪”和“年龄”。每个世纪都是100年。理论上讲,公元1 ~ 100年是第一世纪,公元101 ~ 200年是第二世纪,以此类推。但是,按照习惯用法,人们往往把某个百年的最后一年当作下一个世纪的开端。比如公元100年,人们不把它当作一个世纪的最后一年,而是把它当作一个世纪的最后一年。这样,公元一世纪剩下的99年就变成了公元1-99年,以后每个世纪还是100年,也就是第二世纪变成公元100-199年,第三世纪变成公元200-299年。
同理,公元前世纪的计算也是不同的,只是每个世纪的计算都要从绝对值大的时代到绝对值小的时代依次进行,比如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1世纪的公元前1世纪。在判断一年处于哪个世纪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如果年份是两位数,也就是1到99之间,那么年份一定是公元一世纪,如果年份是三位数,也就是100到999之间,那么在年份的第一位加1,就可以得到年份所在的世纪。比如公元618年,第一位数字是6,6+1 = 7,所以今年是公元7世纪。如果今年是四位数,也就是1000多,那么今年前两位加1,就可以得到世纪。比如1840年,前两位数字是18,18+1 = 19,那么今年是19世纪。公历中一个世纪分为早、中、晚或前半个世纪的后半个世纪。早期,通常是一个世纪的前30年;中期是指一个世纪的中间50年。晚期是指一个世纪的最后20年;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指的是一个世纪的前50年和后50年。一个世纪的开始和结束,一般指一个世纪的前20年和后20年。
理论上讲,每个世纪分为几十年,每个十年是10年。但是,人们并不把每个世纪的前20年(公元后第一个世纪的19年)称为某个时代。一般称一个世纪之初,接下来的20 ~ 29年为20年代,30 ~ 39年为30年代,…,90 ~ 99年为90年代。这样,每个世纪其实只有八年。在古代世界史的教科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千年”这个概念在几个地方被使用。比如在谈到印度河流域的古城遗址时,就说“这些城市是公元前3000年中期开始修建的”。千年是一个“千年”,公元前3000年是指公元前第三个千年,也就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3001年之间。
在使用公元纪年时,需要指出的是,计算涉及到公元前后的时间,不同于公元前或公元后的简单计算,即计算出的总时间必须减去一年。比如公元前841年到公元前1949年算了多少年,正确的计算是841+1949-1 = 2789。这个算法可以总结成一个简单的公式“前后相加”这里之所以要减一年,是因为没有AD 0,AD前后的时间不能按照正负数的数学概念来计算。
二、封建年表(帝王年表)
教科书在描述中国历史时,往往以“汉武帝在位”、“唐玄宗初年”、“贞观时期”等方式表述时间概念。这种断代皇帝谥号、庙号、年号的方法,就是封建年表或者帝王年表。
所谓谥号,出自西周(秦朝从来没有采用过),是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死后,后人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而授予的。谥号有褒、惜、贬三义,如汉武帝的、“武”、孝文帝的“孝文”,都有褒义;的“李”和皇帝的“杨”都是贬义词。的“和”,韩的“毁”,都是同情和怜悯的意思。庙号是与封建宗法祭祀相关联的一种专有称谓。古代皇帝死后,在祠堂祭祀时,要给他们一个适当的称谓,作为某一个祖先,某一个宗族,这就是庙号。除少数皇帝的庙号外,一般来说,大一统王朝的始皇帝叫“祖”,第三代以后叫“宗”。前者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后者如唐太宗、宋真宗。年号是封建帝王定的年号。最早的年号是汉武帝定的“建元”,最后的年号是清朝的“宣彤”。
使用封建年表的关键是要搞清楚庙号、谥号、年号的区别:一般来说,皇帝谥号的最后几个字往往是“王”、“帝”,从时间上看,唐以前的皇帝因为谥号(一般只有一两个字)比较简单。所以常被称为皇帝。比如周文王,韩敬弟等等。从唐朝到宋元,皇帝的谥号越来越复杂,有的皇帝的谥号字增加到十几个字,所以一般被寺庙称为皇帝。庙号往往不是“祖”就是“宗”,比如唐太宗、宋叔祖。从明朝到清朝,由于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所以经常被称为皇帝,比如崇祯、康熙、光绪等等。
三、干部和支部年表法
所谓枝干,是天干地支的简称,最初是借用树木的枝干和树枝。其实就是古代的字数,其字数如下。
旬干:A、B、D、P、P、P、P、P、P、N、N、N、N;
十二地支:子丑毛寅辰巳中午没申请你徐海。
古书上说,甘孜是太古仙的当季大瑙做的。以旬为日,以十二地支为月。后来人们用十二地支配合了十天,每两个字就成了一个数字,用来称呼年份,即天干第一个字和地支第一个字合为“甲子”的第一年,其次是丑B的第二年和阴C的第三年...它有60年的周期,所以叫“六十花回头”。如果1894年是吴佳年,那么60年后,1954年也是吴佳年。中国日历一直采用分支来确定年份,也可以确定月份和时间。从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可以看出,3000多年前,古人已经熟练地用树枝记录太阳;西汉末年,我们开始用树枝记录年份。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分部日历已经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独立完整的日历体系,即“分部日历”。教材中有一些地方涉及干部、支部年表,比如“时代在甲子(指公元184年),天下盛世”,“甲午战争”(指1894年),戊戌变法(指1898年)。
历史上十二地支也与十二生肖、一天十二小时相匹配,即子(鼠23-1)丑(牛1-3),虎3-5毛(兔5-7),龙7-9,蛇9-11)午(马11-13),比如1894年是马年,1895年是羊年。
在中国历史上,天干地支往往与阴阳五行四时方位联系在一起。这个问题很复杂。
四.中华民国年表法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并决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就这样,历史上又出现了所谓的民国历法。这种断代方法和公历一样,不需要换算。s的变化算法也很简单。如果1937年爆发xx战争,减去1911年可以算成民国26年。相反,知道xx战争结束于民国34年,就应该换算公历加1911年,但是可以得到1945年。
1.《干支纪年法简便算法 中国历史上的四种纪年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干支纪年法简便算法 中国历史上的四种纪年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586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