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拯救儿童,刻不容缓

2013年8月初,如果你身在美国加州,你的手机可能突然爆发出刺耳的铃声,持续十秒钟,手机屏幕弹出消息框。消息不长,只有几十个英文字,内容是一个叫汉娜•安德森的16岁姑娘被绑架的时间、地点和描述。你收到的这条信息,学名是“安珀警报”。

正是这条安珀警报,救了汉娜•安德森的命。

8月3日下午,加州纳雄耐尔市,汉娜•安德森在学校的拉拉队训练后回家。之后,再也没人知道她的消息。第二天,她妈妈和弟弟的尸体在附近一户人家被发现,户主叫詹姆斯•迪马济奥。

汉娜的爷爷奶奶向警方报案说汉娜失踪了,纳雄耐尔市所属的圣迭戈县警方确认信息后,立即开始搜索汉娜,并追捕犯罪嫌疑人迪马济奥。警方在加州全境发布了一则安珀警报,几天后,又扩展到临近四个州。电视台放送她的照片,电台播出她的信息,手机也能收到文字警报。

8月8日,四位骑马人在加州东北方的爱达荷州“不归河荒野区”发现了迪马济奥和汉娜的身影。骑马人认出她就是安珀警报里提到的那个小姑娘,便报了警。第二天,FBI 的探员赶到现场,与迪马济奥发生枪战,将其击毙,解救了汉娜•安德森。

汉娜•安德森是美国迄今为止772个因为安珀警报而获救的儿童之一。现今,这一志愿性质的系统已经在美国全境50个州、华盛顿特区、波多黎各自治邦以及美属维京群岛推行。

尽管都冠以安珀警报的名号,但美国各地的预警系统并不完全一样。司法部对安珀警报的发布,也仅提供指导意见,但都必须遵循如下标准:

1、执法部门有确凿证据证明绑架案已经发生。

2、执法部门认为儿童随时有严重身体伤害或死亡的危险。

3、发布的安珀警报中,受害者和案件描述足够多。

4、被绑架的儿童不超过17岁。

5、儿童的姓名及其他关键信息录入全国犯罪信息中心系统。

二、起于微末,走向全国

安珀警报的起源,要追溯到1996年。当年1月13日,9岁的得州小女孩安珀•海格曼在家门口骑单车,之后下落不明,四天后,她的尸体在下水道被发现,凶手至今仍未伏法。

原本这只是无数悬案之一,却促成了影响深远的安珀警报系统。安珀这个名字就是为了纪念她,同时也是“美国遗失儿童:播报紧急情况应急”的英文缩写。根据美国失踪和受虐儿童全国中心的统计,截至2015年8月24日,共有772个儿童因为安珀警报而获救。

1996年8月,安珀案发生后不久,安珀的亲人及相关人士呼吁警方与媒体加深合作,共同应对儿童绑架案。其后当地电台与达拉斯警方达成合作,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安珀警报系统。起初,这只是一个地方性的志愿系统,在建立的头几年里,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根据官方资料,1996年至2001年间,只有四个州有全州范围的安珀警报系统。

直到2002年,安珀警报才引起全国关注。布什总统亲自主持了第一次“关于失踪、被剥削和逃跑儿童的白宫会议”,强烈支持2002年的“全国安珀警报网络法案”,让执法部门与当地的媒体自愿合作,帮助寻找被绑架的儿童,扩大安珀警报系统。同年,司法部长设置了第一个安珀警报协调员,负责统筹全国的安珀警报系统。2013年4月30日,布什总统签署了《PROTECT法案》,法案中明确规定了全国安珀警报协调员的职责。

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推动下,安珀警报系统在全国迅猛发展,2005年1月,夏威夷设置了全州范围的安珀警报系统。至此,安珀警报系统遍布全美50个州。

2005年11月,司法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儿童绑架应急队伍,用于协助当地执法部门应对儿童失踪或绑架案。CART既可以当作安珀警报系统的一部分运行,也可以在儿童绑架或失踪案达不到安珀警报标准时行动。

为了让安珀警报体系更顺畅地运行,美国司法部下属的联合失踪与受虐儿童全国中心负责开发了安珀警报二级分配项目,协调地方和州执法部门启动安珀预警的效率。二级分配者既可以是无线运营商、大型零售商,也可以是新兴的网络媒介,只要有能力在特定区域扩散安珀警报即可,比如,Uber叫车软件在2015年10月13日宣布,在Uber上启用安珀警报系统。

安珀警报起初只是在电台、电视台、广告牌上发布,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安珀警报也搭乘了技术的东风,扩展到手机和社交网络领域。

手机端的安珀警报得益于“无线紧急警报”项目。其前身是“商业移动警报系统”和“个人本地化警报网络”。2006年,国会通过WARN法案,拨款1亿美元资助“无线紧急警报”项目,由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国土安全部科技署、电信行业执行联盟、电信工业协会等几个部门和协会合作开发该项目。运营商在FEMA的要求下,于2012年4月7日前完成了“无线紧急警报”的部署。

联邦、州和地方政府通过电信运营商向手机等设备发送三类紧急信息:总统发布的警报、威胁到生命安全的紧急警报、安珀警报。几乎所有的电信运营商都免费提供“无线紧急警报”服务。如果手机支持“无线紧急警报”功能,且用户申请了,当官方通过运营商发布预警时,便可以收到,而且不受信号强弱的影响,即使信号拥堵,仍能照收不误。

不只是手机,Google、Facebook等网站也都开启了安珀警报。早在2007年,MySpace就已加入二级分配项目,虽然现在该网站已进入挺尸状态。2012年,Google宣布在谷歌公共预警平台中加入安珀警报。用户在谷歌搜索和地图时,如果搜索的相关地区有儿童被绑架或丢失,就会弹出安珀警报。Facebook、Uber等也先后加入了安珀警报系统。

三、气候渐成,全球效仿

安珀警报在美国取得良好成效之际,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效仿。从2002年开始,加拿大、英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墨西哥、马来西亚等国也都先后启用了安珀警报系统。

2013年,欧洲安珀警报建立,其全称是“失踪儿童的欧洲儿童救援预警和警察网络”。该组织在欧洲14个国家有18个成员。

截至目前,中国没有官方的安珀警报系统,只有民间的零散组织,比如志愿者建立的“安珀中国”;比如某些商业网站出现404时的失踪儿童信息——如果本文被和谐,404界面就会出现失踪儿童信息,也算是此文的现实贡献了吧。

四、并非完璧,争议仍在

尽管安珀警报系统气候渐成,但质疑声也一直不断,争议焦点主要是其效果。

一项调查发现,2004年发布的233个安珀警报中,有一半都是轻微的家庭纠纷,还有20%是恶作剧或误解。而家庭纠纷类儿童丢失或绑架事件本来就比较轻微,即使没有安珀警报,儿童也能成功获救。还有一些研究得出了类似结论。

内华达大学雷诺分校的研究者蒂莫西•格里芬和莫妮卡•米勒就安珀警报的发布过程提出质疑:首先,发布安珀警报需要对绑架或失踪案有即时的了解及翔实的描述,但警方和报案者做不到。其次,安珀警报发布者常常好心办坏事,虽然司法部制定了发布安珀警报的标准,现实中无法有效执行。第三点最重要,安珀警报是建立在“反应越快,越能救命”的基础之上的,但没有证据证明这一点。

1.《安珀警戒 安珀警报:为了不忘却的纪念》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安珀警戒 安珀警报: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64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