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莉莲,中国台湾省女孩,7岁随父母移民新西兰,后成长为新西兰小学教师,现在在新加坡教书。

她经历了身份的迷茫,文化的冲击,中西教育观念的碰撞,在中西教育之间徘徊。她对教育的本质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发现君最近和她谈过话。

莉莲和他的学生

说到孩子的教育,不缺焦虑的家长。

中产家庭频繁刷朋友圈,“鸡宝宝”是北方、广州、深圳流行的教育方式,“给孩子打鸡血”,让孩子不断学习、奋斗。

“小鸡宝宝”从英语词汇开始

教育成了阶级分层的放大镜。它真正的核心和意义是什么?

莉莲作为典型的新西兰华裔第二代移民,在新西兰当了近十年的老师。她对教育的本质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教育不仅仅是上一所好学校那么简单。真正好的教育不是为妈妈而战,推宝宝,而是被我们很多人忽视...

01

"塑造完整的人格比当校长更重要."

1993年,7岁的莉莲随家人移民新西兰。

像许多华裔美国家庭一样,虽然他们的女儿没有被强迫去上补习班,但在莉莲父母眼里,“多做题”应该仍然是校外教育的“必要选择”。

当时家长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们要和别人家一样”,所以刷题是理所当然的事,做好学生也是大多数中国家庭对孩子的要求。

然而,随着她的成长,莉莲逐渐意识到,当她离开中国家庭时,她面对的是所有西式的教育体系和理念。

如何在这两种教育理念和方法之间找到平衡?

成为新西兰小学老师,有了自己的孩子后,莉莲对长辈的“期待”有了更深的理解。

莉莲在学校教孩子

“王耔成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上一代对孩子的期望往往会传递给下一代。”

在莉莲看来,当今中国父母普遍存在的育儿焦虑不仅与社会环境有关,还与文化和价值观有关。

但是,在莉莲看来,孩子为什么要学习?有多少人真正想过?

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条大鱼遇到两条小鱼打招呼:“今天水温还不错。”然而,两条小鱼面面相觑,问道:“水是什么?”

在莉莲看来,小鱼和很多孩子的情况是一样的。虽然它们生活在水中,但它们永远不会真正知道水是什么。

这就像有些孩子的时间表被父母排满了,但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学习什么...

莉莲还探索了一套在中西文化中自由进退的方法。

她不会给孩子太大压力,也不会强迫她学习,不会做恶霸,不会拿高分。

作为国际文凭组织的专业教师,莉莲更注重塑造女儿完整的人格。

这包括孩子是否会管理情绪,是否有耐心、独立思考和应变能力等等。

02

新西兰的教育模式非常先进,

但是她为什么选择离开呢?

大学毕业后,莉莲攻读教育和文学双学位。她很自然地进入了教育行业,在新西兰的很多公立和私立学校工作。

新西兰的教育制度提倡“因材施教”,教师必须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适当的教学计划和进度。

这种“量身定制”的教育模式已经蔓延到新西兰的每一所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

但是莉莲很尴尬,班主任负责教全班所有的学生,包括数学,英语,社会学,体育等等。

一个人做几份工作很正常。此外,我们应该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

一个班30个学生,莉莲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把同级别的孩子分成一个组,一个班,四个组,然后对不同组的孩子进行“量身定做”的教育...

莉莲和孩子们一起跳舞

沉重的教务管理,低收入,巨大的压力,让莉莲很难和家人女儿共度时光。有时候凌晨2点醒来,想着怎么给班里一个孩子一个更合适的教育方法,一晚上睡不着。

莉莲给班上的一个孩子过了生日

莉莲的经历不是个案。有个同事,单身妈妈,带着两个孩子,曾经陷入付不起房租,需要政府救济的困境。

目前,新西兰教师的平均年薪为6万至7万新西兰元。由于工资低,压力大,新西兰的教师已经罢工好几年了。

另一方面,新西兰教育资源的缺乏、教师的短缺和有限的预算已经成为政府面临的难题。

莉莲的内心充满了对孩子和教育的热情,但真正的困境曾经让她进退两难。新西兰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模式之一,但是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因为处境艰难而流失,莉莲很无奈。

去年10月,莉莲在新加坡的一所国际学校成功找到了一份为期两年的教学工作。

工资比新西兰高1.5倍,住宿、保险、落户机票、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补贴,一个班只有15人的人数,让她更适应“定制化”的教学。

03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育,

只有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

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哪个好?

莉莲不想评判。相反,在她看来,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现在国内的留学热潮越来越年轻,但在莉莲看来,父母送孩子出国留学要“慎重”。

如果一个孩子很好的适应了中国的教育体制,喜欢按照课本学习,强行把他送到国外学校可能会适得其反。

相反,喜欢自由探索的孩子自然会发现很难适应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你孩子的教育”,这也是为什么莉莲即使作为老师也更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好的学校是锦上添花,但不能决定孩子一生的终点,而父母的爱和引导对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们和圣诞老人给莉莲带来惊喜

当了十几年老师,莉莲总听到父母说:“老师,你能告诉我的孩子该怎么做吗?因为孩子根本不听我的。”

这种对话经常发生,这也是为什么莉莲坚持认为父母更应该重视家庭教育,而不是相信好的学校和老师。

对孩子来说什么更重要?分数,排名?还是父母的同理心和家庭对孩子的正确引导?

“孩子最应该听的其实是父母应该做的”,无论是隔代教育还是留守儿童,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状都是家庭教育缺失的无奈。

父母呢?

莉莲对女儿只有一个期望:独立快乐的生活。

班上的孩子们庆祝莉莲的生日

采访结束时,莉莲还就人们关注的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第二代移民的身份、第二代中国人学习汉语、中西教育方式的选择与平衡等。

/第二代移民更重要的是认清自己/

Q

对于移居海外的中国家庭来说,

你认为什么样的教育模式

是不是更适合搬到二三代?

经历过身份的迷茫,中西文化的斗争,现在却“放弃”了斗争。关键是要在不同文化之间找到平衡,更重要的是认清自己。我不再把自己框在一个框架里,但我必须是中国人或新西兰人。我也引导女儿知道,人难免偏向“身份”。在给予尊重和保持开放心态的前提下,可以选择自己的文化,甚至创造自己的文化。吸收好的,抛弃坏的。“你是哪里人”不应该只有一个答案。

Q

中国家庭的孩子

有什么好的学习中文的方法吗?

我父母没有强迫我上语文课。学习语言一直是我的兴趣所在。他们英语不好,只能在家用中文交流。孩子应该先对学习第二语言感兴趣,然后创造一个沉浸式的语言环境。同时,孩子的母语学习不应该放松。

/给孩子“有限的自由”/

Q

作为老师,妈妈

你更喜欢哪种教育方式?

我给女儿的是“有边界的自由”。我会鼓励她尽可能多的尝试,在挫折中学习,但我并不是说不守规矩,放任自流。家长要多观察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和性格,探索合适的教育方法。但比起强迫孩子学习,我更注重孩子人格的全面培养。父母不可能一辈子照顾孩子。除了学习知识,他们还需要有自我意识。与分数相比,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有足够的安全感是很重要的。

Q

作为普通父母,

如何发掘孩子的特点

从而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

从每天的生活细节来看,孩子是喜欢运动还是安静的看书?运动包括喜欢个人运动还是团体运动?你的孩子是喜欢在团队中扮演“领导者”的角色,还是只是静静地看着?孩子需要父母的引导,父母需要通过日常生活更加注意观察和了解他们。

Q

新西兰和新加坡的教育模式

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新加坡的国际学校和新西兰类似,都提倡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育。但是新加坡的公立学校和中国很像,竞争激烈,大家都在拼命考。

/学区不能决定孩子的结局/

Q

中国儿童家庭教育

我愿意花钱,比如买一个学区

你觉得学区真的能决定孩子的未来吗?

教育的本质和核心不是上好学校。好的学校是锦上添花,但并不决定孩子生命的终结。好的学校可以为孩子达到更好的水平提供更多的机会,但贵族学校也会产生“少年问题”,来自所谓贫困学区的孩子也会有很大的成就。孩子的成就最终是由家庭、学校、社会和文化决定的。

Q

新西兰的公立和私立学校

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如果经济允许,送孩子去私立学校也不错

还是好的公立学校?

新西兰的教育相对公平。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都提倡根据孩子的个性提供教育。私立学校只有更多的教学资源,更少的学生,老师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和学生一对一教学。每个家庭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

Q

中国现在有一个争论

“生儿子越来越难了”

你赞成吗?

这就是价值观的不同。中国竞争激烈,“有钱”依然是衡量人生成功的标准。但是穷人家的孩子是不是完全没有希望了?不一定!在我看来,只要这些孩子未来的生活比现在好一点,哪怕一小步都是值得努力的。做自己该做的事,让自己开心也很重要。

Q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最好?

除了要求孩子,家长也要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作为一名老师,我需要继续学习,我的父母也是。作为父母,你永远不要被自己的思维所限制。做新一代父母需要更广阔的视野。这就是为什么教育难,当老师难,当家长难的原因。

莉莲在新加坡的工作仍然很忙

如果你也想和她在一起

我们来谈谈教育这个话题

你可以联系她的丈夫凯文

1.《lillian 离开新西兰去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lillian 离开新西兰去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691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