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在比利时的马尔歇恩弗拉门市,一名儿童被美食节上精美的甜点吸引。 新华社发

欧洲各国每年定期举办上千个各具特色的文化节,内容丰富多彩,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对欧洲多元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作用也非常明显。

政策支持鼓励“欧洲公民”意识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吴乐珺 张 亮

欧洲各国每年都定期举办上千个各具特色的文化节,内容丰富多彩,产生了积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对欧洲多元文化的传承和对外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文化节是如何开展的,又有哪些成功经验呢?欧盟委员会教育文化司文化项目与行动处官员亚历山德罗·森内斯最近就这些问题以及欧洲文化节的意义和发展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书面采访。

形式内容皆丰富

民众参与热情高

森内斯表示,文化节主要由艺术家、文化机构,以及地方政府部门组织,国家和欧盟层面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现代文化节兴起于二战后,它们不约而同地在欧洲很多地方出现,旨在复兴文化,唤起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如今,欧洲每年举办上千个文化节。法国的阿维尼翁文化节和英国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都是其中的翘楚。文化节一般围绕一个艺术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向民众和艺术家提供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有助于民众建立与分享丰富文化遗产的意识,从不同层面加强欧洲认同感。

欧洲的文化节在表现形式、性质和内容上都十分丰富。无论是传统的、现代的,还是城市的或农村的,都吸引了大量民众参与并分享他们的激情。文化节是欧洲文化生活的集中体现,让艺术家们有机会通过各种方式向民众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看法,这对促进创新、实现文化多元有着重要作用。

与普通的文化活动相比,文化节往往能吸引众多媒体和民众的参与,是集包容性、参与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活动,是交流、创造、创新的舞台。就经济效益而言,文化节对举办地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财政补贴促发展

文化遗产共分享

欧盟鼓励和支持“欧盟2007—2013文化计划”框架下的各种文化活动。这个计划旨在促进欧洲人对文化和共同文化遗产持共同分享的理念,以及鼓励树立“欧洲公民”意识,参加文化计划的国家应推动文化艺术创作者、文化工作者和文化机构之间的文化合作。该项目尤其支持文化领域人员的跨国流动、鼓励文化艺术作品和产品的跨国流通,以及鼓励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合作。

该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支持欧洲文化节的举办。在满足相关条件后,主办者可从中申请最多10万欧元的经费。欧盟赞助的“文化行动”分为短期小型合作项目和多年度大型合作项目。短期小型合作项目必须至少由三个不同国家的三个文化团体联合举办,而且文化组织者要来自多文化类别。多年度大型合作项目至少由来自六个国家的六个文化团体联合举办,赞助期限3至5年。而像“欧洲文化之都”这样有影响力的特别活动,则由欧盟直接拨款。

2011年11月,欧盟委员会出台了“创意欧洲”计划,提供18亿欧元资金支持2014年—2020年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文化基金项目。目前欧盟部长理事会和欧洲议会正就此进行讨论。其中电影和音像业获得超过9亿欧元的支持,文化事业获得近5亿欧元的支持。此外,欧盟还将提供2.1亿欧元的新融资担保,使文化和创意行业的小规模经营者能从银行获得约10亿欧元的贷款,还将提供6000万欧元用于支持政策合作,以及鼓励开发新受众群体和创新商业模式。如果该项目能在2012年底之前获得通过,预计近30万艺术家能够获得资助。

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效应给欧洲创意产业创造了大量机会。“创意欧洲”计划旨在推动文化和创意事业的发展,这是欧洲创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符合“欧洲2020战略”中的灵巧、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的指导原则。同时,该计划还将资助超过1000部欧洲电影在欧洲及海外的发行;资助至少2500家影院,使其放映的一半影片为欧洲电影;资助至少5500本书籍及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资助文化机构的培训项目,这些都将增加欧洲艺术家和文化机构的国际竞争力。

西班牙西红杮节——

群架演化成节日

本报驻西班牙记者 丁大伟

西班牙节日众多,像狂欢节、奔牛节、西红柿节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西红柿节可谓众多西班牙节日中独具特色的一个。

西红柿节源自一个纯粹的意外。1945年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在瓦伦西亚大区布尼奥尔小镇的中心街道上正在举行一场节日游行,一群年轻人绊倒了游行队伍中一个踩着高跷的演员。这位摔倒的演员顿时愤怒,开始对他身边的人拳打脚踢。事件迅速演化成一场群架。这时队伍正好经过一家水果店,于是,一场以西红柿为主角的蔬果大战开始了。第二年的同一个时候,小镇上的年轻人自发带着西红柿上街开战。自那以后,互扔西红柿就成了这个小镇的固定节日。但在这个节日诞生后的很长时间里,它一直默默无名,只有当地人参加。1983年西班牙国家电视台专门为其做了一期节目,西红柿节才逐渐走进全西班牙乃至全世界人们的视野。

去年8月,记者亲身经历了布尼奥尔的西红柿大战。这一天,常住居民仅仅1万多人的小镇,一下子涌进了4万多名游客。记者在西红柿节开始前两小时抵达时,布尼奥尔已经挤满了人。为了穿过人群到达几百米外的一处楼房,记者花了将近半个小时,人群的密集可见一斑。

11点整,节日正式开始。满载120吨西红柿的5辆大卡车缓缓驶入市中心街道,车上的工作人员奋力抛撒已揉碎的西红柿本站,车下期待已久的人们在接到这些红色弹药后马上向周边的人群发起攻击,街道很快就成为一个红色的海洋。人们声嘶力竭地喊叫、歌唱,不知疲倦地弯腰、站直、甩扔。狂欢整整持续了一个小时,结束时所有人的头发、眉毛、皮肤和衣服都被染成了鲜艳的红色。

“这是在西班牙弄脏自己最便宜的节日。”这是媒体对西红柿节俏皮的评价。但对于成千上万千里迢迢赶来布尼奥尔参加西红柿节的游客来说,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节日。所有人既是这个节日的客人,也是主人。每位参与者都是一道风景线,可以肆意挥洒自己的汗水和激情。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西红柿节在组织和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其官网上,对西红柿节历史的介绍自不待说,游客还可以在这里得到关于交通、住宿、注意事项等许多实用信息。除此之外,西红柿从何处购入、如何对其进行先期存放、当日如何运输、如何保证游客安全,都有明确的规定。

西红柿节品牌的树立给布尼奥尔乃至瓦伦西亚都带来了巨大商机。仅仅一天就可以给小镇带来30万欧元的收入。据布尼奥尔商会会长介绍,西红柿节已经发展出了系列产品,其中官方主题T恤是明星产品,在过去6年里已经卖出去了4.5万件,其中80%都是在节日当天卖出的。西红柿节极大推动了瓦伦西亚大区整体旅游业的发展,4万名游客对当地旅游业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比如说,记者入住的酒店并不在布尼奥尔,而是在瓦伦西亚市区,西红柿节举行前一日和当日的房价为99欧元,西红柿节结束后一日迅速降为49欧元,下降幅度超过一半。

比利时美食年——

美食美景留人心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孙天仁

为宣传比利时饮食文化、吸引国内外游客,比利时瓦隆大区及首都布鲁塞尔今年同时举办美食年,安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游客更好地了解、体验比利时的美食、风光和生活质量。

成功的文化活动必须有好点子。布鲁塞尔旅游局特别推出了“美食列车”专线和“空中佳肴”项目。所谓“美食列车”,就是游客花约70欧元乘坐电车,边品尝美食,边欣赏沿途风光。列车上的食品均由比利时获国际星级评价餐厅厨师掌勺,用不同的烹饪方法向游客们提供比利时最为知名的海虹本站、龙虾、薯条、芽球甘蓝小包菜等等。这班列车每天傍晚一趟,两小时的旅程足够细细品尝美酒佳肴,领略布鲁塞尔主要的旅游景点。

“空中佳肴”则是让游客系上安全带坐在椅子上,连同餐桌一同被起重机吊到50米的半空中享用晚餐。这个活动将于6月份开始,地点选在著名的原子球、五十年宫等布鲁塞尔地标性建筑附近。游客一边享用美食,一边俯瞰布鲁塞尔全貌。当然,空中享用佳肴需要克服眩晕和心理上的障碍。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带来一份难得的体验。

4月中旬,由国际风味暨品质评鉴所主办的一年一度食品饮品品鉴会在布鲁塞尔举行。这为比利时美食年增添了新的亮点。4月15至17日,来自欧洲各国的品酒大师与顶级名厨齐聚这里,还有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家企业参与品鉴。据介绍,食品类品鉴评审团由约60位来自13个欧洲国家的名厨组成。这些评委不但拥有丰富的品鉴经验,同时对各种新鲜味觉体验和各种新产品抱有极大兴趣。

比利时瓦隆大区旅游局负责人多米尼克女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举办美食年这种文化节活动,好主题、好策划最为重要。比如瓦隆大区在美食年上主打“慢餐”、有机食品等概念,组织游客到南部乡村参观酒庄,享用比利时产的葡萄酒,深受欢迎。她说:“围绕一个好的主题,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保证有较高的民众参与度。”

为扩大宣传力度,今年布鲁塞尔大区旅游局邀请艺术家别出心裁地设计出大型薯条、巧克力棒、海虹等雕塑,每个雕塑高5米。总共有35个这样的雕塑遍及布鲁塞尔各区。主办方希望借此吸引更多的游客走进餐厅、商店品尝比利时的这些特色美食。到了冬季,这些雕塑作品会被拍卖。

比利时政府十分重视举办这样的文化节活动。这种活动都由各地旅游局组织策划,吸引企业赞助。一般来说,如果企业投入1欧元赞助费,那么地方政府会提供等值的资金支持。今年美食年活动也在海外一些地方同时展开。这不仅会把比利时厨师的厨艺、美食展示给外国人,也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形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

交流碰撞迸火花

本报驻英国记者 白 阳

每年8月,美丽的苏格兰首府爱丁堡都会迎来一次文化艺术的盛宴,以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为主的多个文化节同时在这座名城华丽绽放,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二战中,英国许多城市受到破坏,但爱丁堡却未受战争影响。战争导致欧洲的文化艺术生活凋敝,为了助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文化生活复苏并为其注入新活力,1947年,英国格莱德堡歌剧院总经理鲁道夫·宾发起,并与英国文化协会英格兰地区负责人亨利·伍德以及爱丁堡市的许多市民代表共同酝酿创立了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期望爱丁堡能够“为人类精神之花盛开提供一个舞台”。

首届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成功邀请到了许多欧洲知名的音乐家以及英国高水平的音乐、舞蹈团体等参加演出,同时一些知名剧团还在爱丁堡多个剧院上演了莎士比亚的经典剧目。艺术节首次亮相就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欢迎,也为其后的高水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60多年来,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一直以高标准、高水平著称,努力追求“带给观众世界顶级的艺术享受”,由于国际艺术节的门槛很高,很多民间艺术团体在其带动下也自发形成了一些艺术节。在首届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期间,爱丁堡的电影公司同时举办电影节,后来发展成为知名的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还有一些闻讯赶来的小型戏剧表演团体,由于不在邀请名单之列,它们只好在官方场地之外另辟一方舞台表演,并逐渐发展成了“爱丁堡边缘文化节”。此后,又逐步衍生出了军乐节、国际图书节、国际爵士乐节、国际科学艺术节和环境艺术节等多个相互独立、特色鲜明的艺术节。

保证大部分观众能够体验到艺术盛事是艺术节的宗旨。政府支持是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多年来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2011年的数据显示,政府出资占49%,接近国际艺术节预算的一半。有了政府补贴,除了部分歌剧和音乐会价格稍高外,大量的演出票价都在30英镑以下,还有很多只收几镑甚至免费,提前在网上预订还可以打折。亲民的价格得以让更多的游客和观众体验这一系列文化盛事。同时,酒店餐饮设施完备、价格低廉,网络信息发布迅速及时等,也备受游客欢迎,为艺术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政府给予补贴的国际艺术节,其他的艺术节也在摸索中走出了新的商业发展模式之路。例如,边缘文化节在1972年推出了“边缘文化节最高奖”,吸引了大批渴望在业界崭露头角的戏剧新作来此同台竞技,第二年就有45部新作在此亮相,奖项也增加到了10个,赞助商和广告商也纷至沓来,解决了艺术节筹集资金之困。

据统计,2011年,仅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门票销量就达到了258万英镑,所有12个艺术节的总收入超过2000万英镑,为整个苏格兰地区的经济贡献超过2.6亿英镑,其中4100万镑流入当地酒店住宿业,3700万镑流入当地餐饮业,同时每年还能创造超过5000个工作岗位,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爱丁堡市政厅负责艺术节活动的官员史蒂夫·卡德文指出,爱丁堡的艺术文化节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入,同时也提高了公民的自豪感与归属感。

自2006年开始为艺术节担当总监的乔纳森·米尔斯表示,“我们的一些演出票房非常好,但艺术节的成功与否不是盈利数字能够决定的,关键在于它为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最好的平台。”

的确,包括中国和许多亚洲国家在内的全球多国的艺术团体都曾在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上演出,在提高知名度的同时传播了本国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碰撞与交流催生出的耀眼的新成果,也许是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最令人期待的一部分。

全法音乐节——

高雅音乐出殿堂

本报驻法国记者 顾玉清

6月21日,通常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法国将这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定为全法音乐节。每逢这一天,法国各城镇万人空巷,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或登台高歌路边献演,或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全国变成一个音乐狂欢的海洋。

今年音乐节即将到来,这已经是第三十一届了。各项安排都在积极筹划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歌唱家、演奏家以及业余音乐爱好者,不少已通过互联网报名登记,不久将齐聚法国,大展各自的音乐风采,呈现不同的音乐魅力。

今年音乐节主题是“流行音乐50年”。目的是为了纪念英国流行乐队“披头士”于1962年发起的一场音乐时尚革命。

法国于1982年创办了全法音乐节,它来自于已故法国前音乐舞蹈总监莫里斯·弗勒雷的倡议,并得到时任法国文化部长杰克·朗的支持。音乐节鼓励业余音乐爱好者走上街头演出展现才华。据调查显示,37%的法国人会使用乐器,而有机会登台演奏的人只占10%。事实上,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音乐人表演,都可给普通民众提供一个欣赏不同风格音乐的极好机会。

音乐节这一天,巴黎会变成一个音乐世界。从香榭丽舍大街到蓬皮杜中心,从埃菲尔铁塔到巴黎圣母院所在地西岱岛,记者曾置身于塞纳河两岸人推人拥的音乐潮流中。在香街上,由大提琴、手风琴、长笛、大号和萨克斯等乐器配队的合奏,曲调欢畅、热烈、节奏感强,让许多路人驻足;蓬皮杜中心前,有摇滚乐队举行的小型音乐会,也有来自不同国家歌唱组合以各自语言放歌,他们甚至向路人发放歌词,邀请大家一起合唱;在西岱岛连接圣路易岛的桥上,一位音乐人将钢琴搬到桥中间,为过往游人演奏。虽然那是一架立式的破旧钢琴,但是演奏者用激荡的心和疯狂的手,演奏了贝多芬的《欢乐颂》,将音乐的欢乐送给了大家,喝彩和掌声不断,小费自然也不少;在埃菲尔铁塔下,晚上举行的大型爵士音乐会吸引近10万观众,从埃菲尔铁塔到和平墙的绿草长廊上到处站满了人,现场直播的屏幕使人们不管身处哪个位置,都可以共赏音乐会的空前盛况。

音乐无国界。“音乐节是一个跨越国界、语言和文字的节日”。摇滚、爵士、交响乐,美声、古典、民族和乡村音乐同场演出,突出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表明了人类文化的互鉴性和共通性,让人们共享音乐的快乐。据法国文化部统计,全法音乐节当天共举办近2万场演出,参与演出的艺术家多达80万,观众超过1000万人次。

法国音乐演奏家纪尧姆先生曾多次参与法国音乐节的演出。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音乐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声音艺术,它能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曲,能愉悦人们的精神和心情。音乐可以做到有品味的娱乐,有文化的休息。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养。特别是,全法音乐节可以让许多人第一次在公开场合献歌,第一次在公众面前演出。同时,音乐节让高雅音乐走出了殿堂,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还原。

音乐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和谐发展极为重要。法国早就将音乐教育当作“国策”来抓,提倡让更多的人“唱起来”。为此,除靠艺术院校培养外,全法还建立了4300多个音乐机构,为不同年龄的人提供几乎免费的音乐培训。法国不惜在音乐普及上加大投入显然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1.《欧洲色图 欧洲各色节日塑造文化认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欧洲色图 欧洲各色节日塑造文化认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70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