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指南

霍有光 【观点】关于“红旗河”(藏水入疆)工程的院士观点分享

授权转发,谢谢!

中国西部调水多年来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从陈传友80年代提出的“藏北调水”,到郭凯90年代提出的“朔天运河”,再到霍有光提出的“海水西调”,都是有争议的调水方案。特别是这两年,“红旗河”工程成了热门话题。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红旗河”项目。

根据百度百科,“红旗河”是沿青藏高原边缘流入新疆的输水环路。从雅鲁藏布江“大弯”附近取水(水位2558米),沿途从龚毅藏布江和巴龙藏布江取水,流入怒江509公里(水位2380米);然后在三江并流处穿越横断山脉:借怒江60公里后入澜沧江(水位2230米),借澜沧江43公里后入金沙江(水位2220米);借金沙江97公里后,绕过沙鲁里山至雅砻江(水位2119米),绕过大雪山至大渡河(水位2022米),绕过邛崃山至岷江(水位1945米),绕过岷山至白龙江(水位1880米)和渭河(水位1945米)从刘家峡水库经黄河(水位1735米),主要绕过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 经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沿祁连山东侧平原到达玉门(水位:1550米),再沿阿尔金山、昆仑山山前平原到达和田、喀什(水位:1300米),经过库姆塔格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 全程6188公里(含200公里天然河道),落差1258米,平均坡度2.10 ‰。高水位运行可使更多地区自行取水。

据新华社报道,2018年1月,中国西部“红旗河”调水工程第二次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德胜邓禹大院举行。

参加会议的五位院士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水资源专家王浩指出,“红旗河”方案设计巧妙,思路新颖,方案实用,没有太多技术障碍,意义重大。中国正处于一个充满历史机遇的充满希望的时期,有信心和能力完成这样的项目。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工结构抗震专家陈厚群介绍,“红旗河”方案设计非常好,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实施意义重大。线路经过的第一、二级阶地过渡带地质条件复杂。通过对一些特定线路的隧道或大坝工程进行创新设计,制定更多的计划,可以从单项工程和系统工程两方面降低“断裂”带来的风险。希望以科学、严谨、透彻的风格为“红旗河”方案的研究做更多的工作,为新时期的水利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地球物理与地球动力学专家滕继文指出,“红旗河”方案意义重大,路线设计非常巧妙,边界条件非常好。沿线复杂的地质构造问题确实是工程中的难点,但一般都有办法处理。我们不能畏首畏尾,犹豫不决,懈怠懈怠,而是要扎实研究,勇于创新,突破困难,积极推进“红旗河”工程,为我国生态建设、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云台认为,地球科学工作是帮助工程设计趋利避害,在地震区工程建设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经验。要积极研究解决涉及到的具体问题,想到困难不要束手无策。希望能在西部积极推进“红旗河”调水方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流动力学与河道整治专家胡春红分析了调水对主要河流输沙、河势变化及河床演变的影响,论述了红旗河与西北内陆河流的相互作用及整治,并对红旗河相关方面的设计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以科学的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总书记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创造出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新成就。

以上是水文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观点。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自然科学家的观点。

2018年3月25日,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在北京举办了当前资源与环境热点问题研讨会,就资源开发项目的一些重大思路和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实验的舆论宣传报道进行了深入探讨。

让我们来听听自然资源科学家们有什么要说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孙红烈认为,重大资源开发项目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最近有人鼓吹“沙埋土”、“那曲种树”、“引水入疆”。这个我真的不敢苟同。.....“藏水入疆”。如果项目可行,还有三个问题必须注意:第一,这条引水线路6000多公里,除了少数涵洞以明渠为主,大部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沿途蒸发渗漏会非常严重。到底能有多少水到达新疆,必须慎重考虑;2.据报道,引水新疆后,可开发2亿亩高产农田和20万平方公里生态绿化带。就发展农业而言,成本会很高,不可能长期依赖国家补贴;3.雅鲁藏布江是国际河流,大规模调水对下游的影响必须提前咨询下游国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杜政认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基础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红旗河调水要慎重。中国新疆干旱地区具有山盆结合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发展比其他国家更为有利。首先,按照自然规律,不仅仅是靠调水把沙漠变成绿洲;干旱地区的原生态是沙漠中有一点绿洲,这是自然的创造,是自然的规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度改造利用是可以的,但是把沙漠改造成绿洲,通过调水改变自然生态格局,太可怕了!其次,从红旗河调水,建设一条水道和20万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化带,不合理,不符合自然规律。所以,我想用马克思引用特里默的名言来总结“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基础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武汉大学教授夏军认为,重大资源利用项目应深入开展资源科学问题的调查研究。

主要说说如何科学的理解红旗河工程?首先,目前舆论似乎对红旗河项目持积极态度。据说还处于研究阶段,水利部还没有完全认可。所以我的建议是对此事持谨慎态度,在之前的调查、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这个项目的利弊。需要对其可能面临的地质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充分论证项目建设期间和之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项目的成本和经济效益。第二,这个项目涉及国际河流。过去中国的传统做法是先发展。然而,国际关系中仍然有一个平衡点。要客观评价项目对世界和中国的正负影响,前期多做科学研究,尤其是实地考察。

中科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陈发虎认为,重大资源项目建设必须遵循多重规律。

今天,学会讨论的三个问题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如何判断这些项目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科学价值。沙漠需要变成农田还是草原?值得变成农田还是草原?可能不可能变成农田或者草原?那曲需要种树来改善生态环境吗?你会种树吗?值得种树吗?新疆需要大量调水吗?我们可以转移水吗?值得大量调水吗?

是否需要用社会价值来判断,是否可以用科学价值来判断,是否值得主要用经济价值来判断。重大资源环境工程建设需要尊重自然规律,也需要尊重社会经济规律。但首先是尊重自然规律。藏水入疆,水不能进不是问题。只要需要,完全可以;但是和值能不能被引用才是问题的根源。这就需要对多个方案进行全面的论证和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这么大的引水工程,不仅要考虑国力,还要仔细分析经济成本和生态影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程圣奎认为,资源环境建设要警惕大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社会不断认识、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加深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逐渐形成了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文明理念,纠正或指导人类社会开发利用资源的行为。

改革开放40年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由此引发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九大以来,把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同等的高度。这是我国党和人民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论的历史升华。

然而,在近年来的生态环境建设实践中,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违反自然规律的做法似乎呈上升趋势;社交媒体宣传浮躁狂热,推波助澜,夸大一些局限于学术范围的不成熟技术,某种程度上充斥着“大跃进”的味道。

我不是说在自然面前,人类就应该成为奴隶,什么都不做。事实上,几千年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利用自然和开发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人类利用自然的步伐,加大了人类干预自然的力度。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却不断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我个人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当生态文明成为国家战略的时候,重要或重大的资源环境项目,由于未知因素多,不确定因素多,其生态后果可能不会马上出现,必须谨慎从事。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沈磊认为,对自然资源系统的科学认识保护着地球美丽的家园。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地球上的生命共同体。水和土壤不仅是宝贵的资源,也是环境因素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形成于约45.4亿年前,但最早的生命出现于约35亿年前。水、土地、岩石、矿物、生物、能源等。支撑地球生命系统的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其中人类可以利用的物质和能量构成了一个自然资源系统。地球的地表格局由高山平原、河流海洋、森林草原、湖泊湿地、沙漠戈壁等组成。它是大自然经过漫长的历史不断演化形成的,具有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也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珍贵礼物。地球上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必须与其适宜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相匹配,任何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必须遵循自然、生态、经济和资源科学的规律。如果你疯狂地从大自然中攫取自然资源,最终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埃及尼罗河上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导致了土壤肥力持续下降、土壤盐碱化、下游水质恶化、水生植物和藻类到处蔓延、下游河床严重侵蚀、尼罗河河口海岸线后退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

保护地球美丽的家园是尊重自然的基本底线。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推进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六项原则,其中第一项原则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坚持拯救、保护和恢复自然优先的方针,保护生态环境如眼,生态环境如命,让自然生态之美永存于世,自然宁静、和谐、美丽。任何影响国民经济生产和人民生活,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生态和环境影响的重大资源开发项目,都必须坚持尊重自然底线,提前进行科学论证和多方案选择。

资源科技工作者不仅要“耐得住寂寞”,更要坚守自己的社会责任。2017年,中国科协发布了《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自律守则》,其核心内容是坚持“四个对立”的学术道德底线,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特别是同行的监督。任何科学研究都没有错,但问题是,如果一个需要确认的研究结果被断章取义或者被媒体误导,科技工作者或者当事人应该主动澄清。否则容易造成公众默许或传播虚假信息的不良影响。

媒体人也必须坚持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必须客观反映真相,准确报道各种工程科学实验和阶段性认知成果,不得夸大其词误导社会思想和舆论。

中国科学院教授王艳芬认为,资源战略工程应进行跨学科的示范。“沙入土”、“那曲种树”、“引水入疆”是最近社会各界热议和高度关注的三个问题。学会今天提出来讨论是非常重要的。这三个问题不仅是地理问题,也是资源问题和生态问题。

“藏水入疆”问题有其社会和战略需求,但需要科学论证。应该是科学家去探索,而不是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关于“藏水入疆”问题,应综合考虑其经济、生态和环境效益,包括工程可行性。要论证这些问题,需要各类专家参与跨学科研究,生态环境影响的时间尺度应该是50年甚至100年。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董锁成认为,我们应该尊重科学和自然,做好资源的战略工程。关于“藏水入疆”问题,我有三点看法:一是要把这个问题提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进一步深化科研和可行性论证。第二,对于这个项目来说,广泛的媒体渲染和舆论引导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要组织一些报纸、杂志等媒体进行正面的引导和宣传,作为科学家要说出来。第三,西线调水要考虑国家战略和国防安全,国际河流要考虑流域问题,避免得不偿失。此外,大规模的自然过程,如大气环流和水循环规律及其人工干预,目前人类还没有很好地掌握。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有受西风带和季风影响的大气环流,也有沙尘和污染物的物质循环和交换。大规模调水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和技术经济规律。否则,违反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大型调水工程可能带来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崔斌认为,生态安全和资源工程的经济评价应深入开展。我认为地球是一个系统,局部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打破原有的平衡,导致整个系统重新调整。特别是一些重大的资源和环境项目,要从广义的地球系统,包括狭义的地球系统、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今天这方面出现了问题,是沙变成土,还是藏水进入新疆。它们不仅是工程的可行性,也是社会系统的经济评价,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自然环境系统中的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安全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它关系到地区和未来,甚至影响到全球和人类的生存。目前这三个项目在这几个方面都没有综合的评价结果,所以研究院应该有明确的意见,建议政府暂时不要在工程层面考虑。可以在学术和技术层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有条件也有能力在这方面发挥学术智库的作用;同时,学会作为一个学术组织,要从学术层面积极引导、深入研究,不能片面、全盘否定,要从学术层面提倡辩论、百家争鸣。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何希武认为,重大资源战略项目必须首先满足国家需求。关于红旗河,我认为关键是为国家考虑三个问题:第一,涉及国际关系。从国家地缘战略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先稳定周边地区。如果还有其他一些问题,国家很难处理。第二,民营企业的民间资本投资必须服从国家的大局。没有哪个企业只要有钱就能影响甚至影响国家的战略布局。从项目本身来看,首先要研究的是必要性,而不是可行性。第三,对于一些热点问题,论文可以及时整理,通过期刊和网络发声。但对于涉及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问题,应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咨询建议报告,供国家高层决策参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康月湖认为,资源开发项目要按照资源规律适当开展。地球表面的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是物质循环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物质循环,导致现有生态系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人类的科技和智慧无法清楚地证明。因此,为了人类的生存,可以在利大于弊的条件下,进行适度干预物质循环的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如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以及三峡大坝等其他大中型水库。但是,如果不是一种影响人类生存,可有可无,需要高强度干扰物质循环的资源开发利用项目,那是做不到的!另一方面,即使是人类必需的重大工程,如土地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也必须遵循自然地带性规律。利用一些技术来开发和利用沙漠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沙漠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降水量少,缺水严重,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所以是沙漠。从现代农业无土栽培技术来看,沙子是无土栽培的良好基质。只要有水,采用以微灌(滴灌、微喷灌、春灌)为核心的沙漠农业技术,沙漠马上就能成为优质高产的田地。应该说,盲目绿化沙漠是不对的,试图把大片沙漠变成良田也是不对的。

推荐人:孙红烈、杜政、夏军、陈发虎、程胜奎、沈磊、王艳芬、林嘉斌、姜媛、董锁成、崔斌、左启亭、雷强剑、何锡武、闵庆文、李秀彬、康月湖。专家笔记:资源与环境热点问题[J]。自然资源杂志,2018,33

注: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和交流,如有侵权,请留言进行后台处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1.《霍有光 【观点】关于“红旗河”(藏水入疆)工程的院士观点分享》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霍有光 【观点】关于“红旗河”(藏水入疆)工程的院士观点分享》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627692.html

上一篇

中华龙腾 盛世启运江山圣石祈福祖国全球华人明天更美好 郝小学

下一篇

刘希夷 宋之问名满天下,为何还会为了一句诗,杀不怎么出名的刘希夷

慢性病要快治 白岩松新闻1+1:中国每年死亡人数80%是慢性病,而饮水问题最为突出

  • 慢性病要快治 白岩松新闻1+1:中国每年死亡人数80%是慢性病,而饮水问题最为突出
  • 慢性病要快治 白岩松新闻1+1:中国每年死亡人数80%是慢性病,而饮水问题最为突出
  • 慢性病要快治 白岩松新闻1+1:中国每年死亡人数80%是慢性病,而饮水问题最为突出
问理财 在银行网点购买理财产品前,应该问理财经理哪些问题? 三大问题

问理财 在银行网点购买理财产品前,应该问理财经理哪些问题? 三大问题

一般来说,在银行网点购买理财产品的人是为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所以在购买过程中有很多风险因素需要考虑,当然盈利能力也是必须考虑的。 那么,在银行网点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应该问银行的理财经理哪些问题? 首先,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首先要问的问题是:是银行理财产品还是银行代理理财产品? 这个问题是核心...

田昊 20个SFU/FIC新生最常问问题

  • 田昊 20个SFU/FIC新生最常问问题
  • 田昊 20个SFU/FIC新生最常问问题
  • 田昊 20个SFU/FIC新生最常问问题

云南气候 都说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那么云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云南

  • 云南气候 都说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那么云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云南
  • 云南气候 都说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那么云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云南
  • 云南气候 都说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那么云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云南

圣地亚哥海洋世界 一场遇见自然地奇遇——圣地亚哥海洋世界原来还能这么玩?

优必选 大咖专访|奔跑的“独角兽”,优必选的人力资源管理进击之路

优必选 大咖专访|奔跑的“独角兽”,优必选的人力资源管理进击之路

随着一波创业公司的倒闭,我们总是在琢磨各种经验教训,却很少耐心研究幸存下来的公司都活下来了什么;我们习惯于安慰自己,独角兽只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幸运儿,却忽略了保持头脑清醒、善用人和在关键时刻抓住一切关键机会的关键点,最终在还未成熟的市场上闯出了一条还需要培养的活路。 2018年5月,育碧完成...

家政小时工 家政小时工“磨洋工”问题在哪,怎么解决

最近有媒体爆料,小时工“磨洋工”,拖上一个小时几乎就是一句引语。那么问题来了。客户遇到阿姨“磨蹭”怎么办? 客观来说,客户家的卫生状况不一样,阿姨们的能力也不一样,确实会导致打扫时间不均匀;阿姨做的快还是慢,客户很难界定阿姨是不是在混日子。但问题是打扫时间完全是阿姨主观决定的,给了阿姨很大...

steam上启动游戏没反应 《黑暗逃生》常见问题解决方法 游戏进不去?

steam上启动游戏没反应 《黑暗逃生》常见问题解决方法 游戏进不去?

这款游戏被称为3D版的狼人杀戮游戏。最近很多玩家都开始玩这个游戏了,但是相对的游戏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小问题。然后边肖会给你带来这个解决黑暗逃脱常见问题的方法。千万别错过。 常见问题解决教程 1.游戏无法运行:"-project。/game . crypto " 这个错误通常是由于Steam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