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甲板实习生,但工作的地方并不在甲板。在助理政委蔡团杰的帮助下,我把笔记本电脑等报道设备和海事卫星通信设备搬到了驾驶台,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便于直接询问驾驶台人员,确定东南西北方向,以便对准卫星,使用海事卫星通信;二则船舶靠港期间,也是我发稿的窗口期,驾驶台位置最高,手机4G信号好。

  平时从4层房间后面的舷窗望出去,几米之外就是高高垒起的集装箱,对通信信号干扰极强。既便在靠港停泊期间,在4层房间里,用电话通话也不是那么通畅。

  18日上午,船舶停靠的东南方向,桥吊机横跨“中远荷兰”号,繁忙作业,海事卫星开机后,显示屏上的信号强度值一直在30至40间徘徊,无法达到通信要求的54dB信号强度。

  无奈。只能用手机做热点,通过回稿系统回传拍摄的图片。午饭过后,东南方向的桥吊机作业完毕,海事卫星通信方得通畅。

  今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在此之前,我将跟随“中远荷兰”号,重走海上丝绸之路,讲述“中远荷兰”号和29名海员的“海丝”故事。

  每到一个港区,边检人员会登上“中远荷兰”号,例行检查,查验证件,俗称“对脸”。

  让我们也来对一下脸吧。

  图为除值班人员外的25名海员合影,从前往后数第二排,由左至右分别为大副李红兵,轮机长蔡建军,政委郑明华,船长顾正中,助理政委蔡团杰。

  “中远荷兰号”船长:顾正中,上海人;

  政委:郑明华,上海人,1957年出生,下过乡,当过兵。跟大海打了一辈子交道,跑完这一趟中欧之旅将荣休。

  助理政委:蔡团杰,2015年3月从原二炮部队自主择业转业,转业前为正团职,上校军衔;

  大副:李红兵、上海海事大学船舶驾驶专业本科生、现年30岁;二副:杨万里、朱斌;三副:刘军仓;

  轮机长:蔡建军,俗称“老轨”,主要是因为之前的机械船使用内燃机,操作它的是来自铁路上的工程师,船员们也因此将轮机长称为“老轨”;大管轮:关磊;二管轮:梁哲夫;三管轮:刘方元;

  电机员:朱光杰;

  水手长:何永兵;

  木匠:沈红星;

  一水:卢海洋、倪明、沈恒伍、宋煜、陈道明;

  机工长:余红柳;机工:黄迪、姚威、李成;

  厨工:陈俭荣,因掌管29名海员的一日三餐,被海员们尊称“老大”,正所谓“民以事为天”;服务员,高岩;

  驾驶见习生:高奇峰;

  甲板实习生、记者:闫亮、辛欣、张程。

  特别值得说明的一点是:木匠,这一称呼源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古代航海,以木帆船为主。使用铁钉钉合船板、修修补补等木工活较多,木匠的称呼也就延续至今。而从这一意义上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延续,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仍在今天传承。

1.《远洋货轮 “海丝”航海日志一 | 10万吨级远洋货轮上的29名海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远洋货轮 “海丝”航海日志一 | 10万吨级远洋货轮上的29名海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84533.html