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散文》的老读者,我从上世纪90年代就知道了方的名字。我还记得读过和方的《关于授予金庸诺贝尔文学奖的建议》,我心里非常赞同。

后来看了很多方的科普文章,觉得他的知识扎实全面,推理简洁明快。时至今日,我仍然认为方是一位优秀的科普作家。2006年编辑科学杂志《新发现》时,我的第一个想法是给他投稿。后来,通过关系,和他通过电话,也谈到了手稿,这是众所周知的。

我很赞同方的造假。我也认为中国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各种各样的欺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法律的方式,但鉴于中国的特殊情况,法律往往无能为力,所以我们不得不依靠民间的打假力量来遏制假冒。在这方面,方是的旗手,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可否认的。所以当他在微博上造假唐骏和俞金勇的时候,我支持他,支持他。我坚决谴责方对的攻击。

来源网络,画家不详

但是后来发现方的攻击有点太大了,有猫狗打架,有小毛小病,有个人恩怨就毫不留情。

例如,方周子质疑李开复自传“成为卡耐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的说法。我觉得这件事和唐骏造假有本质区别。其中李开复只能讨论助教翻译成副教授的问题。坦白说,我见过的美国AP比国内大部分教授都强,真的不愿意翻译成助理教授。这是人的虚荣心的一个可以理解的弱点,不是故意欺诈。而且李开复也注意到了英语。

然后我批评他太偏激。方周子不是吃素的,当然他反击得很快。然后来来去去,最大的冲突就是韩寒事件。但在所有的冲突中,我只批评了方的观点和性格,从未质疑方的性格和动机。

我也不觉得方周子是坏人。我觉得他性格一根筋,一路走到最后。他只有自尊心,他的六个亲戚都不认他。最后这些对性格的评价,不是道德评价,甚至不是负面评价。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无休无止的世界泥潭里,真的需要方的坚定,才能坚持打假的理念。然而,这种坚定很容易变得偏执、不分青红皂白,最终具有破坏性。所以,我一开始就有一句话,“成功了,就失败了。”。但其实,方也不能怪,只是中国的人情世故太强,像我这样的弱者很难坚持打假。

有许多例子证明方确实不是一个世故的人。他缺乏功利的算计,却常常被情绪所驱使。比如有一次,方停止了与一切敌人的战斗,放下了打假科普的神圣事业,全身心投入到鞭挞自己最得力的弟子上。为什么?大弟子说他在动画上犯了一个小错误。说真的,除了觉得可笑之外,我还真的有点尊重它。这似乎表明他们真正超越了狭隘的功利主义,达到了为真理而战的哲学境界。

再比如方对老罗的暴风骤雨式的自我毁灭式的攻击,完全超越了功利主义和复仇的报复心理,无论得失、模式、姿态,都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庸俗生活的快感。

关于方舟子和韩寒的纠纷,我认为方舟子知道韩寒不是为他写的,所以没有恶意攻击周子。方的心思极为嚣张。他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他相信他所说的一切。他真的相信韩寒有问题。当然,这是他的误判。

无论对错,方在分析、逻辑、记忆、论证技巧、细节把握能力等方面确实是一位高超的大师,天下对手寥寥。再加上超人的意志力,这才是他成名的关键。但是,他在文学方面真的很平庸。一旦他进入超越他强项的感性和直觉领域,他就毫无意义了。他煮鹤,烧钢琴,却发现树木已经从森林中消失了。

用韩寒的言论来证明他的作品是代笔,根本就是不知道文字与文字的关系。作家不善言谈很正常。塞林格基本不接受采访,沈从文第一次演讲半个小时都不会说话。至于记忆中的错误和遗漏,说话的不精确,对于一个自发的作家来说太正常了。如果韩寒的每一句话都很有逻辑,那么我们得到的就是方周子而不是韩寒。

科学和文学完全是两个世界,两种语言,两套规律。文学的世界充满了记忆的模糊、文字材料的错误和遗漏、语言的模糊、逻辑的悖论和艺术的加工,你太容易发现文学作品和作家言行的漏洞和不一致。对于那些习惯于理性思考的人来说,很容易同意方的问题。再加上中国语境下打假的自然正义,很容易博得大众的同情。所以韩寒败得很惨,但他是无辜的。

方最害人的是他犀利伤人的话语风格。这的确是继承了鲁迅最坏的一面,并进一步强化了。更何况这种毒舌风格很有感染力。有些优秀的人,在和方并肩作战之后,说话越来越像他了无一例外,一开口就伤人。这不利于营造一个理性平和的话语环境。有话要说。

方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拥有强大的扭曲空和吸收一切的能力。一旦有人遇到,就再也不一样了。我注意到很多菜谱都有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我越爱方,就越恨方的敌人。似乎方就是一个黑洞,吸收了自己所有的爱,留给别人的只有恨。

芳芬肯定会变得很奇怪,芳黑也会变得偏执,强迫症。当然,对手也不全是君子,只是一些恶鬼受到了方的刺激。可以说,两党结局都是一样的。恨是方黑洞的核心。他激活人们心中的仇恨,用仇恨把人锁进监狱,让他们无法生存。

我觉得人性中有些东西是不能被撩拨的。即使方完全从公共道德出发,从效果上看,他造成了人群的撕裂、无意义的争斗和内耗,也在效果上干扰了健康的科学传播。这是小何代表成功,我代表失败。

在方的世界里,知识之树足够强大。但在理想的世界里,应该有两棵树,一棵是知识之树,一棵是生命之树。

1.《方舟子韩寒事件 谈谈方舟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方舟子韩寒事件 谈谈方舟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677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