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小气不耐烦
赤壁之战,周瑜比诸葛亮大,诸葛亮27岁,周瑜33岁。后来经过民间演绎,特别是在舞台上,周瑜由一个小徒弟演,诸葛亮由一个老徒弟演,好像周瑜比诸葛亮小很多。
这也反映了《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的一个特点:他不仅是一个老谋深算、见多识广、才华横溢的武将,而且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甚至疯癫的武将。
后一种性格,经民间进一步演绎,演变成周瑜的性格弱点,小心眼,冲动,急躁,像个毛头小子,三句话跳起来。这和历史上周瑜的大度和大度是完全不同的。
周瑜一开始并不重视诸葛亮,因为刘备无足轻重,诸葛亮也无法和刘备打成一片大气候。周瑜只看到诸葛亮的才华,认为诸葛亮可用。因此,他首先请诸葛亮的兄弟诸葛瑾游说诸葛亮,想尽一切办法把诸葛亮带到东吴。后来周瑜才渐渐发现,诸葛亮是一个危险的、潜在的敌人。
因此,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要对付曹操,这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他还要对付诸葛亮,诸葛亮也是一个不能掉以轻心的敌人。
当我们理解周瑜的性格时,首先要把他放在一个特殊的情境中。也就是说,他对付的是两个敌人:一个是眼前的敌人,也就是曹操;一个是未来的敌人,未来的敌人是诸葛亮。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周瑜的军事能力和智慧可以说是绰绰有余的对付曹操,但是对付诸葛亮却似乎进退两难。周瑜极其聪明,在曹操面前智商很高,而他无能,在诸葛亮面前智商很低。曹操很聪明,周瑜比曹操聪明,但是诸葛亮比他聪明,就像螳螂捕蝉,越厉害。
在赤壁之战的过程中,小说有意通过鲁肃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来回穿梭,写周瑜的战术没有一个是诸葛亮所能掌握的,给读者的强烈印象是诸葛亮远强于周瑜,即使没有诸葛亮,赤壁之战最终也难以成功。
历史上只有诸葛亮站在孙权一边帮助破曹,却没有关于禹与梁对峙斗智的故事。特别是《草船借箭》和《东风》两个情节,最能凸显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智慧,前者是历史上孙权的事,是小说作者有意冠之;后者纯属出自作者的艺术虚构。
《三国演义》突出诸葛亮,贬低周瑜,显然是作者“拥刘”思想的生动体现。在俞与梁的交锋中,小说表现了周瑜与诸葛亮不同性格的冲突:周瑜性情相当狭隘,情绪冲动,性格急躁,有时目光短浅;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诸葛亮,成熟稳重,坦荡荡,审时度势,目光远大,有大家风范。所以,俞、梁之争,显示了周瑜“小气”与诸葛亮“大气”的冲突。
同时,小说也表现了周瑜自身性格的冲突:周余灿坦荡、从容不迫、才华横溢、沉稳冷静、精明透彻地在东吴、孙权、曹操军队的文官面前看待问题。而且他和东吴的文官们相处的很好,是大家信任的最高统帅。这一方面是周瑜的性格。但另一方面,面对诸葛亮,与诸葛亮较劲时,周瑜显得小心眼、冲动、暴躁,智商大大降低。这两者是矛盾的。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周瑜自身性格的矛盾和冲突呢?特别是周瑜对待吴栋文官武将的宽容,面对曹操军队的冷静稳健的对抗,面对诸葛亮的小心眼和冲动急躁,这种性格上的不和谐应该怎么看待?
第一个问题,周瑜真的有小心眼、急躁的特点吗?应该说,相比较而言,周瑜的度量和气度不如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比心胸狭窄,周瑜致命的弱点是急躁和急于求成,小说中有详细描述。也就是说,心胸狭窄,脾气暴躁是周瑜的性格。
第二个需要澄清的问题是,在“于梁之争”中,周瑜到底是为自己还是为东吴的利益做了什么?因为有研究者认为,周瑜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为了东吴的利益,而只是因为周瑜嫉妒人才。比起诸葛亮,他总是自卑于诸葛亮,所以他嫉妒诸葛亮,一定要杀了他。那么,周瑜吃醋了吗?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周瑜不是吃醋。因为我们可以反证,如果诸葛亮被东吴利用了,周瑜也不会嫉妒他。正是因为诸葛亮没有被东吴利用,所以周瑜才如此痛恨他,不得不将他免职。他讨厌的不是诸葛亮的才华,而是诸葛亮的才华没有被东吴利用。毛宗岗说的有道理:“周嫉妒、玄德。若孔明归玄德所有,则应避之。如果孔明归东吴所有,他应该不会回避。观看它使诸葛瑾的意图可见。”
在明确区分了这两个问题之后,我们再仔细阅读周瑜在小说中的一系列表现,可能会有一些新的看法。
比如小说描写周瑜有五次杀诸葛亮,被称为“五杀诸葛”。看似周瑜一定要杀诸葛亮,实际上反过来诸葛亮也不想杀周瑜?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是“三周琦瑜”,诸葛亮活着把周瑜给气死了。
也就是说,周瑜其实是想杀诸葛亮却没有杀他。不是他杀不了,他能杀诸葛亮,但他没杀他。他说了算,诸葛亮在东吴时表面上是“大使”,是外交使者,实际上相当于“高级俘虏”。周随时杀他,他不需要等到诸葛亮在七星台上牺牲了东风。但是周瑜没有杀他。他有所顾忌。但另一方面,诸葛亮在“周瑜三日”的时候,却毫无顾忌。于是,诸葛亮终于达到了目的。
明明诸葛亮最后杀了周瑜,历代的读者也都说诸葛亮好,说周瑜应该痛心。周瑜为什么要心痛?无非是说周瑜嫉妒诸葛亮,谁不喜欢诸葛亮谁就死,因为人们的同情心大多放在诸葛亮身上。
周瑜想杀诸葛亮,因为他看到自己在智慧和才华的竞争中确实不如诸葛亮。周瑜自知。
“人是有自知之明的。”看到自己不如人怎么办?这里有个选择的问题。既然我不如别人,第一件事就是让这个人对我有用。这是最好的方式,也是领导风格的体现。每个人都不如别人,总有人比自己更有才华,更聪明,只要能被我利用。那么,当别人不能为我使用的时候,我该怎么办呢?如果你退而求其次,你可以平静地生活。你为你的主人工作,我为我的主人工作,只要我们不构成直接冲突。
但是,周瑜太珍惜东吴了,太珍惜东吴的利益了。他总是把诸葛亮对东吴未来的威胁放在心上,觉得既然能对未来构成威胁,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先除掉他,免得留下什么后患。
周瑜想杀诸葛亮,不仅是口头上说,真正行动起来也是。
“杀诸葛”只是口头说说而已。周瑜从鄱阳湖回到柴桑县,把“战争”和“衰落”的利害告诉了孙陈全,认为孙权的怀疑已经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但周瑜问诸葛亮“破曹粮策”时,诸葛亮说孙权“尚未安定”,因为“怕曹兵多,寡不敌众”。于是周瑜再次拜访孙权,并在双方人数对比上加分,最终使得孙权最终下定决心要攻破曹。
这时,周瑜想:“孔明已经预知了武后之心,他也比我优越。对江东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个问题,不如杀了它。”周之所以不能容忍这件事情很简单,因为他和孙权的关系很密切,所以他应该更了解孙,但是诸葛亮更了解孙权,这对东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现在诸葛亮能把孙权算计得这么清楚,而且如鱼得水,那么以后两军对峙的时候,东吴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了,所以一定要杀。
幸亏鲁肃及时防范,这次讨论算是作罢。但是,周瑜心里还是很讨厌的:“你说话这么快,我要杀了它!”
周瑜想,既然孙和现在都在和曹作战,不方便杀诸葛亮,那么我还是可以“用曹操的刀杀诸葛亮”的,这样就有了“第二次杀诸葛”。
周瑜派诸葛亮晚上去巨铁山抢曹骏的粮道,向鲁肃解释说:“你要杀了它,就会惹人发笑,所以你要先用手解决后患。”
现在周瑜的性格弱点暴露无遗。他年轻有活力,脾气暴躁,好胜心强。他一直受制于诸葛亮的“挑战法”,甚至忽略了统帅的地位和责任。他想和诸葛亮赌输赢,准备亲自率领“马步”或“马步”或“马步”或“车步”或“马步”或“马步”或“马步”或“马步”或“马步”或“马步”或“马步”或“马步”或“马步”的一万大军,周瑜忘记了他的目的是让诸葛亮去死,反而被诸葛亮骗了,让自己去冒险,这实在是不明智的。
抢军粮是不可能的,因为曹操对这一招特别熟悉。他打袁绍的时候,经常抢窝里的小卖部,所以曹操一定很严。鲁肃把诸葛亮的分析告诉周瑜时,周瑜甚至“摇头跺脚”,说“此人知果胜我。你今天不去掉,我以后就被他算了!”鲁肃又一次劝他:“今日军中不服,望以国为先!”周瑜勉强同意了。
“三杀诸葛”只是周瑜口头上说的。
诸葛亮确实看穿了周瑜的聪明才智,一见到鲁肃就向他祝贺。鲁肃回来,周瑜大怒,说:“你若留着这个人,就带我去!我决心要粉碎它!”鲁肃极力劝阻。
周瑜怒火难消,于是有了“草舟借箭”的“四杀诸葛”。周瑜命诸葛亮十天内造十万箭,同时“吩咐分发军用工匠,教他各种不便”。
没想到,诸葛亮早有打算,立下军令状。只花了三天就完成了任务。他从鲁肃那里借了20只装满草靶的船。第三天,他利用雾蒙蒙的晨雾,从曹操的军队中赚了10万支箭。
周瑜只好感叹:“孔明有妙计,我还不如呢!”而且当面“敬师之礼”说:“虽然古孙子和吴灿做不到!”可见周瑜对诸葛亮还是相当尊重的。
上一次“杀诸葛五次”是在诸葛亮七星坛祭风之后,周瑜再次被害:“此人有夺天地之力,有鬼神之术。如果要留着,那就是吴栋的克星,周瑜的大不幸。你必须杀了它,避免担心其他日子。”
“东吴之克星”是“周瑜之大祸”,周瑜和东吴本来就是一个。诸葛亮超过了周瑜,也就是超过了东吴的大臣。当然,诸葛亮是东吴的敌人。
于是周瑜派丁奉和徐盛去杀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提前做好准备,调走赵子龙去接他。他慢慢地跑开了。
这件事其实让周瑜很困惑,想改变既定的战略方针:“就目前而言,不与曹操媾和,就先粉碎刘备和诸葛亮,以免后患无穷。”这时,鲁肃上前制止,暗示:“曹破后攻刘不晚”。
周瑜是个聪明人,但“聪明人三思而后行”。余与梁之争,他输在哪里?在我看来时机不对,过早暴露自己的意图。
生理年龄上,周瑜比诸葛亮大;但在心理年龄上,周瑜比诸葛亮年轻得多,不成熟得多,而诸葛亮比周瑜成熟得多,成熟得多。
一个人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是一致的,不一致的,不完全一致的。有的人,年轻的时候说他是个“小老头”,老谋深算,老奸巨滑,从小就精于算计,像曹操。有些人老了就不成熟了,被称为“老顽童”,比如金庸武侠小说中的老顽童周。
其实诸葛亮一直想做周瑜想做的事。周瑜急于除掉诸葛亮,诸葛亮也很想除掉周瑜,这个目的终于达到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周瑜其实比诸葛亮更直接,更坦率。他的想法表达的很清楚,别人也感觉到了。鲁肃感受到了,刘备感受到了,甚至孙权在某种意义上也感受到了。但是诸葛亮想做什么,他不能让人感觉到,他就悄悄地做了。
站在周瑜的立场上,诸葛亮确实应该杀;站在诸葛亮的立场,周瑜也应该被杀。毫无疑问,两军水火不容。但诸葛亮一直隐瞒着自己的目的,对周瑜很好,真诚信任。他多次对鲁肃说:我们现在要真诚合作。我从没想过要杀周瑜。
这让鲁肃很困惑。他想,诸葛亮绝不会杀周。周瑜为什么总想着杀诸葛亮?这也让很多读者困惑,以为诸葛亮对周瑜那么宽容,周瑜一次又一次想杀他。他一直都是弯着腰,含着怒火。周瑜想杀诸葛亮。诸葛亮不仅保护了自己,还原谅了周瑜,帮助了他。最后他让周瑜放火烧了赤壁,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为诸葛亮不是想杀周瑜,而是周瑜想死。可见诸葛亮的意图隐藏得太深,没有人能看穿。
周瑜,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一直不假思索地坦率地透露他的意图。当你想杀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有完全的把握,抓住机会,“该开枪就开枪”。你不能老是唠叨,说几遍“我一定要杀了他”“我一定要杀了他”。这不是早早暴露了你的目的,让人有所准备吗?怎么能这样杀人?再说周瑜要杀这个人,他的智谋比他高。如果过早暴露意图,他怎么能杀死诸葛亮?对于那些比自己更足智多谋的人来说,就更隐蔽了。他们怎么能天天唠叨杀了他?所以这就是周瑜远不如诸葛亮的地方。
文章来源|微信官方账号:史静文慧
文章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在戏剧小说、散文史、古典文学、学术史等方面取得较大成就。著有《中国古典四大小说讲义》、《读三国说英雄》等。
特别感谢
有一个深入的大众汉语研究
有趣的青年国学
负责任的中国研究时代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原创文章|版权|转发请注明出处
负责编辑:冯可染
专栏作家:黄庭英
1.《周瑜诸葛亮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七):雄姿英发的年少周郎——说周瑜》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周瑜诸葛亮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七):雄姿英发的年少周郎——说周瑜》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786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