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于晓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系列导读之二十八

于晓非,1985-2015 年任教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现任净名文化教育公益促进会本站名誉会长,喜马拉雅 FM2017 年度历史人文类十大节目“于晓非《金刚经》导读”主播。

第五段经文是以佛陀反问须菩提问题开始的,老师说:

“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身相见如来否?”

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

老师说,须菩提,你对下边的事儿怎么看: 可不可以以见到如来的身体的形象,就算看见如来了?如来是对佛的另一种称呼。“身相”, 鸠 摩 罗什 译 得 很 简 单, 梵文 是“lakṣaṇa- sampadā”,意为“ 完美身体的形象”,义净法师译作“ 具足胜相”。什么意思? 一个人在世间成佛了,或者说佛陀应化在人间所示现的色身的形象,当然不是常一不变,但有没有一个相似相续下的相对稳定的色身形象呢?这个问题《金刚经》里没讲,但是佛陀在其他经里反复讲了,应化到人间的佛、如来,有相对稳定的色身形象, 这个形象叫作“ 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什么意思?

中国有相学, 民间有人会看面相、看手相;印度也有相学,而且相当发达,印度人看相不仅仅看面相、看手相, 是从头到脚看,无处不看。印度相学认为,我们人间有 32 个一等好的相,具体哪 32 个,在这里不具体列举了,大家可以查一下资料。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32 个相不需要全有,只要有其中的三个、五个、八个,就已然是世间绝顶尊贵的人了。如来在其他经里讲课,说应化到人间的佛,相对稳定的色身形象什么样?他老人家这 32 个相全都具有。除了 32 个一等好的相之外,还有 80 个二等好的相,印度人叫“八十种好”或“八十随好”。具体哪 80 个, 大家自己可以查一下资料。80 个二等好的相虽然是二等好,也相当地好,一个人不需要 80 个全有,有其中的十个、十二个、十五个,就已然是世间相当尊贵的人了。释迦牟尼在其他经里讲,应化到人间的佛,不仅 32 个相全有,80 个相也全有。所以我们经常赞叹佛是“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为什么应化到人间的佛会是这样呢?印度人认为,我们的身相,身体的形象,这个色身的形象,是我们往昔多生累劫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生生死死的相似相续过程中所修行的福德的显现。一个人修行的福德越好,他所显现的这一生的身体形象就越好。所以印度人对一个人相貌长得好,是非常不吝赞美之词的,当印度人赞美长得真漂亮, 其实就是在赞美你很有福德。可是要知道,成佛是两样东西的圆满具足,哪两样东西?就是福德与智慧的圆满。佛陀是一个福德圆满者, 因此他这一生所感得的身体、色身的形象,就一定是圆满的,具有“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而我们一般的普通人,福德不圆满,因此感得的色身形象,肯定也是有缺陷的,而佛陀是圆满的,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说身相非身相

回到经文。释迦牟尼老师反问须菩提说, 须菩提,可不可以以见到如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样圆满具足的身体形象,就算看到如来了?这个问题问得很严重。首先看须菩提怎么回答的。须菩提回答说: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老师,不可以,不可以以见到如来的色身形象,就算看见如来了。继续看经文: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须菩提说, 我为什么这么回答呢? 因为如来说他的色身形象,那就不是色身的形象,“如来所说身相, 即非身相”, 说身相非身相, 怎么理解?不要忘了二谛,二谛模式贯穿于般若经始终。如来说身相,说没说?当然说了。如来在很多经里都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但如来说身相,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以现在所讨论到的教理层次,就是在世俗谛的缘生意义上说的。从缘生意义上讲,从过去多生累劫的相似相续的修行历程上讲——注意是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是佛陀往昔的相似相续的修行历程上讲的——佛陀经历多生累劫的相似相续的修行,这一生成佛了,福德圆满了。所以从世俗谛上讲,这一生所感得的身体形象是圆满的,所以如来说身相,确实说了。但是在胜义谛上一切都是空,在现在的讨论层次上就是性空,那么“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空不空?当然是空。须菩提非常领会佛陀的意思, 所以须菩提说,说身相非身相——虽然佛陀在世俗谛上说了身相,但是在胜义谛上,在空上, 如来老人家说了,我们还得当没说,如来说身相,那就不是身相,因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依然是空。须菩提是如来“解空第一” 的弟子,在佛陀诸弟子中对佛陀所说的“空” 这个道理理解得最好,所以须菩提才能做了这么精彩的回答。须菩提回答完了,看老师怎么评价的: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见相非相

这段经文, 鸠摩罗什大师译得非常好, 佛陀跟须菩提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里说的“ 相”, 对照梵文原本来看, 指的是佛陀应化到人间的色身的“ 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其实这句话的基本含义是,佛陀跟须菩提讲,说的对,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色身形象,是虚妄不实的,是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八个字经常被引用,很多人讲课、写佛教文章,经常引这八个字。当然大家在引用这八个字的时候,其实把“凡所有相”的“相”的概念,给扩大了。从《金刚经》具体经文上讲,这个“相”指的就是如来的色身形象,可是当我们平时引用这八个字的时候, 把这个“相”就扩展到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凡夫所能理解所认定的相。概念大大地扩大了,可以不可以呢?可以的。

看下一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大家好好体会这句话,鸠摩罗什译得非常好。什么才是见如来?要见诸相,还得非相,才是见如来。“若见诸相”,见没见?见了。但是从什么意义上见了?从世俗谛缘生的意义上见了, 但是见了相还得“ 非相”, 在胜义谛上还要观“ 相” 本然是空, 所以见了还得当没见, 这才是见如来。压根儿就没见,不是见如来; 见了当真见,也还是没有见如来。什么才是见如来?见相非相,见了还得当没见,才是见如来。这是二谛,是中道。

这段经文, 在具体的修行上生活上, 有什么指导意义吗?举个具体的例子。走进寺院里边的人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那些没有文化的老太婆,进了寺院以后面对着佛像,不管是木雕的、泥塑的、铜铸的、纸糊的,这是佛呀, 带着强烈的贪着心,带着那种祈福的心,拜呀拜呀,这是一类。第二类,是一些在家里自学过《金刚经》的知识分子,他们走进寺院, 拜佛吗?往往不拜,很高傲的。看着那些老太婆拜佛,旁边还一撇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读过《金刚经》。”他不拜。这是两个极端, 不是中道,不如法。这两类人什么时候学佛算进步了呢? 当这个老太婆学习了《金刚经》, 知道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见相非相,佛陀讲的根本的教义是“空”,所以下一次再走进寺院的时候,面对着佛像,当然佛还是要拜的,但是她知道了,能拜的是空,被拜的是空,拜的这事儿依然还是空——在空上拜,拜了还得当没拜,以这样的精神状态拜佛,这个老太婆学佛就进步了,因为这是中道。而那个知识分子当有某个机缘,真正理解了般若法门的深意, 知道在胜义谛上是空,但是作为我们凡夫,此时此刻世俗谛的缘生性不能丢,拜一次佛有一次功德。《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讲普贤菩萨修行的十大根本法门,第一条就是“礼敬诸佛”。这个知识分子再走进寺院的时候,如果他真地肯跪下来给佛陀顶个礼了,当然他毕竟是知识分子, 读过《金刚经》, 知道在胜义谛上是空,拜了还得当没拜,但今天毕竟肯跪下来给佛陀顶个礼了,他学佛就进步了,因为这是中道。只有见相非相,才是真正地见如来。

本文由净名精舍根据喜马拉雅FM“于晓非《金刚经》导读”第028 讲整理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于晓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于晓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59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