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戏曲教育规律,首先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戏曲文化与中国戏曲艺术的关系,要认识到中国戏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独特的戏曲教育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可视为一座宝塔。最基础的一层是狭义的戏曲教育,即传统的班级教育和中专的戏曲教育。第二层是戏曲艺术的舞台表演,即直接与观众见面的部分,具有教育功能。最后一层是戏曲文化,是以戏曲为载体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说,戏曲文化是主导,戏曲艺术是中心,戏曲教育是基础。从社会角度来说,这三个层次也是广义的戏曲教育。广义的戏曲教育是一项事业。除了培养以舞台表演为主的各种专业人才外,还需要在全社会的文化氛围中培养观众和人才及事业,这在当下尤为关键。不然就算你有一流的舞台表演天赋,也是无源之水。这种情况自然导致了戏曲教育必须解决的“大”与“小”的问题。

所谓“大”,就是中国戏曲生存发展的大环境。所谓“小”,是指戏曲本身的专业教育。

我们可以从戏曲教育的发展来分析“大”与“小”的基本关系。20世纪前50年,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艺术达到顶峰。歌剧教育与21世纪新形势下的歌剧教育有什么区别?这里讨论的差异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内容和方法的差异,而是教育策略的差异。

20世纪前50年,以复联城和中国戏曲学院为代表的戏剧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表演人才,他们有的创立了自己的学校,有的成为继承和发展自己学校的中坚力量,有的融合了各种流派。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才,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艺术达到了巅峰,不仅是自身艺术的巅峰,更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引领,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当时,这种戏曲教育方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有一个关键的前提,那就是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当时的“大”社会文化氛围,其实是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达到巅峰的基础,甚至是第一条件。

以复联成、中戏曲学校为代表的京剧班,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取得了成功,成为当今业内人士津津乐道的榜样。然而,无论这种成功有多大的影响力,都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取得的。21世纪的今天,中国戏曲教育面临着完全不同的环境。如今,社会文化氛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所有的受众群体和潜在受众群体都是基于“新学习”的。所以“不看戏”就成了这个群体基于“新学”的自然文化衍生。

换句话说,“没有那个大蛋糕”一方面要求“做蛋糕”,一方面要求“分蛋糕”,而“做蛋糕”显然是前提条件,现在看来更重要了。从操作上看,“做蛋糕”比“分蛋糕”更复杂,更难。用行话来说,“不是工作”。“做蛋糕”就是培养观众。

如今,歌剧的观众趋于老龄化。因此,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应该首先争取年轻观众,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戏曲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当高雅艺术引入校园的活动在全国各高校蓬勃发展时,各戏曲院团都应该借此机会在高校进行专题演出,以拉近戏曲与学生的距离。把戏曲推向校园,就是让戏曲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走进年轻一代的头脑”。根据我们的教育经验,首先要培养学校的戏曲教师,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同时,一些戏班的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以“表演代替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穿上戏服体验歌剧,也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此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和鼓励上歌剧课的学生在放学后积极向周围的朋友推广歌剧,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理解歌剧,最终欣赏歌剧。

所以,当今社会更需要的是这种“大”的戏曲教育,即创造有利于戏曲生存发展的大环境的教育。以培养专业人才为重点的传统戏曲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小”戏曲教育。这种教育虽然重要,但能否在现实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完全取决于“大”戏曲教育能否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掌握“大”与“小”戏曲教育方法的平衡与互补是戏曲教育成功的关键。

1.《把握好戏曲教育的"大"与"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把握好戏曲教育的"大"与"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806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