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代茶被用作饮料以来,茶这种小植物在中国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陆羽的茶经出现在唐代。到了宋代,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与斗茶有关的奇特习俗。斗茶的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宋代斗茶的兴盛也导致了红茶灯——兔毫灯的流行。
夏末秋初,凉风渐来。在暑热渐退的季节喝一杯绿茶,既能解渴,又能有效缓解口疮、咽喉痛等症状,比冰镇饮料厉害多了。
陆羽《茶经影》
要了解如何斗茶,首先要了解宋代的饮茶方法。宋代的饮茶习惯与现在大不相同。茶叶应制成“茶饼”储存,然后将茶饼粉碎,用开水冲泡成茶汤。
这种茶饼在当时被人们称为“团茶”。在宋仁宗,蔡襄制作的“小龙组茶”,价值两两斤黄金;在宋徽宗,“银水芽”制成的“龙珠”颜色为白色,每块蛋糕的价格为4万元,极其珍贵。
价格高意味着制造过程复杂。想泡宋代的团茶,需要将茶芽蒸熟,“放入小盆中去其水,再放入大盆中去其膏”。如果你挤压几次,你需要把被破坏的茶叶放在一个盆里,研磨它们,直到它们变成茶糊。然后,在茶膏中加入粘合剂和淀粉、冰片等香料,倒入模具中,制成各种成分的茶膏。
《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的“大龙”群茶格局
按照我们现代人的观念,茶叶经过压榨、压榨,群茶还能有茶味吗?然而,宋人的口味是如此独特。当时对茶香的要求可以用宋徽宗提出的四个字来概括,即“香、甜、重、滑”。现代人说“茶不能不苦不涩”,这是宋代制茶技术差的表现。
高级团茶不仅在制作时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在制作时也很注重。首先,团茶要用茶坊或茶坊磨成细茶粉。如果茶喝的不多,也可以用小杵臼把团茶捣碎。
在刘松年的《茶图》中,一个人正在用茶坊磨茶
宣化辽墓壁画中的磨茶少年
镇江出土的宋代陶制茶坊
捣碎的茶粉要用细筛过筛。如果不小心把茶粉磨多了,不能一口气喝完,可以把多余的茶粉放在小壶里储存。下一步是最重要的一步——冲。
在刘松年的《花园赌博市场图》中,小贩们正在点茶
正式倒茶前,要用火烤茶灯,以免注入的开水打在冷茶灯上,迅速冷却下来。然后将茶粉放入茶杯中,先倒入少许水,将茶粉搅拌成糊状,然后用茶瓶将茶杯装满水。为了保证水流对茶粉的冲击,点茶用的茶瓶必须是一个长壶嘴的水壶,如下图所示。
首都博物馆藏白釉挂铃壶
注水时,合格的饮茶者也会用长柄勺子、筷子或竹竿在茶杯里“吹气”。吹气类似于搅拌,使茶汤泛起令人愉悦的微小泡沫,促进茶粉与水的充分融合。吹完之后,点茶的过程就结束了。
宣化辽墓一号墓的茶图,左边的老人在用长柄勺吹,右边的老人在试图往灯里注水
竹篮是圆竹刷的一种,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但操作起来却是最方便的打击工具。南宋人戏称其为“朱傅帅”
但是如何检验这种茶是否上桌好呢?这将是一场通过“斗茶”的比赛。斗茶的第一个指标是“水试标”。如果茶粉磨得足够细,吹的手法得当,茶粉与水完美结合,茶汤就会“旋来旋去,一动不动”,“没有水印”。吹上的泡沫吹退了,墙就干净了,不会留下渣滓。
如果茶粉不够细腻或者吹泡工艺不当,导致茶粉没有完全溶解,泡沫退掉后会有茶粉和水痕粘在灯壁上。一旦你的茶盏上首先出现水痕,你将在这场茶战中彻底失败...
另外,斗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指标,那就是斗茶的色泽。
如上所述,在制作团茶时,要将茶叶挤出,并加入淀粉和香料,以达到“甜滑”的口感。因为茶的精华被挤出来了,加上了淀粉,和团茶一起上的茶汤就是浅色的乳液。
宋人对茶汤颜色的要求也是以白色为上品。甚至有一些要求更严格的人提出“黄白人接触水就晕,绿白人接触水就详细”的理论。斗茶时,“绿白胜黄白”。
那么白茶最适合观察什么颜色的茶灯呢?答案当然是黑。
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图号展,宋
斗茶盛行于宋代,所以黑茶灯在宋代风靡一时,南烧北烧。为了增加斗茶活动的趣味性,使黑灯看起来不那么单调,工匠们还对黑灯的釉面大做文章,烧制出“彩色”的黑釉瓷器。
以兔毫灯为例,它的釉色以黑色为主,但仔细看,可以看到细小的褐色条纹,像兔毛,故称“兔毫灯”。
兔子毛孔局部上釉
鹧鸪斑上的黑釉是一个个白色的,就像鹧鸪上的花纹一样。
宋代窑址出土的几块鹧鸪匾
油滴灯的名字来源于黑釉上的银色斑点,像油滴的倒影。
宋代山西油滴博物馆收藏
以及最罕见的“曜变苍穹”。黑釉上的淡黄色斑点被蓝色光晕环绕,幽深静谧,给人无尽遐想。
日本东京京家塘图书馆藏黑曜石天目灯
上面的灯“曜变天目”是南宋时烧的,后迁到日本。现在是无愧于日本的国宝级文物。日本人用“碗中宇宙”这个词来形容。
1.《宋代斗茶 宋朝的斗茶,太雅、太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宋代斗茶 宋朝的斗茶,太雅、太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769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